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贴合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1200 阅读:3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全自动贴合机,由入料、调整、下糊、贴合至收集过程完全由机械控制,以精确贴合,同时使入料及收集位于同一侧,而得以顺畅制作,快速而效率高。该机由入料机构、调整机构、下糊机构、贴合机构及成品收集轮所构成,将入料机构分别设一发泡体轮及一布料轮,并使各经一调整机构,以一万向轴头配合校正位置,发泡料再经一自动巡回之下糊机构,同时进入贴合机构,由成品收集轮收集,达方便、节省人工且确保贴合成品紧密,不生气泡。(*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全自动贴合机,尤指一种使入料机构与成品收集轮位于贴合机之同侧,并配合自动之调整机构,下糊机构及贴合机构,使发泡体及布料贴合时,得以进行全自动,快速且便捷,并确保贴合成品之平整,密合而无气泡,以节省人力,提高生产效率之全自动员贴合机。按,成卷之布料或类似发泡体,帆布等之相互贴合,由于应用广泛,故市场需求日益增加,以发泡体贴合布料为例,即大量使用在鞋材等材料上,而传统上,贴合用之机械,乃系将入料机构设于贴合机一侧,成品则于贴合机之另一侧收集,造成成品收集过程出现一转折角,而常使贴合成品脱离或产生气泡,而贴合不顺利,且在入料之时,由于布料及发泡体本身乃以成卷状入料,在转动时,即常发生偏差,造成入料不顺或斜角等现象,必须由工人在机台旁操控;下糊时,则以一斗状下糊槽,以手工在导轨上来回推动下糊,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在下糊时,下入之糊料不均,造成贴合时,贴合效果不佳,或糊料过多而由贴合侧挤出,极为不便,由上述说明可知,传统式贴合机必须同时由数人操作,在调整上、下糊此二方面,效果不佳,且机具本身入料及成品收集位于机具同侧,在收集时之转折角易使贴合成品脱离,种种缺点,实有待致进。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贴合机,它能克服上述缺点,达到贴合工作快速方便,节省人力,并能确保贴合成品之平整,密合而无气泡。根据本技术的全自动贴合机,它大体由入料机构,调整机构、下糊机构,贴合机构及成品收集轮所构成,其特征在于,该入料机构设有一发泡体轮及一布料轮,使发泡体及布料成卷由机台同侧入料,并各进入一调整机构,该调整机构则相对设有一油压缸连接一伸缩杆,再以一连结头连结一万向轴头于万向轴座中,使其间成一调整间隙,万向轴座下再以一连结块跨定于轨道杆中,并向前接设一调整座,该轨道杆则以固定座固定于机台之上,而该调整座以一组调整杆横跨机台,与另一侧之调整座相接,使布料等在行经调整杆而发生偏移时,感应器感应使马达及油压缸同时作动,推动伸缩杆以万向轴头及万向轴座配合轨道杆呈多角度偏移,使调整杆得以偏移角度调整,使入料得以路径顺畅正确;该下糊机构则以一糊槽跨设于支撑架之上,以滑轮活动架设,糊槽下设一漏口,侧以结合套接设连动座及结合块,并以一伺服马达接设一螺杆,贯穿该结合块,而由两端之轴承座活动承固,支撑架两端并各设一感应开关;而于漏口下方,再设一下糊滚轮,其侧并设一刮刀,则可利用伺服马达旋动螺杆,以其与结合块之螺纹配合,使糊槽得以由滑轮于支撑架上滑移,糊料由漏口落入下糊滚轮之上,当糊槽行进触及感应开关时,伺服马达则受控反转,使糊槽得以行来回之往复动作;同时,糊料落于下糊滚轮之上,下糊滚轮自转,使糊料受刮刀制限,而以一均布之方式涂满于下糊滚轮表面,而再将糊料压印于其下之发泡体等之上;该贴合机构则以一贴合轮为主体,侧设一组辅助网轮组,以曳动一辅助网,使之靠顶贴合轮,并由辅助网轮组行循环拉引,使待贴入料可完全贴合同时予以热烘;该成品收集轮设于入料机构同侧,以数组轮具辅助输送,而将成品以筒状卷入;则可分别将发泡体及布料分别成卷置于入料机构中,使之分别卷出而各进入调整机构中,使入料平顺,该发泡体再进入下糊机构下方,即下糊滚轮之下,使涂布糊料,两者再同时进入贴合机构,即贴合轮与辅助网间,利用辅助网轮组及辅助网配合贴合轮,将布料及发泡体予以贴合并热烘,辅助网由辅助网轮组循环拉回,成品则续行以各轮具组输送,而由与入料机构同侧之成品收集轮予以成卷收取,藉由上述出、入料机构同侧之设计,使成品于贴合后,不立即受转折,使脱离现象不至产生,同时利用全自动调整,下糊,以达节省人工,增进效率且成品品质稳定之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组成、功效和特征详细加以说明。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 为本技术流程示意图图1A为本技术流程说明图图2 为本技术调整机构示意图图2A为本技术调整机构动作示意图图3 为本技术下糊机构立体图图3A为本技术下糊机构刮刀部分示意图图3B为本技术下糊机构往复动作示意图图4 为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图图4A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图请参阅图1和1A,本技术乃系由入料机构10分别以发泡体轮11及布料轮12将发泡体及布料卷出,并分别以一调整机构20及一第二调整机构201行入料校正,发泡体再经下糊机构30,两者同时进入贴合机构40,经热烘同时使之紧密贴合,再由同侧之成品收集轮50收集,其流程如图1A所示,故知本技术大体由入料机构10、调整机构20、下糊机构30及贴合机构40、成品收集轮50所构成,其中该入料机构10,分别设一成卷之发泡体轮11及一布料轮12,使发泡体及布料得以卷动入料;该调整机构20,如图2所示,系以油压缸24控制一伸缩杆29,一连结头28,而导动一万向轴头27,该万向轴头27以一球体且设于万向轴座270中,使其间形成一调整间隙271,而活动跨设于轨道杆26之上,轨道杆26以固定座23固定于机台;万向轴座270以连结块22连接调整座25,该调整座25则连接一组调整杆21横贯机台,以接设对应之另一组机构,使调整杆21得以受两油压缸24及万向轴头27,万向轴座270之相互动作而偏移调整;该下糊机构30,如图3所示,乃由一糊槽31下设一漏口33,两侧设滑轮311,而跨设于支撑架36之上,一侧设一结合套371以接设一连动座37,一结合块372,而以螺杆342贯穿该结合块372,该螺杆342两端各以一轴承座343活动套合,其中一端并连接一伺服马达34,以一支持板341承载,该支撑架36下设一轨道板35,两侧各设一感应开关38、381,漏口33正下设一下糊滚轮39,滚轮侧设刮刀32,则可利用伺服马达34引动螺杆342,使糊槽31得以于轨道板35及支撑架36上滑移;该贴合机构40,主要为一贴合轮43,周侧设若干轮具以形成一辅助网轮组41,并套设一辅助网42而形成一循环回路,其整组并完全贴靠于贴合轮43,备以辅助贴合轮43贴合作功;藉由上述元件之组成,现将本技术之使用动作、功效说明如下入料请续参阅图1和1A,系将发泡体成卷置于发泡体轮11上,同侧再设一布料轮12,而使布料及发泡体同向朝贴合轮43延伸调整、定位入料时,由于布料及发泡体乃系以成卷入料,极易发生卷动偏移,故在发泡体轮11之路径后设该调整机构20,而如图2、2A所示,将发泡体由调整杆21跨过,当发泡体进料偏移时,感应器则立可感应,使马达作动,同时油压缸24亦配合令伸缩杆29作动,此时,由于发泡体的偏移,迫使调整杆21亦必呈一角度配合偏移,同时调整座25将斜一角度以因应,而使连结块22受一力作用,藉由万向轴座270及其调整间隙271,使万向轴头27可呈自动应变适当之角度,亦即万向轴头27,伸缩杆29,与连结块22系呈角度结合动作,使整座得以直接于轨道杆26上滑移,而得以使发泡体入料顺畅;同时,于布料轮12后亦相同接一第二调整机构201,得以以相同机构,将入料予以校正、调整,使进料平稳,不偏移,同时以万向轴头27之作用,使连结块22呈多角度配合,而不致磨擦油压缸24,以增长其使用寿命,同时使入料顺畅;下糊当发泡体由调整机构20校正后,进入下糊机构30之中,糊槽31内填充有糊料,而伺服马达34作动,使螺杆342旋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自动贴合机,大体由入料机构,调整机构、下糊机构,贴合机构及成品收集轮所构成,其特征在于,该入料机构设有一发泡体轮及一布料轮,使发泡体及布料成卷由机台同侧入料,并各进入一调整机构,该调整机构则相对设有一油压缸连接一伸缩杆,再以一连结头连结一万向轴头于万向轴座中,使其间成一调整间隙,万向轴座下再以一连结块跨定于轨道杆中,并向前接设一调整座,该轨道杆则以固定座固定于机台之上,而该调整座以一组调整杆横跨机台,与另一侧之调整座相接;该下糊机构则以一糊槽跨设于支撑架之上,以滑轮活动架设,糊槽下设一漏口,侧以结合套接设连动座及结合块,并以一伺服马达接设一螺杆,贯穿该结合块,而由两端之轴承座活动承固,支撑架两端并各设一感应开关;而于漏口下方,再设一下糊滚轮,其侧并设一刮刀,则可利用伺服马达旋动螺杆,以其与结合块之螺纹配合;该贴合机构则以一贴合轮为主体,侧设一组辅助网轮组;该成品收集轮设于入料机构同侧,以数组轮具辅助输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义贤
申请(专利权)人:曜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