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门开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135005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30 16: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门开闭装置,其门槛不会大幅度错位。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梯门开闭装置,具有:第一门、与第一门连动的第二门、在开闭方向上对第一门及第二门进行引导的长条状的门槛。门槛具有:用于引导第一门的第一槽部、用于引导第二门的第二槽部。第一槽部在门槛的上部形成为上方开口状,第二槽部在门槛的下部形成为下方开口状。第一门具有:卡合于第一槽部、且引导第一门的第一引导部;固定于第一门、且支承第一引导部的第一支承部。第二门具有:卡合于第二槽部、且引导第二门的第二引导部;固定于第二门、且支承第二引导部的第二支承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门开闭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的电梯在升降通道内具备:轿厢、对轿厢进行引导的轿厢用的导轨、平衡锤、平衡锤用的导轨、连结轿厢和平衡锤的绳索、和曳引机。电梯通过曳引机对绳索进行驱动,由此,使轿厢沿轿厢用的导轨进行上下移动,并使平衡锤沿平衡锤用的导轨进行上下移动。轿厢能够在升降通道内进行上下移动,并且能够在设于建筑物的各层的乘降处停止。轿厢具有轿厢侧门开闭装置。与轿厢侧门开闭装置相对应地,在乘降处设有乘降处侧门开闭装置。作为乘降处侧门开闭装置,已知的具有:设在从乘降处连通到升降通道的出入口处的出入口框、自由开闭地构成的门、配置在门的下方且在开闭方向上对该门进行引导的门槛(参照专利文献I)。在该乘降处侧门开闭装置中,门槛沿门的开闭方向构成为长条状。用于引导门的槽部以上方开口状形成在门槛的上表面。在门的下部设有嵌入在该槽部中的导块(引导部)。由此,门构成为能够沿槽部进行往复移动。门槛的下部在乘降处的出入口下侧的规定位置被支承。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2 - 9189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上述那样现有的乘降处侧门开闭装置中,门槛在乘降处的规定位置被支承,但是,例如在升降通道因地震大幅度摆动的情况下,门槛可能会大幅错位。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使门槛大幅度错位的电梯门开闭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电梯门开闭装置,具有:第一门、与第一门连动的第二门、在开闭方向上对第一门及第二门进行引导的长条状的门槛。门槛具有:用于引导第一门的第一槽部、用于引导第二门的第二槽部。第一槽部在门槛的上部形成为上方开口状,第二槽部在门槛的下部形成为下方开口状。第一门具有:卡合于第一槽部、且引导第一门的第一引导部;固定于第一门、且支承第一引导部的第一支承部。第二门具有:卡合于第二槽部、且引导第二门的第二引导部;固定于第二门、且支承第二引导部的第二支承部。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门的第一引导部卡合于门槛的第一槽部,所以,在门槛欲向上方偏移的情况下,该第一引导部卡定门槛,以不发生较大的错位。另外,由于第二门的第二引导部卡合于门槛的第二槽部,所以,在门槛欲向下方偏移的情况下,该第二引导部卡定门槛,以不发生较大的错位。另外,优选第一槽部的长度比第二槽部的长度短。由此,第一槽部构成为上方开口状,因此使第一槽部尽可能短,从而能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到第一槽部中的尘垢等异物的量。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不会使门槛发生大幅度错位。【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电梯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乘降处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乘降处侧门开闭装置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乘降处侧门开闭装置的上部的放大侧视图。图5是表不门滥的一例的立体图。图6是表不门滥的一例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门槛的一例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门槛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门槛的其他例子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门槛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图11是表示门槛的其他例子的侧视图。图12是表示门槛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图13是表示门槛的其他例子的侧视图。图14是表示门槛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图15是表不门滥的其他例子的侧视图。图16是表示门槛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图17是表示门槛的其他例子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到图17说明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电梯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1例示了不具有机房的所谓无机房式电梯。如图1所示,电梯在升降通道I内具备:轿厢2、对轿厢2进行引导的第一导轨3、平衡锤(平衡配重)4、对平衡锤4进行引导的第二导轨5、连结轿厢2和平衡锤4的绳索6、曳引机7。而且,在升降通道I的上部配置有用于卷绕绳索6的返回轮8。在升降通道I的下部还设有:用于控制曳引机7的控制盘9、用于对电梯的速度进行调整的调速机10、缓冲器Ilo电梯介由控制盘9对曳引机7进行驱动,由此,使轿厢2沿第一导轨3进行上下移动。曳引机7具有牵引绳轮12,并且,介由该牵引绳轮12驱动绳索6,由此能够使轿厢2进行上下移动。平衡锤4介由绳索6连结于轿厢2,因此,与轿厢2的上下移动相应地,且与该轿厢2的移动反向地,平衡锤4沿第二导轨5进行上下移动。由于平衡锤4连结于轿厢2,所以,曳引机7通过较小的动力就能够使轿厢2上下移动。调速机10能够在轿厢2的上下移动的速度成为规定以上时使轿厢2停止。缓冲器11能够在与轿厢2接触时缓和其冲击。轿厢2能够在升降通道I内上下移动,并且能够在设于建筑物的各层的乘降处13停止。如图1所示,轿厢2具有轿厢侧门开闭装置14。在乘降处13,与轿厢侧门开闭装置14对应地设有乘降处侧门开闭装置15。图1中,作为这些门开闭装置14、15的例子,示出了所谓侧开式的门开闭装置。如图1到图4所示,乘降处侧门开闭装置15具有:第一门15A ;与第一门连动的第二门15B ;门槛15C。在乘降处13设有用于划分乘降处13的出入口的框26。本实施方式中,该框26采用所谓三面框。如图1所示,框26具有:沿水平方向设置的上框26a、沿上下方向设置的左右一对侧框26b。如图3、图4所示,在上框26a设有用于支承第一门15A及第二门15B的上部的框架27。在框架27设有用于引导第一门15A的第一门轨道28A、和用于引导第二门15B的第二门轨道28B。此外,该框架27还可以不设置在上框26a,而介由托架固定在升降通道I内的壁面。在第一门15A的上部设有第一门吊架29A。在第二门15B的上部设有第二门吊架29B。在第一门吊架29A设有与第一门轨道28A卡合的多个第一滚轮30A。在第二门吊架29B设有与第二门轨道28B卡合的多个第二滚轮30B。第一门15A介由速度调整机构32与第二门15B连结。速度调整机构32是用于对第一门15A的速度进行调整(减速)的机构,以使第一门15A的移动速度形成为第二门15B的移动速度的1/2倍。这样,由于第一门15A和第二门15B的移动速度不同,所以,移动速度大的第二门15B被称作“快速门”,移动速度小的第一门15A被称作“慢速门”。第二门15B以如下方式构成:在使第二门吊架29B的第二滚轮30B卡合于第二门轨道28B的状态下,第二门15B被设在轿厢侧门开闭装置14侧的驱动机构(未图示)驱动,从而在开闭方向上移动。第一门15A以如下方式构成:在介由速度调整机构32与第二门15B连结,并且使第一门吊架29A的第一滚轮30A卡合于第一门轨道28A的状态下,第一门15A与第二门15B连动,从而在开闭方向上移动。如图3所示,门槛15C被支承在设于升降通道I的壁面的支承框架31。门槛15C通过由螺栓及螺母构成的紧固机构33来被固定于支承框架31。门槛15C构成为沿第一门15A及第二门15B的开闭方向具有规定的长度的长条状。如图3所不,门滥15C具有:用于引导第一门15A的第一槽部35A ;用于引导第二门15B的第二槽部35B。第一槽部35A和第二槽部35B在与门槛15C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以下称作“门槛的宽度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形成。如图2、图5至图7所示,第一槽部35A形成在门槛15C的上部152。第一槽部35A以朝向上方开口的方式(上方开口状)构成。如图5、图6所示,第一槽部35A从门槛15C的长边方向的端部153a到门槛15C的中途部以直线状形成。如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门开闭装置,具有:第一门、与所述第一门连动的第二门、在开闭方向上对所述第一门及所述第二门进行引导的长条状的门槛,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具有:用于引导所述第一门的第一槽部、用于引导所述第二门的第二槽部,所述第一槽部在所述门槛的上部形成为上方开口状,所述第二槽部在所述门槛的下部形成为下方开口状,所述第一门具有:卡合于所述第一槽部、且引导所述第一门的第一引导部;固定于所述第一门、且支承所述第一引导部的第一支承部,所述第二门具有:卡合于所述第二槽部、且引导所述第二门的第二引导部;固定于所述第二门、且支承所述第二引导部的第二支承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柏仓宽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