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凹槽气膜孔结构及燃气轮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12345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4 1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凹槽气膜孔结构及燃气轮机,凹槽气膜孔结构包括:固体壁(1)、若干气膜孔(2)和若干凹槽(3),凹槽(3)开设在固体壁(1)的表面,气膜孔(2)开设在凹槽(3)的槽底,凹槽(3)的两个槽壁在气膜孔(2)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凹陷部(4)和凸起部(5),凹陷部(4)和凸起部(5)将气膜孔(2)的出口包围,以便引导从气膜孔(2)流出的气流在固体壁(1)的部分表面上形成冷却气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凹槽气膜孔结构能够破坏气膜孔出口的气流,产生横向覆盖范围更大的涡,有利于冷却气流贴附在固体壁高温表面更大的面积上,从而使冷却气流的横向覆盖效果更佳,能够提高气膜的冷却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气膜冷却
,尤其涉及一种凹槽气膜孔结构及燃气轮机
技术介绍
目前先进航空发动机中涡轮叶片的燃气温度远超过叶片金属材料的许用温度,为了保证涡轮叶片能够长期安全可靠地工作,需要对涡轮叶片采用高效的冷却技术以降低叶片温度,同时尽可能减小叶片各处的温差,从而减小叶片所受的热应力。气膜冷却作为一种高效的冷却技术,广泛应用于燃气轮机涡轮叶片以及燃烧室壁面的冷却。气膜冷却的原理如图1所示,它是在处于高温环境的壁面Ia上开设一个或多个离散孔2a,并沿箭头B从离散孔2a中引入冷却气流(二次气流或射流),这股冷却气流在沿箭头A流过的燃气的压力和摩擦力作用下向下游弯曲,从而沿箭头C喷射到壁面Ia的高温表面,形成温度较低的冷气膜,将壁面Ia与高温燃气隔离,以保护射入区域和下游区域的表面,从而达到隔热的目的。目前的气膜冷却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结构:其一是采用离散孔形式,气膜冷却通常在孔与孔之间(横向)的冷却效率较低,在孔间距较大时,孔间的冷却效率下降很快。其二是采用二维缝槽的形式,在早期燃气轮机叶片冷却的研宄中,二维缝槽结构的气膜冷却虽然可以沿横向形成均匀一致的冷却气膜,但由于其结构上的不连续而使壁面的强度大为降低,使得其在实际的应用中有一定的限制。其三是凹槽和离散孔相结合的形式,凹槽是在气膜孔出口处沿着与气流垂直的方向开设的一个横槽,可使气膜横向分布更均勾,进而改善凹槽下游被冷却表面的冷却效果,但他们均是在气膜孔的出口开一个横槽,并没有实现缝槽与离散气膜孔的有效组合,使得气膜冷却的效果仍然不太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凹槽气膜孔结构及燃气轮机,能够进一步提高气膜的冷却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凹槽气膜孔结构,包括:固体壁、若干气膜孔和若干凹槽,所述凹槽开设在所述固体壁的表面,所述气膜孔开设在所述凹槽的槽底,所述凹槽的两个槽壁在所述气膜孔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凹陷部和凸起部,所述凹陷部和所述凸起部将所述气膜孔的出口包围,以便引导从所述气膜孔流出的气流在所述固体壁的部分表面上形成冷却气膜。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槽,所述连接槽设置在相邻的所述凹槽之间,能够使所有的所述凹槽形成连续槽结构。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槽为横向直线段或者曲线段。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形状为抛物线形、正弦曲线形、V形、W形或M形。进一步地,所述凸起部为尖角形状或者倒圆形状。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凹槽包括多个所述凸起部,多个所述凸起部沿所述凹槽一侧的槽壁排布。进一步地,所述气膜孔相对于所述固体壁的表面垂直或者沿指向所述凸起部的方向倾斜开设。进一步地,所述气膜孔为圆形孔、椭圆孔、方形孔或者扩张孔。进一步地,所述气膜孔的直径为D,所述凹槽的宽度W为0.1D?1D ;所述凹槽的深度H大于0.1D,且不能超过固体壁的厚度;所述气膜孔的孔壁与所述凹陷部之间的距离LI为O?;所述气膜孔的孔壁与所述凸起部之间的距离L2为O?10D。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燃气轮机,所述燃气轮机的涡轮叶片和/或燃烧室壁面开设有上述实施例中的所述的凹槽气膜孔结构。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的凹槽气膜孔结构,凹槽的两个槽壁在气膜孔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凹陷部和凸起部,且凹陷部和凸起部将气膜孔的出口包围,这种结构能够对气膜孔出口的气流进行干扰破坏,产生横向覆盖范围更大的涡,有利于冷却气流贴附在固体壁高温表面更大的面积上,从而使冷却气流的横向覆盖效果更佳,能够提高气膜的冷却效率。如果该凹槽气膜孔结构用在燃气轮机中,可以增强涡轮叶片或者燃烧壁面的冷却效果。【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气膜冷却的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凹槽气膜孔结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凹槽气膜孔结构的俯视图;图4为图3中凹槽气膜冷却结构的K-K向剖视图;图5为图1中凹槽气膜孔结构的主视图;图6为本技术凹槽气膜孔结构一个实施例的尺寸示意图;图7为现有技术中采用圆形离散气膜孔结构的冷却效率图;图8为现有技术中采用气膜孔加横槽的气膜冷却结构的冷却效率图;图9为本技术凹槽气膜孔结构的冷却效率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详细说明本技术。在以下段落中,更为详细地限定了实施例的不同方面。如此限定的各方面可与任何其他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组合,除非明确指出不可组合。尤其是,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任何特征可与其他一个或多个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特征。为了进一步达到更加理想的气膜冷却的效果,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凹槽气膜孔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的结构示意图和图3所示的俯视图,包括:固体壁1、若干气膜孔2和若干凹槽3,凹槽3开设在固体壁I的表面,气膜孔2开设在凹槽3的槽底,凹槽3的两个槽壁在气膜孔2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凹陷部4和凸起部5,凹陷部4和凸起部5将气膜孔2的出口包围,以便引导从气膜孔2流出的气流在固体壁I的部分表面上形成冷却气膜。为了对本技术凹槽气膜孔的工作原理进行更清楚的了解,这里将结合气流情况进行详细的说明。在图4所示的K-K剖视图和图5所示的主视图中,箭头A’代表燃气方向,也可称之为高温气流或者工作气流方向,箭头B’代表冷却气流方向,也可称之为二次气流方向、冷却工质方向、冷气方向或者射流方向。在需要对固体壁I的高温壁面进行冷却时,沿着箭头B’通冷却气流,冷却气流会沿着气膜孔2进入凹槽3中,其压力也会相应减小,我们将气膜孔2靠近凹槽3槽底的一端称为气膜孔出口。接着凹槽3中的气流在高温气流的压力和摩擦力作用下,向气流的下游弯曲,这样冷却气流就形成温度较低的冷气膜贴附于固体壁I的高温表面(参见图2中固体壁I的上表面),从而将高温气流隔离。在图4和图5中,凹槽3的左侧定义为气流上游,右侧定义为气流下游。为了有更清楚的表示,在图6中,将凹槽3的上游段标记为SI,凹槽3的下游段标记为S2,SI段和S2段共同使凹槽3包裹住相应的气膜孔2。本技术实施例的凹槽气膜孔结构,凹槽的两个槽壁在气膜孔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凹陷部和凸起部,且凹陷部和凸起部将气膜孔的出口包围,其中凸起部能够对气膜孔出口的气流进行干扰破坏,产生横向覆盖范围更大的涡,促使冷却气流从气膜孔出来后沿凹槽向两侧扩散;而凹陷部能够对从气膜孔出来冷却气体进行引流,与不设置凹陷部的凹槽结构相比,可以进一步减小气体横向流动时的压力损失。此种凹槽气膜孔结构更有利于冷却气流贴附在固体壁高温表面更大的面积上,从而使冷却气流的横向覆盖效果更佳,能够提高气膜的冷却效率。如果该凹槽气膜孔结构用在燃气轮机中,可以增强涡轮叶片或者燃烧壁面的冷却效果。在各种形式的凹槽气膜孔结构中,气膜孔2相对于固体壁I的表面垂直或者沿指向凸起部5的方向倾斜开设,通过调整气膜孔2的开设角度,可以改变冷却气流从气膜孔出口流出的方向。如图5所示的主视图,气膜孔2与固体壁I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夹角为Θ,优选地,Θ的范围是1°?90。。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如果Θ为锐角,配合本技术中设有凹陷部4和凸起部5的凹槽3,优选地,凹陷部4为光滑过渡的结构形状,这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凹槽气膜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体壁(1)、若干气膜孔(2)和若干凹槽(3),所述凹槽(3)开设在所述固体壁(1)的表面,所述气膜孔(2)开设在所述凹槽(3)的槽底,所述凹槽(3)的两个槽壁在所述气膜孔(2)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凹陷部(4)和凸起部(5),所述凹陷部(4)和所述凸起部(5)将所述气膜孔(2)的出口包围,以便引导从所述气膜孔(2)流出的气流在所述固体壁(1)的部分表面上形成冷却气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晓星王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