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机脱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264795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9 2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够避免脱模时撞击振动的注塑机脱模装置,其包括沿导向轴线由前至后依次布置的中板、推板和动模板,动模板上固定有向推板方向凸起的模芯,推板上设置有用于产品后端限位的推板端模部,还设置有从动模板一端沿导向轴线顶推推板的顶推机构。所述顶推机构为顶杆,顶杆平行于所述导向轴线设置,并与动模板上对应设置的过孔滑动配合。其应用“模芯不动、产品运动”的脱模方式,以顶推机构作用于推板,将产品从模芯上“撸”下来,注塑机和脱模装置不产生撞击振动,生产过程噪音非常小,生产过程安全,注塑机和脱模装置使用寿命长,产品合格率也得以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注塑机领域,尤其是一种脱模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注塑机注塑成型工艺过程主要包括:定量加料一熔融塑化一施压注射(注塑)一充模冷却一脱模取件等。现有的脱模装置包括沿一组导向杆由前至后依次布置的中板、推板和动模板,推板与中板间有平行于所述导向杆布置的四根限位拉杆,限位拉杆通常采用一头墩粗的螺栓,其螺纹端与中板固定连接,墩粗的另一端与设置在推板上的台阶通孔配合,动模板上设置有与限位拉杆对应的过孔,从而限制推板向后运动的距离;动模板上固定有向推板方向凸起的模芯;推板端模部卡在产品的外口边沿上。脱模过程是:注塑成型后,开模取件时,动模板和推板连同套在模芯上的产品同时向后运动,推板与中板分离,使产品外壁与中板脱开。当动模板和推板继续向外运动至四根限位拉杆限制距离到位时,限位拉杆阻止推板继续向后运动,而动模板继续向后运动,“瞬间”使动模板与推板分离,由于推板内模卡在产品的外口边缘上,因而,阻挡产品随动模板继续向后运动,使产品的内壁与动模板的模芯脱开,实现产品与模具的完全分离。上述传统的脱模装置所应用的脱模方式由于是“瞬间”使动模板与推板强行拉开而分离,会导致以下不利后果:1、强行拉模,“瞬间”脱模阻力大,由于拉杆螺栓与中板、推板等撞击而产生振动,反作用力的长期反复作用、撞击振动,造成注塑机使用寿命低;2、由于四根限位拉杆的长度、间隙难以做到完全一致,在“瞬间”巨大力量的强行拉模时,易对模具造成损坏,作为限位拉杆的螺栓经常断裂,使生产过程不安全,长期巨大力量的反复作用,使脱模装置部件使用寿命短;3、由于四根限位拉杆的长度、间隙难以做到完全一致,使产品被拉出的方向发生些许改变,致使产品发生变形,因而,产品的合格率低;4、四根限位拉杆限制距离到位时,拉杆螺栓与中板、推板等撞击而产生振动,使生产过程噪音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限位推杆式脱模装置部件之间撞击振动较大、噪音大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避免脱模时撞击振动的注塑机脱模装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注塑机脱模装置,包括沿导向轴线由前至后依次布置的中板、推板和动模板,动模板上固定有向推板方向凸起的模芯,推板上设置有用于产品后端限位的推板端模部,还设置有从动模板一端沿导向轴线顶推推板的顶推机构。所述顶推机构为顶杆,顶杆平行于所述导向轴线设置,并与动模板上对应设置的过孔滑动配合。顶推机构也可采用其它惯用的直线往复运动机构,即能实现将推板从动模板上分离的主动机构即可,顶推机构可以是电动的也可以是液压驱动的。当顶推机构采用无驱动的直线往复运动机构时,例如压簧时,其脱模可靠性降低,容易发生故障,是采用主动式顶推机构的变劣方案。所述顶杆有两根,并相对于导向轴线对称布置。所述顶杆采用液压推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原来“模芯运动、产品不动”的脱模方式,改为“模芯不动、产品运动”的脱模方式,以顶推机构作用于推板,将产品从模芯上“撸”下来,虽然从单次脱模操作来看增加了推板相对于动模板运动的脱模时间,但动模板的脱模行程不增加,且注塑机和脱模装置不产生撞击振动,生产过程噪音非常小,生产过程安全,注塑机和脱模装置使用寿命长,产品合格率也得以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注塑机脱模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注塑机脱模装置的主视图。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图5是图4中I部的局部放大图。图2中实心箭头所示为脱模时动模板的运动方向。图4中实心箭头所示为脱模时推板的运动方向。图中标记为:1-导向杆,2-拉杆,3-动模板,4-模芯,5-推板,6-产品,7-中板,8-顶杆,9-过孔,10-导向轴线,51-推板端模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技术的注塑机脱模装置包括沿导向轴线10由前至后依次布置的中板7、推板5和动模板3,动模板3上固定有向推板5方向凸起的模芯4,推板5上设置有用于产品6后端限位的推板端模部51,还设置有从动模板3 —端顶推推板5的顶杆8,所述顶杆8平行于所述导向轴线10设置,并与动模板3上对应设置的过孔9滑动配合。其脱模过程是:注塑成型后,开模取件时,动模板3和推板5向后运动,推板5与中板7分离,使产品6的外壁与中板7脱开,动模板3停止运动;然后,沿导向轴线10方向使顶杆8向推板5方向运动,顶杆8的顶端通过动模板3上的过孔9推动推板5与动模板3反方向运动,使动模板3连同模芯4与推板5分离;由于推板端模部51作用于产品的后端端面,在产品6未从模芯4脱离时,所述推板端模部51与产品6的端面保持接触,推板5可带动产品6向远离动模板3的方向运动,使产品6的内壁与动模板3的模芯4脱开,实现产品6与模具的完全分离。产品外壁与中板脱开后动模板停止运动,然后,启动动力装置,使顶杆8向推板5方向运动,使顶杆8的顶端通过动模板3上的过孔9推动推板5与动模板3反方向运动,使动模板3与推板5分离。由于顶杆8相对于动模板3有独立的动力装置,顶杆8的作用力和作用速度可控,注塑机和脱模装置不产生撞击振动,生产过程噪音非常小,生产过程安全,注塑机和脱模装置使用寿命长。顶杆8的作用力和作用速度可控,使产品被拉出的方向一致,广品不易发生变形,因而,广品的合格率尚。显然,一根顶杆8也可以实现本技术的目的,仅有一根顶杆时,顶杆宜重合于所述导向轴线设置,为平行的特殊情况。为均匀作用于推板5从而减少产品变形,所述顶杆8有两根,顶杆8应相对于导向轴线10对称布置。为实现前述的目标,所述顶杆8推荐为液压推杆,对注塑机无冲击振动,且易于实现自动控制。实施例: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注塑机脱模装置包括沿导向轴线10由前至后依次布置的中板7、推板5和动模板3,动模板3上固定有向推板5方向凸起的模芯4,推板5上设置有用于产品6后端限位的推板端模部51,还设置有从动模板3 —端顶推推板5的两根对称布置的作为顶杆8的液压推杆,顶杆8平行于所述导向轴线10设置,并与动模板3上对应设置的过孔9滑动配合,顶杆8的前端与推板5接触。【主权项】1.注塑机脱模装置,包括沿导向轴线(10)由前至后依次布置的中板(7)、推板(5)和动模板(3),动模板(3)上固定有向推板(5)方向凸起的模芯(4),推板(5)上设置有用于产品(6)后端限位的推板端模部(51),其特征是:还设置有从动模板(3)—端沿导向轴线(10)顶推推板(5)的顶推机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机脱模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顶推机构为顶杆(8),所述顶杆(8)平行于所述导向轴线(10)设置,并与动模板(3)上对应设置的过孔(9)滑动配合。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机脱模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顶杆(8)有两根,并相对于导向轴线(10)对称布置。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注塑机脱模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顶杆(8)采用液压推杆。【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能够避免脱模时撞击振动的注塑机脱模装置,其包括沿导向轴线由前至后依次布置的中板、推板和动模板,动模板上固定有向推板方向凸起的模芯,推板上设置有用于产品后端限位的推板端模部,还设置有从动模板一端沿导向轴线顶推推板的顶推机构。所述顶推机构为顶杆,顶杆平行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注塑机脱模装置,包括沿导向轴线(10)由前至后依次布置的中板(7)、推板(5)和动模板(3),动模板(3)上固定有向推板(5)方向凸起的模芯(4),推板(5)上设置有用于产品(6)后端限位的推板端模部(51),其特征是:还设置有从动模板(3)一端沿导向轴线(10)顶推推板(5)的顶推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智勇田仁建王平赵建
申请(专利权)人:泸州拓力源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