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油杆助抽装置及其挡砂出油滑套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208354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15 1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抽油杆助抽装置及其挡砂出油滑套,所述抽油杆助抽装置包括:芯杆,其上端连接有上接箍,其下端连接有下接箍,其中部可滑动地套设有挡砂出油滑套;所述挡砂出油滑套为中空的阶梯轴,所述中空部分为阶梯型通孔,所述阶梯轴自上而下至少形成有外径依次增大的第一轴段、第二轴段,所述第一轴段与第二轴段之间形成有过渡面,在包含所述过渡面的位置轴向向下设置有侧向开口,其与所述阶梯型通孔相连通形成过油通道,所述挡砂出油滑套的最大内径小于所述下接箍的外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抽油杆助抽装置及其挡砂出油滑套,其能够同时实现助抽、挡砂、扶正功能,且结构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石油井下工具,特别涉及一种抽油杆助抽装置及其挡砂出油滑套
技术介绍
目前,在用有杆抽油泵进行采油时,由于泵长期在井下工作,其泵芯与泵筒由于长时间的摩擦损坏造成两者之间的间隙过大,致使泵的抽吸力下降产生漏吸的情况,进而大大降低了泵效。为了提高泵的效率,通常在抽油泵的抽油杆上设置助抽装置。同时,由于井斜的缘故,抽油泵工作时,其抽油杆并非出于垂直状态,其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与油管内壁发生摩擦,形成偏磨。当磨损达到一定程度,抽油杆将会断开,造成修井作业,影响生产。此外,当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时,很多油井产液量不高。特别是在含砂井中,当油井产液量较低,抽油管柱中产出液上行速度低于砂粒下行速度使,砂粒将会在抽油管柱中下沉,落到抽油泵上,部分还会进入柱塞与泵筒之间的间隙,从而造成卡泵,有些出砂严重井甚至还会出现砂埋泵柱塞的现象,由此导致抽油杆断脱,抽油机损坏等事故。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有必要在抽油杆上设置一具有挡砂、扶正功能的助抽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抽油杆助抽装置及其挡砂出油滑套,其能够同时实现助抽、挡砂、扶正功能,且结构简单。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抽油杆助抽装置,其包括:芯杆,其上端连接有上接箍,其下端连接有下接箍,其中部可滑动地套设有挡砂出油滑套;所述挡砂出油滑套为中空的阶梯轴,所述中空部分为阶梯型通孔,所述阶梯轴自上而下至少形成有外径依次增大的第一轴段、第二轴段,所述第一轴段与第二轴段之间形成有过渡面,在包含所述过渡面的位置轴向向下设置有侧向开口,其与所述阶梯型通孔相连通形成过油通道,所述挡砂出油滑套的最大内径小于所述下接箍的外径,当所述抽油杆处于上行程时,所述挡砂出油滑套的下端面与所述下接箍相接触密封所述过油通道,当所述抽油杆处于下行程时,所述挡砂出油滑套的下端面与所述下接箍相分离,所述过油通道打开,井下油液能够通过所述过油通道向上流动。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挡砂出油滑套的最大内径小于所述下接箍的外径3毫米至4毫米。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挡砂出油滑套的最大外径小于抽油泵所在油管的内径的I毫米以内。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轴段、第二轴段之间还形成有第三轴段,所述第三轴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轴段而小于所述第二轴段,所述第三轴段与所述第一轴段之间形成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三轴段与所述第二轴段之间形成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上延伸至所述第二斜面的位置设置所述侧向开口。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侧向开口的个数为多个,沿着周向均匀分布。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挡砂出油滑套的材质为塑料。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阶梯型通孔的最小内径大于所述芯杆外径I毫米以内。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抽油杆助抽装置通过所述上接箍、下接箍分别和抽油杆连接,并沿着抽油管柱延伸的方向分布多个。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挡砂出油滑套,所述挡砂出油滑套为中空的阶梯轴,用于套设在芯杆上,所述芯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上接箍,下端固定连接有下接箍,所述中空部分为阶梯型通孔,所述阶梯轴自上而下至少形成有外径依次增大的第一轴段、第二轴段,所述第一轴段与第二轴段之间形成有过渡面,在包含所述过渡面的位置轴向向下设置有侧向开口,其与所述阶梯型通孔相连通形成过油通道,所述挡砂出油滑套的最大内径小于所述下接箍的外径,当抽油杆处于上行程时,所述挡砂出油滑套的下端面与所述下接箍相接触密封所述过油通道,当抽油杆处于下行程时,所述挡砂出油滑套的下端面与所述下接箍相分离,所述过油通道打开,井下油液能够依次通过所述过油通道向上流动。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轴段、第二轴段之间还形成有第三轴段,所述第三轴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轴段而小于所述第二轴段,所述第三轴段与所述第一轴段之间形成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三轴段与所述第二轴段之间形成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上延伸至所述第二斜面的位置设置所述侧向开口。本技术的特点和优点是:本技术所述抽油杆助抽装置由于其挡砂出油滑套的最大外径略小于油管的内径、其最大内径小于下接箍外径3毫米至4毫米,在上行程时,通过挡砂出油滑套与下接箍端面密封以及挡砂出油滑套与油管形成间隙密封,使抽油杆助抽装置具有抽油泵柱塞的抽吸作用,这样可以提高每冲次的产液量,达到助抽的目的。特别是,本技术所述挡砂出油滑套与油管间隙密封的第二轴段为圆柱型,其与油管在径向上的配合面积大,使其在实现助抽的基本功能时,可以达到漏失小,助抽力大的较佳助抽效果。当所述抽油泵停抽时,所述挡砂出油滑套落在下接箍上,将管柱中的液柱分若干段,砂粒下落将被若干个抽油杆助抽装置分段挡住,减少了砂粒的下沉量,从而减轻或避免了砂卡泵、砂埋泵柱塞事故的发生,实现了挡砂功能,同时相应地也延长了含砂井的检泵周期,降低了采油成本。而且本技术所述挡砂出油滑套与油管间隙密封的第二轴段为圆柱型,其与油管在径向上的配合面积大,更利于其实现挡砂功能,减少砂粒下沉量。此外,所述挡砂出油滑套的外径略小于油管内径,在抽油过程中,有效的扶正了抽油杆柱,特别是对于斜井,可以防止或减轻抽油杆柱与油管的磨损,延长了抽油杆的寿命。综上所述,本技术所述抽油杆助抽装置具有较佳的助抽、扶正、挡砂功能,且其结构简单,有利于实现零件的通用化,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抽油杆助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抽油杆助抽装置下接箍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抽油杆助抽装置挡砂出油滑套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当抽油杆处于上行程时,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抽油杆助抽装置状态示意图;图5是当抽油杆处于下行程时,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抽油杆助抽装置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阅读了本技术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本文中所述的上或下位置是针对抽油杆助抽装置在进入井下后的使用状态而言的,确切地说,所述抽油杆助抽装置的上接箍所在的位置相对为上,其下接箍所在的位置相对为下。本技术提供一种抽油杆助抽装置及其挡砂出油滑套,其能够同时实现助抽、挡砂、扶正功能,且结构简单。请参阅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抽油杆助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抽油杆助抽装置包括:芯杆1,其上端连接有上接箍2,其下端连接有下接箍3,其中部可滑动地套设有挡砂出油滑套4。所述芯杆I整体上为纵向延伸的杆段,其上端、下端分别设置有螺纹,用于和所述上接箍2、下接箍3固定连接。所述芯杆I除去与所述上接箍2、下接箍3连接的螺纹段外,其长度大于所述挡砂出油滑套4的长度。所述芯杆I的中部杆段通过间隙密封的方式套设有所述挡砂出油滑套4。所述上接箍2与所述下接箍3整体上外形和尺寸可相同。以下接箍3为例,请参阅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抽油杆助抽装置下接箍的结构示意图。所述下接箍3整体上可呈柱状轴段,其上端面轴向向内设置有第一螺纹孔31,所述第一螺纹孔31用于和所述芯杆I的下端配合;其下端面轴向向内设置有第二螺纹孔32,所述第二螺纹孔32用于和抽油杆固定连接。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抽油杆助抽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芯杆,其上端连接有上接箍,其下端连接有下接箍,其中部可滑动地套设有挡砂出油滑套;所述挡砂出油滑套为中空的阶梯轴,所述中空部分为阶梯型通孔,所述阶梯轴自上而下至少形成有外径依次增大的第一轴段、第二轴段,所述第一轴段与第二轴段之间形成有过渡面,在包含所述过渡面的位置轴向向下设置有侧向开口,其与所述阶梯型通孔相连通形成过油通道,所述挡砂出油滑套的最大内径小于所述下接箍的外径,当所述抽油杆处于上行程时,所述挡砂出油滑套的下端面与所述下接箍相接触密封所述过油通道,当所述抽油杆处于下行程时,所述挡砂出油滑套的下端面与所述下接箍相分离,所述过油通道打开,井下油液能够通过所述过油通道向上流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兆强黄小钊徐岩松王文钢仇志宁孟月月王力曲明艺于淑荣周翔袁鸣闫海峰李佳男陈伟姜雷高超勇胡胜勇吴小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