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丝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03695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3 22:18
在具有连接2个螺旋的螺旋体的导丝上,兼顾连接2个螺旋时的操作性、以及螺旋连接部分的焊料等的易渗透性。底端侧螺旋(40)的第1编丝(40a)被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30a)及编丝(30b)从两侧夹持,与底端侧螺旋(40)的第1编丝(40a)邻接的第2编丝被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30c)从底端侧紧密接触,而且,在第2编丝(40b)和与其顶端侧邻接的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30b)之间设有间隙G。这样一来,即使在钎焊前的状态下,也能够易于保持使2个线圈的中心轴重合的状态,而且,相对连接部分,焊料等能够易于渗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插入血管等管腔的导丝
技术介绍
将导管插入血管时所使用的导丝已为人们所熟知。在插入导管时,首先将导丝插入血管,然后使导管沿导丝前进。如此,导丝作为将导管导向病变部位的导向装置而发挥作用。导丝由芯轴、覆盖芯轴的螺旋体构成。另外,有时会用连接2种螺旋的结构作为导丝的螺旋体。作为连接两个螺旋的方法,使用的方法是,在一方螺旋的编丝之间,咬入另一方螺旋的编丝(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等)。利用该连接方法,通过螺旋的恢复力,能够在一方螺旋的编丝之间夹入另一方螺旋的编丝。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即使是在利用焊料等接合连接部分之前的状态下,也易于保持使两个螺旋的中心轴重合的状态,进而易于进行导丝的装配操作。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和60-168466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46603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297152。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专利文献2或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导丝,由于连接部分的螺旋的编丝之间不存在间隙,因此,焊料等难以渗透连接部分,难以确保足够的连接强度。对此,如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导丝,通过较大地设置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的间距,能够在连接部分的螺旋的编丝之间设置间隙。然而,这样一来,这次在钎焊前的状态下,难以保持使螺旋的中心轴重合的状态,连接2个螺旋时的操作性恶化。如上所述,在现有技术中,难以兼顾连接2个螺旋时的操作性、以及螺旋连接部分的焊料等的易渗透性。本专利技术是对应现有技术具有的上述问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技术,在具有连接2个螺旋的螺旋体的导丝上,能够兼顾连接2个螺旋时的操作性、以及螺旋连接部分的焊料等的易渗透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导丝采用如下结构。S卩,芯轴;以及覆盖所述芯轴,由顶端侧螺旋和底端侧螺旋构成的螺旋体;所述顶端侧螺旋与所述底端侧螺旋,以各自编丝交替配置的状态连接;所述底端侧螺旋的第I编丝,被所述顶端侧螺旋的编丝从两侧夹持,与所述底端侧螺旋的所述第I编丝邻接的第2编丝,被所述顶端侧螺旋的编丝从底端侧紧密接触;并且,在所述第2编丝和与其顶端侧邻接的顶端侧螺旋的编丝之间设有间隙。这样的本专利技术的导丝,底端侧螺旋的第I编丝被顶端侧螺旋的编丝从两侧夹持,与底端侧螺旋的第I编丝邻接的第2编丝,被顶端侧螺旋的编丝从底端侧紧密接触,因此,即使在利用焊料等使连接部分接合前的状态下,也能够易于保持使2个螺旋的中心轴重合的状态。因此,螺旋的连接操作(进而导丝的组装操作)变得容易。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导丝,第2编丝,和与其顶端侧邻接的顶端侧螺旋的编丝之间设有间隙。其结果为,在连接部分焊料等易于渗透,因此,能够足够确保顶端侧螺旋和底端侧螺旋的接合强度,以及这些螺旋和芯轴的接合强度。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导丝,可兼顾连接2个螺旋时的操作性,以及螺旋体连接部分的焊料等的易渗透性。另外,上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导丝,也可以将底端侧螺旋的编丝的直径,设定为比顶端侧螺旋的编丝的直径更大的直径。这样的本专利技术的导丝,由于底端侧螺旋的编丝的直径被设定为比顶端侧螺旋的直径更大的直径,因此,能够防止底端侧螺旋因顶端侧螺旋的恢复力(拉长的螺旋恢复至初始的形状的能力)而变形。其结果为,在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可容易地确保顶端侧螺旋的编丝和其底端侧的底端侧螺旋的编丝之间的间隙。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导丝,可以用弹性模量大于顶端侧螺旋的材料形成底端侧螺旋。这样的本专利技术的导丝,由于底端侧螺旋由弹性模量大于顶端侧螺旋的材料形成,因此,能够防止因顶端侧螺旋的恢复力(拉长的螺旋恢复至初始的形状的能力)所导致的底端侧螺旋体的变形。特别地,即使由于设计上的原因,难以在顶端侧螺旋和底端侧螺旋的编丝直径上设置差值时(例如,设计外径非常小的导丝的情况下等),也能够防止由顶端侧螺旋的恢复力所导致的底端侧螺旋的变形。其结果为,在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能够容易且切实地确保顶端侧螺旋和底端侧螺旋的编丝间的间隙。【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方式的导丝的结构的说明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方式的导丝中的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方式的导丝的组装操作的一部分的说明图;(a)中示出顶端侧螺旋被钎焊在芯轴的顶端的状态;(b)中示出顶端侧螺旋和底端侧螺旋通过咬入而连接的状态;(c)中示出顶端侧螺旋和底端侧螺旋的连接部分被钎焊的状态;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导丝中的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方式的导丝中的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图。标号说明1、2、3导丝10芯轴20螺旋体30、32、33顶端侧螺旋30a,30b,30c,32a,32b,32c,33a,33b,33c (顶端侧螺旋的)编丝40、42、43底端侧螺旋40a、42a、43a(底端侧螺旋的)第I编丝40b、42b、43b(底端侧螺旋的)第2编丝40c、42c、43c(底端侧螺旋的)第3编丝50顶端接合部51后端接合部52第I中间接合部53第2中间接合部【具体实施方式】A.第I实施方式:以下,为了明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对本专利技术的导丝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导丝I的结构的说明图。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由芯轴10、和覆盖芯轴10的螺旋体20构成。为确保芯轴10在导丝I的顶端部的柔软性这一目的,芯轴10形成为朝向顶端变细的圆锥形状。另外,螺旋体20,连接2个螺旋(顶端侧螺旋30和底端侧螺旋40)而形成。芯轴10的顶端和螺旋体20的顶端,通过顶端接合部50接合。另外,芯轴10的后端和螺旋体20的后端,通过后端接合部51接合。进一步地,芯轴10和螺旋体20,在顶端侧螺旋30与底端侧螺旋40的连接部分,通过第I中间接合部52接合,同时,在底端侧螺旋40的中间部分,通过第2中间接合部53接合。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方式的导丝I中的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螺旋(顶端侧螺旋30及底端侧螺旋40),通过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和底端侧螺旋40的编丝交替地设置(所谓咬入)而连接。在此,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位于底端侧螺旋40的最顶端部的编丝(第I编丝40a),被位于其两侧的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编丝30a,30b)所夹持。另外,与第I编丝40a的底端侧邻接的第2编丝40b,被位于其底端侧的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编丝30c)从底端侧紧密接触。进一步地,在2个螺旋的连接部分,在底端侧螺旋40的第2编丝40b,和邻接于其顶端侧的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30b之间设有间隙G。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底端侧螺旋40的第3编丝40c,和邻接于其顶端侧的顶端侧螺旋30的编丝30c之间也设有间隙G。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方式的导丝I的组装操作的一部分的说明图。(a)中示出顶端侧螺旋30被钎焊在芯轴10的顶端的状态;(b)中示出顶端侧螺旋30和底端侧螺旋40通过咬入而连接的状态;(c)中示出顶端侧螺旋30和底端侧螺旋40的连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包括:芯轴;以及覆盖所述芯轴,由顶端侧螺旋和底端侧螺旋构成的螺旋体;所述顶端侧螺旋与所述底端侧螺旋,以各自编丝交替配置的状态连接;所述底端侧螺旋的第1编丝,被所述顶端侧螺旋的编丝从两侧夹持,与所述底端侧螺旋的所述第1编丝邻接的第2编丝,被所述顶端侧螺旋的编丝从底端侧紧密接触;并且,在所述第2编丝,和与其顶端侧邻接的顶端侧螺旋的编丝之间设有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尾贤一
申请(专利权)人: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