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果林间小麦收获后套种玉米的种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89850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9 16: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果林间极早熟玉米套种的种植结构,包括林果作物套种定植结构、林果作物高度结构、构成的角度结构。玉米植株行距B为0.5m,果树与最近距离玉米植株的行距A大于1.5m,套种果树行距为2A+4B大于5m。果树的高度H为0.5m-12m,去天花玉米植株下平均高度h为1.5m-1.8m,投影角度α为30度至65度,首先设定好果树的定植结构,确定林果行间套种玉米的行数,根据玉米植株成熟后的高度来确定高度结构和角度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林果间作套种小麦收获后无法套种玉米的问题,该种植结构复制重复实施性极强,大面积在果林间小麦收获后复播种植玉米上推广应用,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林果间作套种作物的
,具体说,本技术涉及一种适用果林间小麦收获后套种玉米的种植结构
技术介绍
新疆果品誉满全国,是我国重要的林果业基地,新疆的果林主要集中在南疆塔里木盆地四周农区,南疆地区耕地面积在两千五百万亩左右,其中约两千万亩已经种植果树,过去南疆地区粮食和饲草生产的传统种植方式为小麦收获后复播种植玉米,小麦夏季收获后有一段无霜期,这段时间林间的温、光、水、热、土等自然资源如何利用,至今一直是困扰着新疆科研机构和相关农业管理部门的一大难题,南疆地区相对封闭和遥远,粮食供应以自给自足为主,现今粮食已经出现较大缺口,目前以小麦收获后复播种植玉米的种植结构由于果树和玉米的相互影响,小麦收获后不宜再种植玉米,且此种结构不易复制,现有技术未见有关采用果林间套种小麦基础上进一步种植玉米的成功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果林间小麦收获后套种玉米,果树与玉米相互影响以及未见有关采用果林间套种小麦基础上进一步种植玉米的成功报道,克服林果间作套种两季作物相互不利影响的现状,本技术提供一种适用果林间小麦收获后套种玉米的种植结构,利用现行林果间作套种小麦基础上进一步在完成小麦收割基础上套种玉米,科学设定果树与玉米两者之间的行距与株距,根据太阳高度角来确定果树与玉米的投影角度,克服林果间作套种玉米不利后果,解决林果生长旺季期间套种玉米的种植结构问题,进而实现林果间作套种两季大宗作物的目标,这对于解决人多地少的南疆地区粮食安全和饲草供应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果林间极早熟玉米套种的种植结构,其种植结构包括林果作物套种定植结构、林果作物高度结构、构成的角度结构。林果行距间作套种小麦收获后再次套种极早熟玉米,首先设定好果树的行距与株距,再次确定林果行间套种玉米的行数,根据玉米植株成熟后的高度和来确定两者之间的投影角度关系。在本技术中,林果间作套种小麦基础上在完成小麦收割基础上套种玉米,采用除去80-90%玉米植株的天花,保留10-20%玉米植株的完整叶片和天花的结构。其定植结构为果树行间套种多行玉米,玉米植株行距B为0.5m,果树与最近距离玉米植株的行距A大于1.5m,套种果树行距为2A+4B大于5m。在本技术中,林果间作套种小麦基础上在完成小麦收割基础上套种极早熟玉米,其高度与角度结构为:由于果树平均高度H、去天花玉米植株下平均高度h、投影角度α之间相互影响,所以依据成熟时去天花玉米植株下平均高度h与投影角度α来对果树进行修剪,确定果树的平均高度H为0.5m-12m,去天花玉米植株下平均高度h为1.5m-1.8m,投影角度α为30度至65度,使阳光能够充分照晒到果树与玉米,使其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减少玉米与果树之间遮阴造成的影响,增加果林和玉米通风透光性能。本技术达到的有益效果:(I)本技术提供一种适用果林间小麦收获后套种极早熟玉米的种植结构,利用林果间作套种小麦完成小麦收割基础上套种极早熟玉米,科学设定果树与极早熟玉米两者之间的行距与株距,根据太阳高度角来确定果树与极早熟玉米的投影角度,克服林果间作套种玉米不利后果,解决林果生长旺季期间套种极早熟玉米的种植结构问题,特别是解决了林果间作套种小麦收获后套种玉米产量低的问题,这对于提高果林、玉米产量,土壤等方面的有益效果。该种植结构可复制性极强,可以大面积的在果林间小麦收获后复播种植极早熟玉米上推广应用,其推广应用后可以在果林间生产大量玉米产品,可以提高南疆地区粮食自给率和粮食安全,提供大量饲草用以发展农区畜牧业,增加肉食供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新疆成为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社会稳定的桥头堡和重要节点。(2)本技术提供的适用果林间小麦收获后套种极早熟玉米的种植结构解决了林果间作套种小麦收获后套种玉米产量低的问题,该种植结构复制重复实施性极强,可大面积在果林间小麦收获后复播种植玉米上推广应用,具有广泛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适用果林间小麦收获后套种极早熟玉米的种植结构整体意图。在图1中:1_果树,2_保留天花玉米植株,3_去天花玉米植株,4_天花,5_玉米植株,A-果树与最近距尚玉米植株的行距,B-玉米植株行距,H-果树平均尚度,h-去天花玉米植株下平均尚度,投影角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举实施例说明本技术,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一种适用于果林间极早熟玉米套种的种植结构,其种植结构包括林果作物套种定植结构、林果作物高度结构、构成的角度结构。林果行距间作套种小麦收获后再次套种极早熟玉米,首先设定好果树(I)的行距与株距,再次确定林果行间套种玉米(5)的行数,根据玉米(5)植株成熟后的高度和来确定两者之间的投影角度关系。在本技术中,林果间作套种小麦基础上在完成小麦收割基础上套种极早熟玉米(5),采用除去80-90%玉米(3)植株的天花(4),保留10-20%玉米(2)植株的完整叶片和天花(4)的结构。其定植结构为果树(I)行间套种多行玉米(5),玉米(5)植株行距B为0.5m,果树(I)与最近距离玉米(5)植株的行距A大于1.5m,套种果树(I)行距为2A+4B大于5m。在本技术中,林果间作套种小麦基础上在完成小麦收割基础上套种极早熟玉米(5),其高度与角度结构为:由于果树(I)平均高度H、去天花玉米植株(3)下平均高度h、投影角度α之间相互影响,所以依据成熟时去天花玉米植株(3)下平均高度h与投影角度α来对果树进行修剪,确定果树的平均高度H为0.5m-12m,去天花玉米植株(3)下平均高度h为1.5m-1.8m,投影角度α为30度至65度,使阳光能够充分照晒到果树(I)与玉米(5),使其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减少玉米(5)与果树(I)之间遮阴造成的影响,增加果林(I)和玉米(5 )通风透光性能。通过实施本技术所述的种植结构后,极大地改善了玉米(5)和果树(I)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加果林(I)和玉米(5)通风透光性能,光和作用进行更加充分,增加了果树与玉米产量。如上所述,即可较好地实现本技术,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技术确定的保护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适用果林间小麦收获后套种玉米的种植结构,其特征在于,种植结构包括林果作物套种定植结构、林果作物高度结构和构成的角度结构,首先设定好林果作物的定植结构,即玉米植株行距为B,果树与最近距离玉米植株的行距为A,套种果树行距为2A+4B,根据玉米植株成熟后的高度来确定两者之间的高度结构和角度结构,即果树的平均高度H为0.5m-12m,去天花玉米植株下平均高度h为1.5m-1.8m,投影角度α为30度至65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果林间小麦收获后套种玉米的种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玉米植株行距B为0.5m,果树与最近距离玉米植株的行距A大于1.5m,果树行距为2A+4B 大于 5m。【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果林间极早熟玉米套种的种植结构,包括林果作物套种定植结构、林果作物高度结构、构成的角度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果林间小麦收获后套种玉米的种植结构,其特征在于,种植结构包括林果作物套种定植结构、林果作物高度结构和构成的角度结构,首先设定好林果作物的定植结构,即玉米植株行距为B,果树与最近距离玉米植株的行距为A,套种果树行距为2A+4B,根据玉米植株成熟后的高度来确定两者之间的高度结构和角度结构,即果树的平均高度H为0.5m‑12m,去天花玉米植株下平均高度h为1.5m‑1.8m,投影角度α为30度至65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伯成肖英刘忠山刘华君张黎周蓉吴芙蓉李金凤帕孜来木·伊斯热甫力于娴
申请(专利权)人: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