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韩玮专利>正文

高效轮式螺旋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0493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高效轮式螺旋桨,有轮毂(2)、桨叶(3),其特征是各桨叶(3)叶尖上固定着叶尖片(1),各叶尖片(1)之间由边条(4)相联。本螺旋桨具有小的诱导阻力损耗,桨叶的最大压力输出在叶端,有效桨叶面积大,降低排出流体速度和温度,而不增加诱导阻力,使效率提高5%-60%左右。它还具有推力大,结构强度高,承载能力大,形状稳定,流体动力性能稳定,噪音低,抗桨叶颤振,波阻小等特性。(*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螺旋桨,特别是涉及一种有轮边的螺旋桨。现有的螺旋桨或称桨扇一般由转轴及固定在其上的桨叶所组成。它的主要工作区在0.7个叶长处,从0.7叶长处到叶端是运动速度最快的区域,按面积该区域占整个桨扇旋转面积的一半左右,按产生的作用力,该区域占75%以上。普通的螺旋桨在这一区域,由于叶端损失,桨叶正压面与负压面的压差反而下降,在叶端处几乎降到0。叶端是桨叶运动速度最快的位置,但却是普通桨扇损耗最大有效功率贡献为零的位置,叶端损失严重,因此现有桨扇的旋转能量转化为流体轴向动能的效率较低,并且还有桨叶厚,原材料用量大,叶端正负压叶面之间以及与周围介质之间均无稳固界面易受外界条件影响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轮式螺旋桨,它能弥补现有螺旋桨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的螺旋桨,有轮毂、桨叶,其特征是各桨叶叶尖上固定着叶尖片,各叶尖片之间由边条相联。本螺旋桨具有小的诱导阻力损耗,桨叶的最大压力输出在叶端(普通螺旋桨在0.7叶长处,涵道风扇在0.8叶长处),有效桨叶面积大,因此,增加桨叶面积,降低排出流体速度和温度,而不增加诱导阻力,使效率相对目前技术提高5%-60%左右(相对涡轮风扇提高20%-60%;螺旋桨提高10%-40%;流体输送,提高5%-20%左右)。它还具有推力大,结构强度高,承载能力大,形状稳定,流体动力性能稳定,噪音低,抗桨叶颤振,波阻小等特性。下面通过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附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螺旋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推进型螺旋桨的轮边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风扇型螺旋桨的轮边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的螺旋桨,有轮毂(2)、桨叶(3),其特征是各桨叶(3)叶尖上固定着叶尖片(1),各叶尖片(1)之间由边条(4)相联。叶尖片(1)和边条(4)构成的环称为轮边。本螺旋桨在桨叶(3)的叶端有减小诱导阻力的叶尖片(1),使桨叶(3)的流体动力特性趋向展弦比为无穷大的桨叶特性,使本螺旋桨的最大压力输出扩展到桨叶叶端(普通螺旋桨在0.7叶长处,涵道风扇在0.8叶长处),增加部分处于螺旋桨运动速度最快部位,因此,在相同条件下,相对于涵道风扇或普通螺旋桨来说,其桨叶的有效作用面积增大,作用效果提高。在这些特性条件下,再应用增加桨叶面积,降低排出流体速度和温度,减少流体带走的动能和热能的方法,以及其它节能技术(见后),使本螺旋桨相对目前技术提高效率5%-60%左右(在用于推力情况下,相对于涡轮风扇发动机效率提高20%-60%左右,相对于螺旋桨提高10%-40%左右,在用于流体输送领域时,提高5%-20%左右)。本螺旋桨的叶尖片(1)和边条(4)包围的空间为流体流通面,这是根据减小诱导阻力,同时又有一定流量的流体通过流通面的要求设计的,既能减小诱导阻力,又不影响流体按要求通过流通面流动。试验证明本螺旋桨周边径向流体补充数量,对螺旋桨产生的推力或输送流体的数量以及螺旋桨的效率影响很大。桨叶(3)正压面的诱导阻力损耗,即流体在压差力作用下的径向运动,消耗大量能量,这一部分流体又在惯性力作用下,在径向周边,有减小流体向螺旋桨补充的作用,所以本螺旋桨既减小诱导阻力损耗,又增加了与螺旋桨作用流体的补充数量,相应增加了推力。边条(4)还有增加本螺旋桨结构强度的作用。由于流体不断通过流通面被吸入,轮边表面转为湍流的流体也同时被吸走,使轮边表面在很大速度范围能保持层流状态,从而减小了轮边的摩擦阻力(层流摩擦阻力为湍流摩擦阻力的1/5~1/6左右)。普通螺旋桨的设计基本采用机翼升力理论,但实际应用中它们的工作条件有一定差别,主要为与机翼作用的流体作用前基本是相对静止状态的,起码在与机翼作用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与涡轮风扇发动机风扇作用的流体大部分与前浆叶作用后,补充过来的流体。补充过来的流体的状态和数量对后一桨叶的影响非常大。本螺旋桨通过改变流通面的面积,形状,和位置,可以控制本螺旋桨周边径向流体补充的位置、方向和数量,使补充的流体既能满足本螺旋桨产生推力的需求,又不会破坏桨叶叶面建立的压力场已产生的作用力。在产生推力情况下,流通面与桨叶吸力面采用最佳距离,使补充的流体不会使吸力面负压损失太大,又有尽可能多的流体通过流通面进入螺旋桨。对桨叶正压面叶尖片(1)各处宽度的要求是恰好维持住叶面压力。在各叶尖片(1)之间有数条边条(4)相连。边条(4)的作用主要是加强本螺旋桨的结构强度,提高载荷能力,稳固形状。边条通过叶尖片(1)将相邻的二只桨叶(3)相连接,构成稳定性很高的三角形。由边条(4)和叶尖片(1)构成的轮边与桨叶是T形结构,这种结构能有效的稳定桨叶的冲角,因此,本螺旋桨不会轻易产生变形,脱离设计工作状态,使性能降低。由于本螺旋桨结构强度高,所以它的桨叶(3)厚度能够比普通螺旋桨减小很多,这使本螺旋桨能够减轻自重,减小波阻。本螺旋桨叶尖片(1)和边条(4)可以有不同的减阻形状,如截面形状为流线形,菱形,圆形等等。边条(4)的形状和位置根据结构强度和流通面的要求确定,边条(4)可以部分或全部在桨叶(3)宽度之外位置,以增加流通面面积。边条(4)可以制造成一个内经与螺旋桨直径相等的完整圆环。叶尖片(1)相对本螺旋桨轴向可以有一定角度,例如叶尖片(1)在轴向有6度外倾角,以增加吸入流体的作用。本螺旋桨在涵道中应用时,轮边外侧可有密封功能形状,如迷宫封严结构,密封圈结构,密封圈槽结构等等。根据不同用途,只在桨叶的压力面或吸力面一侧设置叶尖片(1),例如做风扇用时,仅在桨叶(3)的压力面一侧有叶尖片(1);做为吸气设备时,只有吸力面一侧有叶尖片(1)。在水槽中做的试验结果为在相同旋转半径,相同桨叶面积和形状的条件下,本螺旋桨产生的推力比普通螺旋桨大,普通螺旋桨的推力又比有涵道风扇大,推力相差的量值以百分之十量级记。根据试验,这是由于涵道减小了与风扇作用流体的数量造成的,而且,涵道还产生一定摩擦阻力,有叶尖间隙损失。目前,航空发动机广泛应用涵道风扇。在压气机中,涵道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涡轮风扇发动机中。产生推力的涵道风扇的涵道,目前,还没有发现它的良好作用和特性以及使用必要性的资料和数据。鉴于目前情况,需要对涵道风扇的涵道的作用,包括它的减小噪音,机械包容作用进行评估,因为,涵道风扇的涵道越来越大(最大的涵道直径已超过3米),它的重量,产生的阻力也相应增大。在50年代,美国国防部做过关于涵道螺旋桨的研究,当时,涡轮风扇发动机尚未出现,当年的研究结论是否适合当今涵道风扇 这些超出了本专利说明的范围,但与本专利技术实施有关。高效轮式螺旋桨主要技术特性1.提高桨叶性能,桨叶流体动力特性趋向于展弦比无穷大桨叶的特性,桨叶产生升力的作用能提高百分之四十二左右。2.减小、消除诱导阻力、互诱阻力。3.改善桨扇的工作特性,使本螺旋桨在使用中,工作在高升阻比区的机率比较高。4.无须变桨距机构。5.减小流体离心力产生的流体径向运动消耗的能量增加桨叶有效作用面积,降低叶尖速度,提高桨扇效率。6.结构强度高,形状稳定,承载能力大。抗桨叶颤振,相对重量轻。7.能够在超音速条件下高效率的产生推力。8.摩擦阻力小。10.噪音小。11.减小污染,减小氮氧化物的排放。12.本螺旋桨在结构上有很好的刚性。在压气机方面应用时,能够使压气机具有很好的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轮式螺旋桨,有轮毂(2)、桨叶(3),其特征是各桨叶(3)叶尖上固定着叶尖片(1),各叶尖片(1)之间由边条(4)相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玮李远灵孙连云辛崇华李向宇
申请(专利权)人:韩玮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