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盖及具有该罐盖的罐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5643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拉环可被恰当地拉起而不产生拉环转动的罐盖及具有该罐盖的罐容器;所述罐盖(1)包括:罐盖本体(3),所述罐盖本体具有在开启时打开的开口部(5);及拉环(9),所述拉环固定于该罐盖本体(3)上;所述拉环(9)具有开启者在开启时用于勾挂手指的拉起部(9a);所述罐盖本体(3)具有用于将开启者的手指导引至所述拉起部(9a)中央的导引部(10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罐盖及具有该罐盖的罐容器,尤其涉及制成如下类型的罐盖 及具有该罐盖的罐容器通过拉起所谓的拉环而开启开口部。jr4y -Jfr胃菜孜不传统上,常用于收装清凉饮料、酒精饮料以及食品等的罐容器包括具 有底部的圆筒状罐体、以及用于封住所述罐体开放端的圆盘状罐盖。近年来, 用于这种罐容器上的罐盖大都采用特定类型的拉环,即所谓的不脱离罐体(stay-on)式拉环,所述拉环在罐盖开启后仍处于与罐盖部分连接的状态。 这种不脱离罐体式拉环,通过一体地设置于所述罐盖本体的大致中央部的铆 钉与所述罐盖相连。在这种通过铆钉固定拉环的方式中,当铆钉的铆接力较弱时,拉环容易 以铆钉为中心平行于罐盖本体,或大致沿水平面转动。这就是所谓的"拉环 转动"现象。拉环转动可能出现在制造工序或包装工序中,也可能出现在开 启者从偏离拉环拉起部的中央部的位置拉起该拉环时。拉环转动的出现将会改变开口部(撕裂带)与拉环前端部(拉环凸头) 的位置关系。由于拉环凸头是在开启过程中向开口部施力的部位,因此,上 述位置关系的任何变化都可能使得不能实现已设定的推压力。另外,当出现 严重的拉环转动时,拉环凸头会偏离开口部,造成开启困难,产生开启性能 问题。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已经釆用了多种方法来防止拉环转动。作为其中一 例,已有使用非圆形铆钉来妨止拉环转动的现有技术。在这种现有技术中, 铆钉的剖面形状构型为椭圆形,因此即使在拉环上施加能使拉环转动的很大 的力,拉环也不会转动。并且,除铆钉的形状之外,其他方面仍可采用传统 的设计(参考专利文献1)。另外,还己公开了其它的现有技术,其包括 在罐盖上设置称为拉环沉头孔压形(dimple)的突起部的一种罐盖,和利用 恰当改变压溃量后的铆钉的另一种罐盖等(参考专利文献2)。另外,图6示出了一种现有技术,其中在拉环59的拉起部59a上形成 有指入凹部58。该指入凹部58是用于方便开启者勾挂动作的凹部。该勾挂 动作为将手指勾挂在拉环59的拉起部59a上。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 — 17906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l9634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可是,如将在下面所述,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一些不利情况。具体而言, 为了形成剖面形状为非圆形的铆钉,需要将用于形成铆钉的冲压模具改变为 特殊的构型。另外,当拉环固定在转动偏离设计位置的位置上时,即使开启 者能注意到实际的拉环转动,也己不能对拉环转动进行任何修正。另外,即使在罐盖本体上形成称为拉环沉头孔压形的突起的技术中,只 要被稍微拉起,拉环就会与该突起分离。在这种状态下,任何施向拉环的转 动力都将引起拉环转动。而且,即使恰当地改变铆钉的压溃量,只要铆钉的 剖面形状为圆形,就不能完全消除拉环转动。而且,在采用了指入凹部的技术中,由于指入凹部具有预定宽度,其不 能用于使开启者的手指被导引至拉环的拉起部中央,所以也不能完全防止拉 环转动。本专利技术基于这样的发现而进行只要在恰当的位置拉起拉环,即使不对 现有技术中公开的铆钉的剖面形状等进行任何创造性的改进,也不会产生拉 环转动这样的问题。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罐盖,其包括罐盖本体,所述罐盖本体具 有在开启时打开的开口部;及拉环,所述拉环固定于该罐盖本体上;其特征 在于所述拉环具有开启者在开启时用于勾挂手指的拉起部;所述罐盖本体 具有用于将开启者的手指导引至所述拉起部中央的导引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 特征还在于取代所述导引部,或者与所述导引部组合,在所述罐盖本体上 形成用于将开启者的手指定位在所述拉起部中央的定位部。再者,本专利技术提 供了 一种具有上述罐盖的罐容器。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开启者的手指被以适当的方式导引至所述拉环的拉起 效地防止拉环转动。更有利的是,即使在视力较弱的开启 者操作所述罐盖时,由于手指也被以适当的方式导引,所以其也可恰当地拉 起拉环。另外,即使拉环在制造工序中已出现了拉环转动的情况下已被固定,由 于铆钉的剖面形状为圆形,开启者仍可以自己修正拉环转动(铆钉的剖面形 状为非圆形时不能修正)。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方式的罐盖,图1 (A)是俯视图,图1 (B) 是沿图1 (A)中X1-X1线的剖视图。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方式的罐盖,图2(A)是俯视图,图2(B) 是沿图2 (A)中X2-X2线的剖视图。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第3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例的罐盖,图3 (A)是俯 视图,图3 (B)是沿图3 (A)中X3-X3线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3实施方式的罐盖的局部俯视图,图4 (A)是第2实 施例的局部俯视图,图4 (B)是第3实施例的局部俯视图,图4 (C)是第 4实施例的局部俯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其它实施例的罐盖的局部俯视图。图6示出了现有的罐盖,图6 (A)是俯视图,图6 (B)是沿图6 (A) 中X4-X4线的剖视图。图7是现有的罐盖的其它例子的俯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 11、 21—罐盖;3、 13、 23 —罐盖本体;5、 15、 25 —开口部;7、 17、 27—铆钉;9、 19、 29—拉环;9a、 19a、 29a—拉起部;10、 20—导引部;10b 一导引面;10c —斜边;10d —导引壁;30 —定位部。具体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 方式的罐盖,图1 (A)表示其俯视图,图1 (B)表示沿图1 (A)中X1-X1线的剖视图。作为其中一例,该罐盖是用于饮料罐容器上的罐盖。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图1 (B)中罐盖各部分的厚度有所夸大表示,而实际上各部 分由铝或钢铁的薄板制成,实际是很薄的部件。 整体概要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罐盖1具有圆形的罐盖本体3和拉环9;所 述罐盖本体具有在开启时打开以形成饮用口的开口部5;所述拉环通过铆钉7固定在罐盖本体3上。另外,拉环的后端(图l (A)中为拉环的右端)为 开启者为拉起而用手指勾挂的拉起部9a。而且,在罐盖本体3的对应拉起部 9a的位置形成有恰当设计的导引部10。以下将对各构成部分详细描述。 罐盖本体如上所述,罐盖本体3俯视为圆形构型,用于密封未示出的具有底部的 圆筒状罐体的开口。罐盖1的周围形成有用于与所述罐体接合的折回部3a。 另外,在折回部3a的内侧形成有预定的槽3b。但是应能理解的是,槽3b并 非是必需的,可以省略。该槽所环绕的区域大致为平面,而且,该平面部的 内侧,即罐盖3的中央区域,经过段差部3d而限定为低于该平面。另外, 在罐盖3的上述中央区域形成有开口部5,该开口部在开启时打开以形成饮 用口。该开口部5可沿刻痕3c (设置刻痕)裂开,该刻痕为从前端部(在图 1 (A)中为左端)向罐盖3的中央区域延伸形成的部分椭圆形状。但是,由 于刻痕3c未形成于开口部5的整个周围,所以开启操作后也不会从罐盖本 体3分离。拉环接着,对固定于罐盖本体3上的拉环9进行说明。拉环9前端(在图l (A)中为左端)呈大致半圆形,后端(在图1 (A)中为右端)呈大致矩形 形状。所述拉环的前端设置于与该开口部邻接的位置上,以使得可通过该拉 环的拉起动作向下推压该开口部。另一方面,拉环9的后端形成拉起部9a, 其限定为允许开启者为拉起而在开启时勾挂手指的部分。拉环9采用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罐盖,其包括:罐盖本体,所述罐盖本体具有在开启时打开的开口部;及拉环,所述拉环固定于所述罐盖本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环具有开启者在开启时用于勾挂手指的拉起部,所述罐盖本体具有用于将开启者的手指导引至所述拉起部中央的导引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俊也
申请(专利权)人:三得利控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