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背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69465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04 11: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线缆背板,包括PCB背板及至少一个线缆连接器,所述线缆连接器包括:壳体;置于所述壳体上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用于连接线缆;所述PCB背板上设置有:压接过孔,用于和所述第二引脚配合将所述壳体固定到所述PCB背板;穿透区域,用于暴露所述第一引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线缆背板,通过设置在所述线缆连接器上的所述第二引脚及设置于所述PCB背板上的所述压接过孔的相互卡固,使得所述线缆连接器可直接贴合固定在所述PCB背板上,无需额外的转接连接器及盒体之类的复杂结构件,节省了子架的空间,且结构简单,同时还能保证线缆点到点的任意灵活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路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缆背板
技术介绍
随着背板信号的速率越来越高,在25Gbps速率以上以PCB (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 Board)传输高速信号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因此采用线缆传输背板高速信号成为了一种选择。线缆连接器把传统连接器固定到PCB上的鱼眼换成了线缆,因此无法直接固定到PCB上,通常采用2种方式将线缆连接器固定PCB上。第一种方式是使用中置背板,所述中置背板上增加2个转接连接器,这样子卡连接器和线缆连接器分别和中置背板正面和背面的转接连接器相连。但是使用中置背板对于一个信号会新增2个过孔,和两个连接器,而且会占用额外的子架深度。另外一种固定方式是使用一种名为盒子的结构件固定线缆连接器,线缆连接器固定到盒子内,盒子再和PCB固定或者直接和子架固定,PCB对应线缆连接器的地方需要掏空。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两个很突出的缺点:I线缆连线必须事先规划好,不可随意点到点互联,否则无法把线缆固定到盒子内部;2盒子和子卡间的定位和容差设计遇到很大挑战,导致结构设计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线缆背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线缆连接器与背板PCB的连接占用空间大、结构复杂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线缆背板,包括PCB背板及至少一个线缆连接器,所述线缆连接器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用于连接线缆;所述PCB背板上设置有:压接过孔,用于和所述第二引脚配合将所述壳体固定到所述PCB背板;和穿透区域,用于暴露所述第一引脚。优选地,所述线缆连接器能够穿过所述穿透区域。优选地,所述第二引脚为鱼眼pin脚,所述鱼眼pin脚卡固在所述压接过孔内。优选地,所述线缆连接器的所述壳体与所述PCB背板相贴合。优选地,所述线缆背板包括多个所述线缆连接器,所述PCB背板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线缆连接器配合的所述穿透区域。优选地,所述压接过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压接过孔设置在所述穿透区域的周围。优选地,所述穿透区域为矩形,所述压接过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压接过孔设置在所述PCB背板上矩形的所述穿透区域的相对两侧边外。优选地,所述穿透区域为矩形,所述压接过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压接过孔设置在所述PCB背板上矩形的所述穿透区域的一侧边外。优选地,根据所述第二引脚在所述壳体的相对位置,在所述PCB背板上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所述压接过孔。本专利技术的线缆背板,通过设置在所述线缆连接器上的所述鱼眼pin脚及设置于所述PCB背板上的所述压接过孔的相互卡固,使得所述线缆连接器可直接贴合固定在所述PCB背板上,无需额外的转接连接器及盒体之类的复杂结构件,节省了子架的空间,且结构简单,,同时还能保证线缆点到点的任意灵活连接。【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电缆背板的一透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PCB背板的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电缆背板的另一透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线缆背板,包括PCB背板I及至少一个线缆连接器2,所述线缆连接器2包括:壳体21;和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第一引脚22和第二引脚23,第一引脚22用于连接线缆;所述PCB背板I上设置有:压接过孔11,用于和第二引脚23配合将壳体21固定到PCB背板I ;和穿透区域12,用于暴露第一引脚22。本实施例的线缆背板,通过设置在线缆连接器2上的第二引脚23及设置于PCB背板I上的压接过孔11的相互卡固,使得线缆连接器2直接固定在PCB背板I上,无需额外的转接连接器及盒体之类的复杂结构件,同时还能保证线缆点到点的任意灵活连接。所述实施例的线缆背板,可以预先将所述线缆连接器2通过所述第二引脚23固定于所述PCB背板I上,再进行第一引脚22的线缆布线。但多数情况下,线缆连接器2安装于PCB背板I之前,在所述第一引脚22上已经布置好了线缆,或线缆已与其余子卡连接好,这就需要线缆连接器2能够从PCB背板I的背面,穿过穿透区域12来到PCB背板I的正面,而后再进行第二引脚23与压接过孔11的卡固。所以,优选地,线缆连接器2能够穿过穿透区域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引脚23为鱼眼pin脚,所述鱼眼pin脚卡固在所述压接过孔11内。所述鱼眼pin脚为设置在所述线缆连接器2上的,通常用于线缆连接器2与PCB背板I之间的通信,所述鱼眼pin脚具有一定长度,其横截面的形状酷似鱼眼,中间具有供脚管插入的孔,并且所述鱼眼pin脚上具有可卡固在所述压接过孔11内的突起。为了使连接好的所述线缆背板占用最少的子架空间,优选地,线缆连接器2的所述壳体与PCB背板I相贴合。根据PCB背板I的线缆连接需求,所述线缆背板包括多个线缆连接器2,PCB背板I设置有多个与线缆连接器2配合的穿透区域12。由于线缆连接器2的整体大小规格及第二引脚23于线缆连接器2上的位置等一些限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压接过孔11于PCB背板I上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压接过孔为多个,多个压接过孔11设置在穿透区域12的周围。根据第二引脚23于线缆连接器2的位置及数量,优选地,穿透区域12为矩形,压接过孔11为多个,多个压接过孔11设置在PCB背板I上矩形的穿透区域12的相对两侧边外。优选地,穿透区域12为矩形,压接过孔11为多个,多个压接过孔11设置在PCB背板I上矩形的穿透区域12的一侧边外。当然穿透区域12的形状不仅局限于矩形,也可为其他平面几何形状,只要能使线缆连接器12通过既可。在所述线缆背板的具体设计中,根据第二引脚23于壳体21的相对位置,在PCB背板I上相对应的位置设置压接过孔11,以使线缆连接器2能够通过压接过孔11精确定位。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电缆背板的一透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的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线缆背板,包括PCB背板I及线缆连接器2。线缆连接器2包括壳体21及设置于壳体21上的多个第一引脚22(连接线缆的引脚)和多个第二引脚23 (鱼眼pin脚);PCB背板I上设置有多个压接过孔11及用于暴露连接线缆的第一引脚22的穿透区域12,鱼眼pin脚与压接过孔11配合,使得壳体21贴合固定到PCB背板I上。在本实施例中,穿透区域12为矩形,可供线缆连接器2穿过PCB背板I。压接过孔11为适应本实施例中线缆连接器2上鱼眼pin脚的位置,设置在PCB背板I上矩形的穿透区域12的相对两侧边外。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线缆连接器2首先穿过穿透区域12,而后平移到鱼眼pin脚与PCB背板I上的压接过孔11相对应的位置,按压线缆连接器的壳体21,使得第二引脚23与压接过孔11相卡固,进而将线缆连接器2固定到PCB背板I上。在本实施例中,壳体21为塑料材质。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电缆背板的另一透视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电缆背板包括两个线缆连接器2,PCB背板I设置有两个与线缆连接器2配合的穿透区域12。为了实际接线的需要,本实施例中,在一个穿透区域12的相对两侧设置多个压接过孔11 ;在PCB背板I的另一个穿透区域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背板,包括PCB背板及至少一个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用于连接线缆;所述PCB背板上设置有:压接过孔,用于和所述第二引脚配合将所述壳体固定到所述PCB背板;和穿透区域,用于暴露所述第一引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桢叶兵
申请(专利权)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