一种公交车骨架的左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91833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06 17: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公交车骨架的左围,所述左围包括前立柱、上横梁、腰梁、窗立柱、轮立柱以及辅助型材,上横梁与腰梁水平设置且两者之间通过数根窗立柱连接,所述窗立柱将上横梁与腰梁之间的间隔区域分隔成数个玻璃安装框,轮立柱包括前轮前立柱、前轮后立柱、后轮前立柱和后轮后立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采用全铝结构,大大降低了车身重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外连接片安装区A、外连接片安装区B、内连接片安装区A和内连接片安装区B能够方便铆接时的定位,节省了人工劳动强度,玻璃安装区使的在安装玻璃时能够防止玻璃滑动,导致玻璃错位,从而提高了安装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铝型材结构,尤其是一种公交车骨架的左围
技术介绍
目前,公交车车身结构形式主要有:1、非承载式,有独立车架,车身与车架挠性连接,承载主体为车架;2、半承载式,有独立车架,车身与车架刚性连接,承载主体以车架为主,车身部分参与承载。这两种传统的结构在受到撞击时会发生底盘和车身移位,车身容易变形和扭曲,整车强度弱,且整车质量大,质心位置高,动力性及燃油经济性较差。为此,中国专利CN 101503099A公开了一种“大型矩形管底架的大客车全承载车身”,包括底架,底架的左右两端分别固连于左侧围骨架和右侧围骨架,左、右侧围骨架中的至少一个骨架上沿前后方向间隔设有两个入口区,所述的底架包括于各入口区所在的侧围骨架与对侧的侧围骨架底部之间桥接的入口底架,所述的底架还包括衔接于相邻入口底架之间的过渡底架,各入口底架与过渡底架之间均设有台阶结构。乘客上车时需通过台阶结构由入口底架踏上过渡底架;乘客下车时需通过台阶结构由过渡底架踏下并下车。由于台阶结构的存在,不仅增加了车身的高度,而且对乘客的上下车造成不便,经常会出现乘客拥堵在各入口区的情况。目前,市场上的车身骨架是铁制的,车身较重,能源消耗比较大,同时也有一部分车身骨架采用铝制,但是结构并无变化,从而直接影响了车身的各方面性能,因此,就急需研制出一种能够满足全铝车身的综合性能的公交车骨架的左围,经检索,未发现与本技术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满足全铝车身的综合性能的公交车骨架的左围。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公交车骨架的左围,其创新点在于:所述左围包括前立柱、上横梁、腰梁、窗立柱、轮立柱以及辅助型材;所述上横梁与腰梁水平设置且两者之间通过数根窗立柱连接,所述窗立柱将上横梁与腰梁之间的间隔区域分隔成数个玻璃安装框;所述轮立柱包括前轮前立柱、前轮后立柱、后轮前立柱和后轮后立柱,所述前轮前立柱和前轮后立柱设置在腰梁前端下方且前轮前立柱和前轮后立柱形成一呈开口向下的C字形前轮安装区,所述后轮前立柱和后轮后立柱设置在腰梁末端下方且后轮前立柱和后轮后立柱形成一呈开口向下的C字形后轮安装区;所述前立柱与上横梁、腰梁和最前端的窗立柱前端形成一驾驶室玻璃安装框;所述前轮安装区与后轮安装区之间通过数根辅助型材形成加强结构。进一步的,所述腰梁位于车身外侧的一面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向外侧伸出的第一外台阶面和第二外台阶面以及向内侧凹陷的第三外台阶面,所述腰梁位于车身内侧的一面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向内侧射出的第一内台阶面以及向外侧凹陷的第二内台阶面;所述第一外台阶面与腰梁上端面之间的外侧壁形成一用于支承并定位的外连接片安装区A,所述第二外台阶面与第一外台阶面之间的外侧壁形成一用于支承并定位的玻璃安装区,所述第三外台阶面与腰梁下端面之间的外侧壁形成一用于支承并定位的外连接片安装区B;所述第一内台阶面与腰梁上端面之间的内侧壁形成一用于支承并定位的内连接片安装区A,所述第二内台阶面与腰梁下端面之间的内侧壁形成一用于支承并定位的内连接片安装区B。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台阶面和第二内台阶面在同一直线上。进一步的,所述上端面、第一外台阶面、第二外台阶面、第三外台阶面和下端面宽度的比例为 105:27:50:78:105。进一步的,所述上端面、第一内台阶面、第二内台阶面和下端面宽度的比例为105:68:68:105。进一步的,所述前立柱、上横梁、腰梁、窗立柱、轮立柱以及辅助型材之间的连接均采用铆接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结构呈网格状。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技术方案采用全铝结构,大大降低了车身重量;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外连接片安装区A、外连接片安装区B、内连接片安装区A和内连接片安装区B能够方便铆接时的定位,节省了人工劳动强度,玻璃安装区使的在安装玻璃时能够防止玻璃滑动,导致玻璃错位,从而提高了安装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公交车骨架的左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公交车骨架的左围腰梁断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公交车骨架的左围,左围包括前立柱11、上横梁12、腰梁13、窗立柱14、轮立柱以及辅助型材。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上横梁12与腰梁13水平设置且两者之间通过数根窗立柱14连接,窗立柱14将上横梁12与腰梁13之间的间隔区域分隔成数个玻璃安装框。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轮立柱包括前轮前立柱、前轮后立柱、后轮前立柱和后轮后立柱,前轮前立柱和前轮后立柱设置在腰梁前端下方且前轮前立柱和前轮后立柱形成一呈开口向下的C字形前轮安装区,后轮前立柱和后轮后立柱设置在腰梁末端下方且后轮前立柱和后轮后立柱形成一呈开口向下的C字形后轮安装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前立柱11与上横梁12、腰梁13和最前端的窗立柱14前端形成一驾驶室玻璃安装框。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前轮安装区与后轮安装区之间通过数根辅助型材形成加强结构。本技术的腰梁位于车身外侧的一面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向外侧伸出的第一外台阶面2和第二外台阶面3以及向内侧凹陷的第三外台阶面4,腰梁位于车身内侧的一面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向内侧射出的第一内台阶面6以及向外侧凹陷的第二内台阶面7。本技术的第一外台阶面2与腰梁上端面I之间的外侧壁形成一用于支承并定位的外连接片安装区A,第二外台阶面3与第一外台阶面2之间的外侧壁形成一用于支承并定位的玻璃安装区,第三外台阶面4与腰梁下端面5之间的外侧壁形成一用于支承并定位的外连接片安装区B。本技术的第一内台阶面6与腰梁上端面I之间的内侧壁形成一用于支承并定位的内连接片安装区A,第二内台阶面与7腰梁下端面5之间的内侧壁形成一用于支承并定位的内连接片安装区B。本技术的第一内台阶面6和第二内台阶面7在同一直线上,上端面1、第一外台阶面2、第二外台阶面3、第三外台阶面4和下端面5宽度的比例为105:27:50:78:105。本技术的上端面1、第一内台阶面6、第二内台阶面7和下端面5宽度的比例为 105:68:68:105。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前立柱11、上横梁12、腰梁13、窗立柱14、轮立柱以及辅助型材之间的连接均采用铆接结构。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加强结构呈网格状。本技术技术方案采用全铝结构,大大降低了车身重量;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外连接片安装区A、外连接片安装区B、内连接片安装区A和内连接片安装区B能够方便铆接时的定位,节省了人工劳动强度,玻璃安装区使的在安装玻璃时能够防止玻璃滑动,导致玻璃错位,从而提高了安装的效率。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主权项】1.一种公交车骨架的左围,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围包括前立柱、上横梁、腰梁、窗立柱、轮立柱以及辅助型材; 所述上横梁与腰梁水平设置且两者之间通过数根窗立柱连接,所述窗立柱将上横梁与腰梁之间的间隔区域分隔成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公交车骨架的左围,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围包括前立柱、上横梁、腰梁、窗立柱、轮立柱以及辅助型材;所述上横梁与腰梁水平设置且两者之间通过数根窗立柱连接,所述窗立柱将上横梁与腰梁之间的间隔区域分隔成数个玻璃安装框;所述轮立柱包括前轮前立柱、前轮后立柱、后轮前立柱和后轮后立柱,所述前轮前立柱和前轮后立柱设置在腰梁前端下方且前轮前立柱和前轮后立柱形成一呈开口向下的C字形前轮安装区,所述后轮前立柱和后轮后立柱设置在腰梁末端下方且后轮前立柱和后轮后立柱形成一呈开口向下的C字形后轮安装区;所述前立柱与上横梁、腰梁和最前端的窗立柱前端形成一驾驶室玻璃安装框;所述前轮安装区与后轮安装区之间通过数根辅助型材形成加强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夫王焜杜春飞
申请(专利权)人:爱普车辆启东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