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电加热锅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24600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5 04: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体式电加热锅具,属于烹饪设备领域,包括锅本体,所述的锅本体由内至外依次为食物接触层、导热储热层、发热层和保护层。所述的锅本体在其底部或侧壁具有无线/有线进行强电/弱电对锅本体进行电加热和/或有线/无线通信的外部连接端口;所述的食物接触层与导热储热层复合在一起形成层叠结构的复合层;所述的发热层通过喷涂、印刷或嵌入在导热储热层上;所述的保护层与锅本体之间形成密闭空腔将导热储热层和发热层密封在空腔内,空腔内形成真空和/或填充绝热材料形成绝热层和/或在保护层内表面喷涂热反射材料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体式电加热锅具具有结构紧凑、热效率高、受热均匀、控温精准及时、操作简便、应用前景广阔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热层设置于锅具本体上的一体式电加热锅具
技术介绍
随着厨房烹饪用具电气化程度的提高,厨房中使用电能加热的锅具设备越来越多。目前,市场上的电加热烹饪锅具中,内锅与电加热元件的安装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采用内锅与电加热元件分离的安装方式,通过热辐射或空气对流实现对内锅的加热(如目前市场上的电饭煲和电压力锅),其缺陷是热效率低,结构空间大。第二种是将电加热元件如电热盘焊接在内锅下方的底部(如公开号为CN101214116A公开的一种高热效的电热烹饪锅具和可保温电热烹饪锅具,包括内锅体、对内锅体进行加热的电加热元件以及温控电气元件,电加热元件焊接在内锅体内的底部,电加热元件与内锅体侧壁的接触面密封,温控电气元件位于电加热元件下方内的密封腔体内。)其缺陷是内锅受热不均匀,锅体整体厚度较厚。第三种是使锅体形成内锅层和外锅层,在内锅层和外锅层之间形成中空腔,中空腔内安装电加热元件(如授权公告号为CN 201230814Y公开的电加热锅具,包括锅体,锅体的底部形成为锅底部,至少在锅体的锅底部形成为电加热部,电加热部具有内锅层和外锅层,在内锅层和外锅层之间形成中空腔,在该中空腔内分布有电加热元件,并且在该中空腔内的该电加热元件与内锅层和外锅层之间的空间内填充有导热绝缘材料,电加热元件通过导线串接有温控开关。)其缺陷是锅体成型时对工艺要求较高,锅体容易变形,制造成本高。综上所述,有必要提供一种加热效率高,结构简单紧凑,制造成本低廉,操作方便,且能够智能精准控制锅体温度的锅具来解决现有电加热锅具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电加热锅具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热效率高、受热均匀、控温精准及时、操作简便,且能够智能精准控制锅体温度的一体式电加热锅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式电加热锅具,包括锅本体,所述的锅本体由内至外依次为食物接触层、导热储热层、发热层和保护层,食物接触层与导热储热层复合在一起形成层叠结构的复合层,发热层固定在导热储热层上,保护层在锅本体外侧与锅本体之间形成密闭空腔将导热储热层和发热层密封在密闭空腔内。具体地,所述的密闭空腔内形成真空和/或在密闭空腔内填充绝热材料形成绝热层和/或在保护层内表面喷涂热反射材料层,以提高热使用效率。具体地,所述的锅本体在其底部或侧壁具有无线/有线进行强电/弱电对锅本体进行供电和/或有线/无线通信的外部链接端口。具体地,所述的发热层包括发热元件、保护电路和温度传感器,所述的发热元件是喷涂的电热膜或者印刷的钨浆发热电路,发热元件、温度传感器和保护电路与设置在锅本体上的外部链接端口电性连接。本技术并不限定是钨浆发热电路,还可以是诸如钼、钽、镍铬合金、铁铬合金等金属浆料,或者纳米碳、半导体发热材料形成的发热电路。具体地,所述的锅本体在其侧壁上设置有手柄,手柄上设置有加热功率调节装置和指纹录入模块。具体地,本技术公开的温度传感器至少为一个,固定于锅本体底部中心位置和/或均布在以锅本体底部中心为圆心的同半径圆弧上和/或均布在锅本体的侧壁上。具体地,所述的食物接触层由不锈钢、陶瓷、搪瓷、碳钢、铸铁等不易沾污、抗腐蚀、耐用、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材料制成,或者在上述材料表面涂以铁氟龙等不沾锅材料形成食物接触层。具体地,所述的导热储热层由铜、铝、碳钢、铁等导热储热性能好的材料制成,与发热层接触的一面经过绝缘处理形成电绝缘层,或者所述的导热储热层选用导热新能较好的陶瓷等耐高温绝缘材料制成。具体地,为了使本技术公开的一体式电加热锅具实现无线通信功能和智能控制功能,在锅本体的手柄内设置有数据处理模块和无线数据通信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与发热层电性连接,或者数据处理模块连接强电隔离电路后与发热层电性连接,使发热层上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数据经数据处理模块处理后能够通过设置在手柄内的无线数据通信模块发送给外部相应的接收模块。所述的锅本体具有智能控制加热功率的功能,或者通过设置在手柄上的功率调节按钮或外部控制面板或移动控制端手动调节,从而实现对烹饪温度的精准实时控制目的,进而实现烹饪出美味饭菜。这里并非限制性地将数据处理模块和无线数据通信模块设置在锅本体的手柄内,也可以在锅本体侧壁或其它部位设置容纳数据处理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的结构,或者设置在外部连接端口中。虽然在本技术实施例的实现中可以使用类似或等效于本文所述的结构或构造,但在下文仅描述了示例性的结构或构造,所述结构和构造仅仅是说明性的且并不意图一定是限制性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体式电加热锅具具有结构紧凑、热效率高、受热均匀、控温精准及时、操作简便、应用前景广阔的优点。【附图说明】本文参照附图仅以实施例的方式描述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现在详细地对附图进行具体说明,应当强调的是,所示的特定细节是示例的方式并出于说明性地讨论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关于这一点,结合附图进行的说明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清楚可以如何实施本技术的实施例。在所述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公开的一体式电加热锅具的示意图1 ;图2是本技术公开的一体式电加热锅具的锅本体厚度方向上的层叠关系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公开的一体式电加热锅具的示意图3 ;图4是本技术公开的一体式电加热锅具的示意图4 ;图5是本技术公开的一体式电加热锅具的示意图5 ;图6是本技术公开的一体式电加热锅具的示意图6 ;图7是本技术公开的一体式电加热锅具的示意图7 ;图8是本技术公开的一体式电加热锅具的示意图8 ;图9是本技术公开的一体式电加热锅具的示意图9 ;图10是本技术公开的一体式电加热锅具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详细地解释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之前,应当理解,本技术在其结构或构造中不一定局限于在以下说明中所阐述和/或附图和/或示例中所举例说明的结构或构造。本技术能够有其它实施例或可以以各种方式来实施。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式电加热锅具,包括锅本体,所述的锅本体由内至外依次为食物接触层、导热储热层、发热层和保护层,食物接触层与导热储热层复合在一起形成层叠结构的复合层,发热层固定在导热储热层上,保护层在锅本体外侧与锅本体之间形成密闭空腔将导热储热层和发热层密封在密闭空腔内。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参照图1,示出了本技术公开的一体式电加热锅具的示意图1,包括锅本体I和手柄2,所述的锅本体I包括侧壁11和底部12,手柄2固定在侧壁11上,底部12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无线/有线进行强电/弱电对锅本体I进行供电和/或有线/无线通信的外部链接端口 3。参照图2,示出了本技术公开的一体式电加热锅具的锅本体厚度方向上的层叠关系示意图,锅本体I由内至外依次为食物接触层12a、导热储热层12b、发热层12c和保护层12d,食物接触层12a与导热储热层12b复合在一起形成层叠结构的复合层,发热层12c固定在导热储热层12b上,保护层12d在锅本体I外侧与锅本体I之间形成密闭空腔将导热储热层12b和发热层12c密封在密闭空腔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一体式电加热锅具,包括锅本体(1),所述的锅本体(1)包括侧壁(11)和底部(1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锅本体(1)由内至外依次为食物接触层(12a)、导热储热层(12b)、发热层(12c)和保护层(12d),食物接触层(12a)与导热储热层(12b)复合在一起形成层叠结构的复合层,发热层(12c)固定在导热储热层(12b)上,保护层(12d)在锅本体(1)外侧与锅本体之间形成密闭空腔将导热储热层(12b)和发热层(12c)密封在密闭空腔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书林
申请(专利权)人:筷子兄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