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铁路自翻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65469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9 2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铁路自翻车,包括侧门控制装置及底架,同时还包括:至少两个车厢,所述至少两个车厢位于所述底架的上方;所述车厢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端墙,所述端墙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上,且所述端墙上固定有所述侧门控制装置;侧门,所述侧门转动地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上,且所述侧门控制装置与所述侧门活动连接;与所述车厢数量相同的动力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自翻车行驶平稳性不高,倾翻卸货时车辆倾覆,以及倾翻卸货过程中,机车必须始终连挂自翻车,造成机车无法做其他作业,浪费工作时间,或者自翻车只能在固定地点倾翻卸货而造成的提供动力及不方便的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铁路货车
,特别涉及一种铁路自翻车
技术介绍
铁路自翻车是把卸车设备和车辆结构结合在一起的专用车辆,适用于运输矿石、砂砾、煤块、建筑材料等散粒货物。铁路自翻车具有可倾翻卸货的车厢。在卸货作业过程中,车辆自带的倾翻设备推动车厢向任一侧倾翻,随着车厢逐渐倾翻,在侧门开闭装置控制下,侧门逐渐开启,当车厢向一侧翻转达到一定角度时,侧门将全部打开,侧门板与车厢底部平行,成为地板的延伸面,引导车厢内的货物流出。然而,现有技术中的铁路自翻车至少存在如下缺陷:1、现有的铁路自翻车采用一个车厢,使得倾翻卸货时车厢内的货物均向卸货侧滑移,重心偏移量大,极易导致车辆倾覆;2、现有的铁路自翻车侧门开闭装置位于自翻车的车厢下部,采用下部控制车厢的侧门控制方式,这样使得侧门控制装置在位于车厢下部时需要占用车厢空间,导致车厢必须抬高,此时车厢的重心也随之相应提高了,降低了车辆行驶平稳性;3、现有的铁路自翻车通常采用气缸或液压缸推动车厢倾翻,动力由机车或地面的压缩空气栗站供给,所需的电能由机车供给或由地面的电网供给。但如果使用机车提供动力,在倾翻卸货过程中,机车必须始终连挂自翻车,造成机车无法做其他作业,浪费工作时间;如果使用地面提供动力,自翻车只能在固定地点倾翻卸货,但在实际作业时,经常需要在缺少地面设施的环境下作业,因而,使用地面提供动力及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铁路自翻车,解决了或部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自翻车行驶平稳性不高,倾翻卸货时车辆倾覆,以及倾翻卸货过程中,机车必须始终连挂自翻车,造成机车无法做其他作业,浪费工作时间,或者自翻车只能在固定地点倾翻卸货而造成的提供动力及不方便的技术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铁路自翻车,所述铁路自翻车包括侧门控制装置及底架,所述铁路自翻车还包括:至少两个车厢,所述至少两个车厢位于所述底架的上方,且所述至少两个车厢以所述底架为中心轴并列分布;所述车厢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相邻分布;端墙,所述端墙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上,且所述端墙上固定有所述侧门控制装置;侧门,所述侧门转动地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上,且所述侧门控制装置与所述侧门活动连接,使得通过所述侧门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侧门相对于所述底板进行翻转;与所述车厢数量相同的动力源,一个所述动力源对应的位于一个所述车厢的下方,且所述动力源固定在所述底架上,所述动力源与外界液压缸或气缸连接,使得通过所述动力源驱动所述液压缸或所述气缸顶升所述车厢翻转作业;其中,所述底板、所述端墙和所述侧门合围形成一个所述车厢,且所述底板位于所述车厢的底部,所述端墙位于所述车厢的端部,所述侧门位于所述车厢的侧面;其中,所述至少两个车厢相邻分布在所述铁路自翻车上,以形成所述铁路自翻车的载货区域,且一个动力源驱动所述液压缸或所述气缸独立的控制一个所述车厢翻转作业。可选的,所述侧门包括:第一侧部,所述第一侧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轴;第二侧部,所述第二侧部上设置有一个第一连接槽,所述侧门控制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槽与所述侧门相铰接,且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第二侧部相垂直;所述第二固定部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轴数量相适配的第二连接槽,使得通过所述连接轴穿过所述第二连接槽,将所述底板和所述侧门相铰接。可选的,所述侧门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固定在所述第二侧部上,且所述第一连接槽固定在所述连接板的一个固定面上,使得所述第一连接槽通过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二侧部相对固定;若干个折页,所述折页固定在所述连接板的另一个固定面上,且若干个所述折页在所述连接板的另一固定面上等间距相邻分布;其中,所述连接板的两个固定面为所述连接板的两个正反对立面。可选的,所述端墙包括:上端梁;外墙板,所述外墙板的顶部固定于所述上端梁上,所述外墙板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上;内墙板,所述内墙板的顶部固定于所述上端梁上,所述内墙板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上,且所述内墙板与所述外墙板平行分布,使得所述内墙板与所述外墙板之间预留有一容置缝隙;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固定于所述容置缝隙内,且位于所述上端梁的下方,以安装所述侧门控制装置;立柱,所述立柱固定于所述上端梁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之间,使得所述侧门控制装置的一端穿过所述立柱与所述第一连接槽铰接。可选的,所述立柱的中下部位设置有一导向槽,使得所述侧门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侧门相对于所述底板进行翻转时,所述侧门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连接槽铰接的一端可以在所述导向槽内上下移动。可选的,还包括:两个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固定在所述底架上,且所述动力源固定于两个所述支撑架之间。可选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源是内燃机或者发电机。可选的,所述动力源与所述支撑架之间的固定连接是螺栓连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铁路自翻车,有益效果如下所述:一方面,通过将侧门控制装置安装在自翻车的端部,克服了现有技术中自翻车侧门开闭装置位于自翻车的车厢下部,使得侧门控制装置在位于车厢下部时需要占用车厢空间,导致车厢必须抬高,此时车厢的重心也随之相应提高了,降低了车辆行驶平稳性的技术缺陷。又一方面,通过将自翻车车厢改为至少两段(至少两个车厢),使得每次倾翻卸货时只倾翻一个车厢,另外一个车厢保持非倾翻状态,这样可以在倾翻卸货过程中减少车厢内的货物向卸货侧滑移带来的重心偏移而对整车的影响,降低了引起车辆倾覆的概率,提高自翻车的倾卸稳定性。再一方面,通过在车厢的底部安装动力源,使得本技术实施例不在依靠外部动力源,能够在无外部动力源的条件下独立进行倾翻卸货作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未倾翻时铁路自翻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倾翻时铁路自翻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车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车厢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图5为图1中底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侧门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中端墙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中底架与动力源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自翻车未倾翻时侧门开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自翻车倾翻过程中侧门开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11为本当前第1页1 2 3 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铁路自翻车,所述铁路自翻车包括侧门控制装置及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路自翻车还包括:至少两个车厢,所述至少两个车厢位于所述底架的上方,且所述至少两个车厢以所述底架为中心轴并列分布;所述车厢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相邻分布;端墙,所述端墙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上,且所述端墙上固定有所述侧门控制装置;侧门,所述侧门转动地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上,且所述侧门控制装置与所述侧门活动连接,使得通过所述侧门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侧门相对于所述底板进行翻转;与所述车厢数量相同的动力源,一个所述动力源对应的位于一个所述车厢的下方,且所述动力源固定在所述底架上,所述动力源与外界液压缸或气缸连接,使得通过所述动力源驱动所述液压缸或所述气缸顶升所述车厢翻转作业;其中,所述底板、所述端墙和所述侧门合围形成一个所述车厢,且所述底板位于所述车厢的底部,所述端墙位于所述车厢的端部,所述侧门位于所述车厢的侧面;其中,所述至少两个车厢相邻分布在所述铁路自翻车上,以形成所述铁路自翻车的载货区域,且一个动力源驱动所述液压缸或所述气缸独立的控制一个所述车厢翻转作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峰王民锋王宝磊汤楚强崔红向彪文施振昌林量才陈伟凌斌陈学良
申请(专利权)人: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