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文蛤开壳刀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19699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4 2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文蛤开壳刀具,包括手柄、转撬和挖片;转撬呈长形,转撬的前端设有扁形的刃口,转撬沿轴向固定于手柄的前端;挖片为呈弧形的刀片,挖片设于转撬的下方,挖片的两端与转撬的躯干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进行开壳,且不容易损坏蛤肉,又避免操作者受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开壳工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文蛤开壳刀具
技术介绍
文蛤,俗称蛤中的上品,素有“天下第一鲜”之称。一般生活于河口附近沿岸内湾的潮间带,以及浅海区的细沙或泥沙滩中。由于工作原因,经常要对文蛤的污染指数进行评价。目前,专门用于文蛤的开壳工具,市面上尚未发现,一般采用较锋利的剪刀、小刀等对文蛤进行开壳。由于缺乏专业的工具,在开壳过程中容易破坏鲜活文蛤的组织,不能够将整个蛤肉从双壳中取出,容易造成消化腺破损,造成肉质损失和污染,给评价带来不便;另一方面,一般的开壳工具都从文蛤的贝壳背缘闭合缝隙切入,进而将两壳分开,再用剪刀、钳子之类的刀具将蛤肉取出。此种操作方法耗时比较长。且因贝壳背缘缝隙比较狭小,壳质光滑圆润,操作过程中容易使操作者受伤。不难看出,现有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文蛤开壳刀具,便于进行开壳,且不容易损坏蛤肉,又避免操作者受伤。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文蛤开壳刀具,包括手柄、转撬和挖片;转撬呈长形,转撬的前端设有扁形的刃口,转撬沿轴向固定于手柄的前端;挖片为呈弧形的刀片,挖片设于转撬的下方,挖片的两端与转撬的躯干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手柄上设有与人体手指相配合的握槽。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文蛤开壳刀具,具有以下优点:操作更方便,使用转撬刺入文蛤的铰合部再轻轻转动即可轻松撬开文蛤的外壳,大幅提尚开壳效率;操作安全,操作者不容易受伤;保护了蛤肉的完整性,不容易损坏蛤肉,也不容易对蛤肉造成污染。【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文蛤开壳刀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手柄2、转撬3、挖片4、刃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文蛤开壳刀具,包括手柄1、转撬2和挖片3 ;转撬2呈长形,转撬2的前端设有扁形的刃口 4,转撬2沿轴向固定于手柄I的前端;挖片3为呈弧形的刀片,挖片3设于转撬2的下方,挖片3的两端与转撬2的躯干固定连接。现有技术中并未有文蛤的专门开壳工具,一般操作者是采用小刀、剪刀等利器进行文蛤开壳的。而文蛤的壳体光滑圆润,且活体文蛤的壳体闭合紧密,壳体背缘闭合的缝隙极小,操作极其不便,操作者的手部容易被利器所伤。且这种操作效率极其低下,开壳变得非常困难。即使最终壳体被打开,蛤肉也难以保存完整,一方面是蛤肉被利器损伤导致蛤肉损失;另一方面是蛤肉被污染,会影响到对文蛤的污染指数的评价。本技术是一种文蛤开壳的专用工具,其利用了文蛤的生理结构特性。文蛤的外壳相连接的部分是文蛤的铰合部,位于壳体的背缘,这部位较宽厚,铰合部内方通常有齿和齿槽,当壳闭合时,由韧带连接紧闭。本技术的文蛤开壳刀具利用了这一结构特性,开壳时操作者手持手柄1,用转撬2的刃口 4从铰合部刺入,刃口 4的形状扁平而尖锐,类似于一字螺丝刀,刃口 4能够轻易切断韧带,并且当操作者转动转撬2时就能轻松撬开文蛤的外壳,使外壳完全分离。由于没有触及蛤肉,因此能够保证蛤肉的完整性,避免蛤肉受到损伤和污染。挖片3呈圆弧形,更能贴合文蛤的壳体内表面,方便进行蛤肉的取肉操作,保证蛤肉的完整性,避免造成蛤肉损失和损伤,不会割破消化腺。且使用文蛤开壳刀具进行开壳能大幅提升开壳的效率。一般操作者对闭合时的文蛤的开壳取肉时间大概为20-30S,这样子耗时比较长,浪费人力。而使用本技术的文蛤开壳刀具,开壳取肉时间可以缩短为10-15s,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作为优选,所述手柄I上设有与人体手指相配合的握槽,操作者的手部握持手柄I时更进一步贴合,舒适度更高,且在旋转转撬2时能更好地用力,避免打滑。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文蛤开壳刀具,操作更方便,使用转撬2刺入文蛤的铰合部再轻轻转动即可轻松撬开文蛤的外壳,大幅提高开壳效率。操作安全,操作者不容易被工具划破手部皮肤而受伤,有效保障安全性。同时保护了蛤肉的完整性,不容易损坏蛤肉,也不容易对蛤肉造成污染。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主权项】1.一种文蛤开壳刀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转撬和挖片;转撬呈长形,转撬的前端设有扁形的刃口,转撬沿轴向固定于手柄的前端;挖片为呈弧形的刀片,挖片设于转撬的下方,挖片的两端与转撬的躯干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蛤开壳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上设有与人体手指相配合的握槽。【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文蛤开壳刀具,包括手柄、转撬和挖片;转撬呈长形,转撬的前端设有扁形的刃口,转撬沿轴向固定于手柄的前端;挖片为呈弧形的刀片,挖片设于转撬的下方,挖片的两端与转撬的躯干固定连接。本技术便于进行开壳,且不容易损坏蛤肉,又避免操作者受伤。【IPC分类】B26B27/00【公开号】CN204658478【申请号】CN201520325872【专利技术人】陈成桐, 王许诺, 王增焕, 林颂雄, 李刘冬, 柯常亮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公开日】2015年9月23日【申请日】2015年5月18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文蛤开壳刀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转撬和挖片;转撬呈长形,转撬的前端设有扁形的刃口,转撬沿轴向固定于手柄的前端;挖片为呈弧形的刀片,挖片设于转撬的下方,挖片的两端与转撬的躯干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成桐王许诺王增焕林颂雄李刘冬柯常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