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余祖文专利>正文

具有自救功能的民航客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2132 阅读:3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具有救生功能的民航客机,机舱由三块弧形板--底舱舱壁和可开合的两块对称的上舱活动舱壁组合而成,底舱和上舱内设置有专门控制上舱活动舱壁开合的电动液压装置;机舱内的乘客座椅均装在保护舱内,保护舱通过橡胶格座盘安装在机舱底板上,保护舱上装有降落伞;当客机遇到特大险情时,驾驶员按下液压装置的操纵按钮,贮气筒中的强气压瞬间通过双向液压缸,经过液压管进气管快速地将柱式活塞筒中的推拉杆推出,从而将可开合式上舱舱壁打开,此时的空气流瞬间就将暴露出的保护舱顶的降落伞吸向空中,每个被安插在橡胶格座盘中的保护舱随之在降落伞巨大阻力的牵扯下,与快速下坠的机体整体式迅速脱离。使载人的保护舱能安全的软着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极大地增加了民航客机的安全性,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型号的民航客机。(*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民航飞机,具体地是一种具有自救功能的民航客机
技术介绍
据统计,飞机是公共交通工具(汽车、轮船和火车)中安全系数最高的运输工具,但是由于现有的各种型号的民航客机机舱的结构为密封式圆筒形,均不可能设置降落伞类的救生装置,因此一旦在空中发生险情,生还的可能性就很渺茫。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自救功能的民航客机。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自救功能的民航客机,包括机舱、机舱内的座椅和机舱底板,机舱为密封圆筒形,机舱内的机舱底板将机舱分为其下方的底舱和其上方的上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舱由三块弧形板--底舱舱壁和可开合的两块对称的上舱活动舱壁组合而成,上舱活动舱壁与底舱舱壁的结合处采用活页式结构连接,两块上舱活动舱壁顶部弧形边口的开合交汇处采用互接橡胶垫层压口组合方式;底舱和上舱内设置有专门控制上舱活动舱壁开合的电动液压装置;机舱内的乘客座椅均装在保护舱内,保护舱通过橡胶格座盘安装在机舱底板上,保护舱上装有降落伞;驾驶员座椅则直接通过橡胶格座盘安装在机舱底板上,座椅的后背设置有降落伞;每个橡胶格座盘底面上有电源插孔,每个保护舱底部有一个与电源插孔对应的电源插头。所述的电动液压装置由高能量蓄电瓶(电动机专用)、气压转向阀开合操纵杆、电动机、空压机、双向液压缸、蓄气装置、液压进气管、液压回气管和柱式活塞筒组成;蓄电瓶与电动机连接在一起,蓄电瓶的开合按钮装在驾驶舱内的操作台上;电动机与空压机相连,空压机与贮气筒、贮气筒与双向液压缸通过空压管道相连接,贮气筒与双向液压缸之间装有气压转向阀;气压转向阀与气压转向阀开合操纵杆相连;双向液压缸与液压进气管和液压回气管连通;柱式活塞筒通过与液压进气管相连的液压进气支气管和与液压回气管连通的液压回气支气管与双向液压缸连接;柱式活塞筒中装有柱式活塞推拉杆,柱式活塞筒及其柱式推拉杆通过推拉杆基座固定在机舱底板上,柱式推拉杆的顶端与上舱活动舱壁连接。所述的保护舱舱体前端有一可开合的有机玻璃窗,侧面为舱门;保护舱舱体下端装有泡沫平衡块,其底部则装有半球形弹性舱底;舱体顶部的降落伞有两个主伞和备用伞,其中备用伞经过折叠后用一根有按扣的带子扣着平放在舱顶,带子的另一端系着拉环由其顶部穿进保护舱内;舱壁内的座椅前端装有一个可折叠的长方形小平台。所述的保护舱内还设置有照明灯具、卫星定位仪、求救信号灯。本技术首先在客机机舱的设计上打破了现有国内外所有民航客机机舱封闭式的格局,将机舱舱壁设计成可开合式,并将客机座椅设置成带有降落伞的保护舱。飞机准备起飞时,驾驶员启动液压装置的操纵按钮,电动机迅速运转并同时带动空压机运作,瞬间所产生的强气压经过空压管输入并蓄存在贮气筒中。当在高空中飞行的客机遇到特大险情时,驾驶员只要按下液压装置的操纵按钮,贮气筒中的强气压瞬间通过双向液压缸正向运行,经过液压管进气管快速地将柱式活塞筒中的推拉杆推出,从而将可开合式上舱舱壁打开,此时的空气流瞬间就将暴露出的保护舱顶的降落伞吸向空中,每个被安插在橡胶格座盘中的保护舱随之在降落伞巨大阻力的牵扯下,与快速下坠的机体整体式迅速脱离。即使当时有未能及时脱离机舱的保护舱,只要乘客拉动备用降落伞的拉环,此时巨大的备用降落伞加大了空气的阻力,扯起保护舱使其与机舱快速脱离或者被翻转下坠的客机抛出舱外,在翻转的同时其降落伞也能在大气流中自动打开,使载人的保护舱能安全的软着陆。本技术极大地增加了民航客机的安全性,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型号的民航客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上舱内剖示图图3为本技术上舱舱壁打开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液压活塞推拉杆与机舱舱壁连接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保护舱排列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保护舱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驾驶员座椅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电动液压装置工作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一种具有救生功能的民航客机,将现有的民航客机的整体式密封圆筒形机身1两侧的舱壁,沿机翼上方中间纵向轴线位置为活动轴点,将机身上方圆弧形顶部,沿纵向中心线切开成半圆的二分之二弧形;再将机身两侧机翼上方的舱壁沿纵向中心轴线切开(机舱两壁所要切割的部位是客舱和驾驭舱),使原来密封式圆筒形的机舱变成了由三块弧形舱壁15、16组合而成,上舱活动舱壁15与底舱舱壁16的结合处采用活页轴12连接,两块上舱活动舱壁15顶部弧形边口的开合交汇处装有防漏的橡胶垫层14,这样机身的活动上舱壁15在关闭后可避免雨水等的渗透;机身1的底舱5和上舱6内设置有专门控制上舱活动舱壁开合的电动液压装置4;上舱6内的乘客座椅31均装在保护舱9内,保护舱9通过橡胶格座盘11安装在机舱底板上;保护舱9上装有降落伞8;10是活动舱壁15上的窗子;驾驶员座椅则直接通过橡胶格盘11安装在机舱底板上,橡胶格座盘11用螺丝钉安装固定在机舱底板7上;驾驶员座椅的后背设置有降落伞55;每个橡胶格座盘11底面上有电源插孔32,每个保护舱9底部有一个与电源插孔32对应的电源插头29。本技术机舱底板7下的一块为底舱5舱壁16,机舱底板7上的两块为对称的上舱6活动舱壁15,上舱活动舱壁15与底舱5舱壁16的结合处采用活页轴12连接,两块上舱舱壁15为可开合式,其顶部弧形边口的开合交汇处采用互接橡胶垫层14压口组合方式;底舱和上舱内有专门控制上舱舱壁15开合的电动液压装置4;上舱6内的座椅31均装在保护舱9内,保护舱9通过橡胶格座盘11安装在机舱底板7上,保护舱9上装有降落伞8;每个橡胶格座盘11底面上有电源插孔32,每个保护舱底部有一个与电源插孔32对应的电源插头29。机身1两侧的活动舱壁15的开合分别由电动液压装置4的多个可伸缩液压柱式活塞推拉杆17相连接控制,每个可伸缩的柱式活塞推拉杆17套装在柱式活塞筒42中并分别通过推拉杆基座20固定在机舱底板7上。机舱顶部的各种供电线路均采用电路板形式和对接插槽等方式连接。这种供电方式的运用便于机身活动舱壁在开、合时不受任何影响。当驾驭员启动电动液压装置的按钮3后,接通蓄电瓶35,电动机37迅速运转并同时带动空压机(高压泵型)运作,瞬间所产生的强气压经过空压管道输入并蓄存在贮气筒中。当驾驶员需要打开机身的活动舱壁时,只要按下“打开”控制按钮,原蓄存在贮气筒内的强气压通过双向液压缸正向运行,使超强气流经过气压转向筏和液压进气管将连接着舱壁的所有柱式活塞的推拉杆(形状和功能类似千斤顶“)快速顶出,这样,机身上方两侧的活动舱壁在推拉杆的作用力下瞬间被推向两边,这时机舱顶部就形成了150度的空间。当驾驶员再次按下“关闭”按钮后,动力系统运转带动双向液压缸反向运行,活塞筒内的强气压就会被空气泵抽出,推拉杆就会重新被收回活塞筒内,使原两侧面裂开成150度间隙的活动舱壁在推拉杆的反作用力下就会被重新拉起交合,恢复原有的封闭状态。如图2、图3所示,降落伞8装在保护舱9的顶部,降落伞8外套有保护罩13;保护舱9的前部为有机玻璃窗21,保护舱9通过格座盘11安装在机舱底板7上;上舱活动舱壁15和下舱舱壁16通过活页轴12连接;两扇活动舱壁接合部装有橡胶防水垫层14。如图5、图6所示,为保护舱9的结构示意图及其在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自救功能的民航客机,包括机舱、机舱内的座椅和机舱底板,机舱为密封圆筒形,机舱内的机舱底板将机舱分为其下方的底舱和其上方的上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舱由三块弧形板-底舱舱壁和可开合的两块对称的上舱活动舱壁组合而成,上舱活动舱壁与底舱舱壁的结合处采用活页式结构连接,两块上舱活动舱壁顶部弧形边口的开合交汇处采用互接橡胶垫层压口组合方式;底舱和上舱内设置有专门控制上舱活动舱壁开合的电动液压装置;机舱内的乘客座椅均装在保护舱内,保护舱通过橡胶格座盘安装在机舱底板上,保护舱上装有降落伞;驾驶员座椅则直接通过橡胶格盘安装在机舱底板上,座椅的后背设置有降落伞;每个橡胶格座盘底面上有电源插孔,每个保护舱底部有一个与电源插孔对应的电源插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祖文
申请(专利权)人:余祖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