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气气板式换热器的高压电蓄能供热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063635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7 15: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气气板式换热器的高压电蓄能供热风系统,带有保温层的蓄热体外壳内安装至少一层蓄热体,相邻蓄热体之间形成内通风道,内通风道内设置有与蓄热体相接触的加热体,保温层与蓄热体之间形成与循环管道连通的空腔,循环管道内设置有风机、气气板式换热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特点是:结构巧妙、合理,成本低廉,无污染,利用用电低谷时的电能进行加热、蓄热,并在用电高峰时将这部分热量释放出来,可直接将仅经过2次换热的高温空气供给供热终端,免除多次换热所产生的热损失大、热效率低等问题,还可根据供热终端的需要进行热空气温度的调节,且蓄热体内空气不与外循环管道里的空气发生气体交换,仅有热交换,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供热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带气气板式换热器的高压电蓄能供热风系统
技术介绍
在集中供热系统中,供热设备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普遍使用供热设备一般有锅炉、电加热装置等;锅炉一般采用燃烧煤炭对介质进行加热,以达到集中供热的目的,但是这种方式不仅不环保,需要排放大量的废气,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而利用电能来对介质直接加热的电加热装置,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耗电量大,成本高,尤其是在一些电力资源不足的地区,或者是在用电的高峰期,甚至会出现电力无法供应的情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在出现了一种利用蓄能/蓄热材料的供热系统,它可以在用电低谷时利用加热管将相对廉价的电能转化为热能,并将这部分热能储存到蓄热材料中,等到用电高峰时再将这部分热量利用热交换器输出到需要使用热风的终端,这种供热系统虽然有节省成本、无污染等优点,但仍存在着以下的问题:产生的热量需要通过换热盘管进行热交换才能输出,而用户往往无法直接利用液态的换热介质,而需要再次利用冷风吹送到高温的换热盘管上以获得高温空气,这种多级换热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热量的使用效率,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问题,提供一种带气气板式换热器的高压电蓄能供热风系统。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带气气板式换热器的高压电蓄能供热风系统,带有保温层的蓄热体外壳内安装至少一层蓄热体,相邻蓄热体之间形成内通风道,内通风道内设置有与蓄热体相接触的加热体,保温层与蓄热体之间形成与循环管道连通的空腔,循环管道内设置有风机、气气板式换热器。所述循环管道设置在底座内。所述气气板式换热器由气气板式换热器芯体组成,气气板式换热器芯体交叉错位放置,形成气气板式换热器内循环入口、气气板式换热器内循环出口、气气板式换热器外循环入口、气气板式换热器外循环出口,所述循环管道包括由气气板式换热器内循环入口与气气板式换热器内循环出口构成的内循环管道,以及由气气板式换热器外循环入口与气气板式换热器外循环出口构成的外循环管道,所述气气板式换热器内循环入口以及气气板式换热器内循环出口与空腔连通。气气板式换热器内循环入口和气气板式换热器外循环出口二处的气气板式换热器芯体是交叉错位放置。气气板式换热器外循环入口处设置有新风过滤网。所述外循环管道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保温层与蓄热体之间形成与气气板式换热器内循环出口连通的空腔A以及与气气板式换热器内循环入口连通的空腔B。所述空腔B顶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气气板式换热器内循环出口处设置有蜗壳,所述风机安装在蜗壳内。所述蜗壳上设置有防护网。所述加热体与高压电电缆接口相连。所述加热体之间通过连接片相连,并通过连接片与高压电电缆接口相连。所述连接片与高压电电缆接口之间安装瓷套。所述蓄热体外部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为绝缘隔热材料或高压绝缘瓷瓶。所述保温层安装在蓄热体外壳与机组外壳之间。所述机组外壳上设置有超温限温器。所述蓄热体顶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本技术的特点是:结构巧妙、合理,成本低廉,无污染,能够充分利用用电低谷时的电能进行加热、蓄热,并在用电高峰时将这部分热量释放出来,而且可以直接将仅经过2次换热的高温空气供给供热终端,免除了多次换热所产生的热损失大、热效率低等问题,同时它还可以根据供热终端的需要进行热空气温度的调节,且蓄热体内的空气不与外循环管道里的空气发生气体交换,仅有热交换,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采用绝缘隔热材料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右剖视图。图3是图1的左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气气板式换热器结构图。图5是图4的侧视图。图6是本技术采用高压绝缘瓷瓶结构示意图。其中:1、室外温度传感器2、控制柜3、底座4、气气板式换热器5、气气板式换热器芯体 6、气气板式换热器内循环入口 7、气气板式换热器内循环出口 8、内内循环管道 9、新风过滤网10、气气板式换热器外循环入口 11、气气板式换热器外循环出口 12、内外循环管道13、出风温度传感器14、蜗壳15、风机16、风机电机17、绝缘隔热材料18、蓄热体19、蓄热体外壳20、内通风道21、加热体22、连接片23、瓷套 24、电缆接口 25、保温层 26、机组外壳 27、防护网 28、空腔A 29、检修门30、蓄热体内核温度传感器31、空腔B 32、空腔内热风温度传感器33、蓄热体内核超温限温器34、高压绝缘瓷瓶。【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6所示,本技术为带气气板式换热器的高压电蓄能供热风系统,其由控制柜2内的控制系统控制,控制柜2上设置有室外温度传感器1,在蓄热体外壳19内安装至少一层蓄热体18,而且根据电压等级可将蓄热体18分三摞,蓄热体18采用保温、绝缘、耐火的热容材料,相邻两层蓄热体18之间形成内通风道20,内通风道20内设置有与蓄热体18相接触的加热体21,内通风道20可由相邻两层蓄热体18上开设的凹槽对应放置形成,但内通风道20的形成方式不局限于此,加热体可采用加热管、加热丝、加热带等,加热体21与高压电电缆接口 24相连,该加热体21可用lkV-66kV之间任意数值高压电加热,所有加热体21的二端通过耐高温金属连接片22进行串并联连接,其可采用星形接法或三角形接法,连接片22与瓷套23连接,外部高压电通过电缆接口 24与瓷套连接通电,蓄热体外壳19由三个面组成,只覆盖蓄热体18三个面(蓄热体顶面以及非连接片所在的两个侧面),在蓄热体外壳19的四周都设置有保温层25 (保温层25由非底面的五个面构成),保温层25外部由机组外壳26构成,保温层25与蓄热体18之间形成与循环管道连通的空腔A28、空腔B31,循环管道位于底座3内,底座3采用钢质型材,在底座3内设置有气气板式换热器4,所述气气板式换热器4由气气板式换热器芯体5组成,形成气气板式换热器内循环入口 6、气气板式换热器内循环出口 7、气气板式换热器外循环入口 10、气气板式换热器外循环出口 11,所述循环管道包括由气气板式换热器内循环入口 6与气气板式换热器内循环出口 7构成的内循环管道8,以及由气气板式换热器外循环入口 10与气气板式换热器外循环出口11构成的外循环管道12,所述气气板式换热器外循环入口处10安装有新风过滤网9,在外循环管道12上设置与温控系统相连的出风温度传感器13,所述气气板式换热器内循环入口 6与空腔B31连通,所述气气板式换热器内循环出口 7与空腔A28连通,所述气气板式换热器内循环出口 7处设置有蜗壳14,所述风机15安装在蜗壳14内,所述风机15采用变频风机,所述风机15由风机电机16驱动,所述蜗壳14上方设置有防止杂物进入蜗壳14的防护网27,在防护网27上部空腔A28的外部设置有检修门29,可使人进入空腔A28内检修加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带气气板式换热器的高压电蓄能供热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带有保温层(25)的蓄热体外壳(19)内安装至少一层蓄热体(18),相邻蓄热体(18)之间形成内通风道(20),内通风道(20)内设置有与蓄热体(18)相接触的加热体(21),保温层(25)与蓄热体(18)之间形成与循环管道连通的空腔,循环管道内设置有风机(15)、气气板式换热器(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靖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传森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