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筒式抛光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68024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8 0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圆筒式抛光轮,所述圆筒式抛光轮包含研磨本体、背绒层及固定治具。研磨本体呈圆筒状,研磨本体的一端具有开口,且由开口向内延伸形成研磨空间。背绒层设置于研磨本体的另一端。固定治具连结背绒层相对研磨本体的一面,且固定治具沿研磨本体的外表面形成同心外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圆筒式抛光轮可通过形成于研磨本体内部的研磨空间进行工件的研磨,以避免研磨本体与工件之间不良接触的问题或过度研磨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在研磨本体外套设同心外壳,以避免研磨本体于高速工作时产生偏心、形变的问题,进而提升研磨本体的耐用强度及同心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抛光轮,特别是关于一种呈圆筒状而具有研磨空间并通过该研磨空间的内壁面研磨工件的圆筒式抛光轮
技术介绍
抛光是指利用柔性抛光工具和磨料颗粒或其他抛光介质对工件表面进行的修饰加工。抛光不能提高工件的尺寸精度或几何形状精度,而是以得到光滑表面或镜面光泽为目的。通常以抛光轮作为抛光工具。抛光轮一般用多层帆布、毛毡或皮革叠制而成,两侧用金属圆板夹紧,其轮缘涂敷由微粉磨料和油脂等均匀混合而成的抛光剂。抛光时,高速旋转的抛光轮(圆周速度在20米/秒以上)压向工件,使磨料对工件表面产生滚压和微量切削,从而获得光亮的加工表面。然而,在进行抛光作业的高速转动过程中,与工件接触研磨的力会导致抛光轮等软韧性材料发生形变或偏心等状况,而当该些状况发生时,将容易使得抛光轮外层消耗不均匀,进而,工件便可能与抛光轮接触不良而导致研磨“塌边”、过度研磨或磨痕程度不均匀等现象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筒式抛光轮,以解决现有的抛光轮中存在的工件与抛光轮接触不良而导致过度研磨等问题。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圆筒式抛光轮,所述圆筒式抛光轮包含研磨本体、背绒层及固定治具。研磨本体呈圆筒状,研磨本体的一端具有开口,且由开口向内延伸形成研磨空间。背绒层设置于研磨本体的另一端。固定治具连结背绒层相对研磨本体的一面,且固定治具沿研磨本体的外表面形成同心外壳。较佳地,圆筒式抛光轮还可包含多个穿孔及多个定位件,多个穿孔中的各个穿孔由固定治具经背绒层贯穿至研磨本体,所述多个定位件中的各个定位件由固定治具相对背绒层的一面穿设至对应的各穿孔之中。较佳地,研磨本体可包含两层防护层及研磨层,研磨层位于两层防护层之间。较佳地,防护层可由树脂材料制成。较佳地,研磨层可为多孔洞结构。较佳地,背绒层的形状可对应于固定治具的盘体部的形状。较佳地,固定治具相对背绒层的一端可具有组合部,组合部连接至研磨设备。较佳地,固定治具可为金属治具。综上所述,本技术的圆筒式抛光轮可具有下述技术效果中的一个或更多个:一方面,通过形成于研磨本体内部的研磨空间进行工件的研磨,以避免研磨本体与工件之间不良接触的问题或过度研磨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于研磨本体外套设同心外壳,以避免研磨本体于高速工作时产生偏心、形变的问题,进而提升研磨本体的耐用强度及同心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圆筒式抛光轮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圆筒式抛光轮的第一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圆筒式抛光轮的第二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圆筒式抛光轮的研磨示意图。【符号说明】10:圆筒式抛光轮11:穿孔12:定位件20:研磨本体21:开口22:研磨空间23:防护层24:研磨层30:背绒层40:固定治具41:同心外壳42:盘体部43:组合部50:研磨设备90:工件【具体实施方式】为利于了解本技术的技术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能达成的技术效果,现在将本技术结合附图,并以实施例的表达形式详细说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的附图,其主旨仅为示意及辅助说明书之用,未必为本技术实施后的真实比例与精准配置,故不应就所附的附图的比例与配置关系解读、局限本技术于实际实施上的权利范围,合先叙明。本技术的优点、特征以及达到的技术效果将通过参照例示性实施例及附图进行更详细地描述而更容易理解,且本技术或可以以不同形式来实现,故不应被理解仅限于此处所陈述的实施例,相反地,对所属
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所提供的实施例将使本公开更加透彻与全面且完整地传达本技术的范畴,且本技术将仅为权利要求所定义。参照图1至图3,图1为本技术的圆筒式抛光轮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圆筒式抛光轮的第一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圆筒式抛光轮的第二示意图。如图所式,本技术提供一种圆筒式抛光轮10,其包含研磨本体20、背绒层30及固定治具40。研磨本体20呈圆筒状,研磨本体20具有研磨空间22,当对待研磨的工件90 (如图4所示)进行研磨作业时,便将工件90置于研磨空间22之中,并通过研磨空间22的内壁面对该工件90的表面进行研磨作业。其中,研磨本体20的一端具有开口 21,研磨空间22便是由该开口 21向内延伸形成。背绒层30设置于研磨本体20的另一端,亦即,位于研磨本体20相对开口 21的一端。固定治具40连结背绒层30的相对研磨本体20的一面,且固定治具40沿研磨本体20的外表面形成同心外壳41,同心外壳41包覆且套设研磨本体20的外表面,其中,固定治具40可为金属治具,或是以金属或高分子材料制成的治具。此外,本技术的圆筒式抛光轮10还可包含多个穿孔11及多个定位件12,各穿孔11由固定治具40经背绒层30贯穿至研磨本体20,亦即各穿孔贯穿了研磨本体20、背绒层30及固定治具40 ;进而,各定位件12便可由固定治具40相对背绒层30的一面穿设至对应的各穿孔11之中,而使得研磨本体20、背绒层30及固定治具40相互连结固定。然而,上述仅为举例,不应以此为限。参照图4,图4为本技术的圆筒式抛光轮的研磨示意图。如图4所示,于实际应用本技术的圆筒式抛光轮10进行研磨作业时,需先将工件90置于研磨本体20的研磨空间22之中,并进一步地将工件90的待研磨的表面抵于研磨空间22的内表面;进而,待本技术的圆筒式抛光轮10通过固定治具40带动研磨本体20转动,以使研磨空间22的内表面对工件90的表面进行研磨。更进一步地,研磨本体20可包含两层防护层23及研磨层24,以研磨层24位于两层防护层23之间的结构而形成。换言之,该研磨本体20的其中一层防护层23邻近设置于该研磨本体20的外表面,而另一防护层23则邻近设置于该研磨本体20的内表面,也就是研磨空间22的内壁面。防护层23可由树脂材料制成。研磨本体20可包含发泡材料、研磨材料及发泡剂。另一方面,研磨层24可为多孔洞结构,且可以发泡材料、研磨材料及发泡剂经由发泡程序而成。其中,研磨材料可为氧化铈、氧化铝与多晶钻石粉末的混合物。此外,背绒层30的形状可对应于固定治具40的盘体部42的形状;更详细地说,由于固定治具40的盘体部42为圆盘状结构,因此,背绒层30则对应为直径对应于盘体部42的圆盘状结构。借此,可达到提供良好的附着力的同时,亦不过于浪费材料。如图2及图3所示,固定治具40相对背绒层30的一端可具有组合部43,组合部43可用以连接至研磨设备50 ;其中,组合部43可为圆柱状结构,且组合部43可与盘体部42 —体成型而成,亦可利用锁附、紧配、焊接等方式将组合部43固定于盘体部42上;另一方面,未与盘体部42固定的组合部43的一端可设置有预定规格或通用规格的螺杆,以连接研磨设备50。然而,上述仅为举例,不应以此为限。综上所述,本技术的圆筒式抛光轮以内层研磨方式对工件进行研磨,所谓内层研磨是指:在高转速下,抛光轮的实际研磨接触面是其内层面(即为研磨空间的内壁面),因此,抛光轮的消耗也是从内至外。本技术的圆筒式抛光轮通过该研磨方式,以使抛光轮于研磨后厚度减薄时,只需通过调整工件模具台移动方向(横向位置)即可补偿到最合适的研磨位置及角度;另一方面,本技术的圆筒式抛光轮可通过于研磨本体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圆筒式抛光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式抛光轮包含:研磨本体,呈圆筒状,所述研磨本体的一端具有开口,且由所述开口向内延伸形成研磨空间;背绒层,设置于所述研磨本体的另一端;以及固定治具,连结所述背绒层的相对该研磨本体的一面,且所述固定治具沿所述研磨本体的外表面形成同心外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鸿图施武助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纳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