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导电性薄膜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058975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7 09:02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透明导电性薄膜在有机高分子薄膜基材上的至少一个面具有透明导电膜,前述透明导电膜是{4价金属元素的氧化物/(4价金属元素的氧化物+氧化铟)}×100(%)所示的4价金属元素的氧化物的比率为7~15重量%的铟系复合氧化物的结晶质膜,膜厚为10nm~40nm的范围,电阻率值为1.3×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设及在可见光区域具有透明性、并且在有机高分子薄膜基材上具有透明导 电膜的透明导电性薄膜及其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的透明导电性薄膜具有电阻率值及表面电阻 值小的透明导电性的薄膜。 本专利技术的透明导电性薄膜在薄膜液晶显示器、薄膜OL邸显示器等所使用的显示 器用透明电极、电容型的触摸面板用透明电极、薄膜OL邸照明用电极等需要低表面电阻值 的电极用途中有用。除此之外,可W应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用电极、透明物品的抗静电、电 磁波阻断等。
技术介绍
W往,作为透明导电性薄膜,众所周知在玻璃基材上形成有ITO膜(铜锡复合氧化 物膜)的、所谓的导电性玻璃。在玻璃基材上形成ITO膜时,可W-边在200°CW上、通常 300°CW上加热一边成膜,因此,能够容易地W130皿的厚度得到10Q/ □W下的低表面电 阻值(电阻率值为1. 3X10^4Q?cm)的ITO膜。 另一方面,玻璃基材的提性、加工性差,根据用途而存在无法使用的情况。因此,近 年来,除了提性、加工性之外,从耐冲击性优异、轻量等的优点出发,正在使用在W聚对苯二 甲酸己二醇醋薄膜为代表的各种有机高分子薄膜基材上形成有ITO膜的透明导电性薄膜。 前述具有ITO膜的透明导电薄膜所要求的优选的电阻率值及表面电阻值根据透 明导电性薄膜所用的用途而不同,但对于在有机高分子薄膜基材上形成的ITO膜,渐渐也 要求与在玻璃基材上形成的ITO膜同等的电阻率值及表面电阻值。例如,最近研究了薄膜 显示器。该显示器用途中,对于在有机高分子薄膜基材上形成的ITO膜,也要求为与在玻璃 基材上形成的ITO膜同等的130皿的厚度下10Q/nw下的低电阻值。另外,电容型的触 摸面板电极用途中使用的ITO膜为了形成天线图案而需要100Q/□左右的低表面电阻值。 而且,电容型的触摸面板电极用途中使用的ITO膜需要在有蚀刻部和无蚀刻部不存在反射 的色调,因此要求20皿左右的厚度下的低表面电阻值。其结果,对于电容型的触摸面板电 极用途中使用的ITO膜要求接近显示器用途的低电阻率值。 作为前述具有ITO膜的透明导电薄膜,提出了各种方法(专利文献1~4)。 现有技术文献 [000引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0-1771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02-232358号公报 [001U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平03-249171号公报 [001引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11-01862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发巧要解决的间願 但是,与在玻璃基材上成膜的ITO膜相比,在有机高分子薄膜基材上成膜的ITO膜 通常而言电阻率值高。认为其理由主要有2个。作为第一个理由,可W举出;因为大部分的 有机高分子薄膜基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或耐热温度小于200°C,所W不能进行高温加热。 因此,由于在铜位点上置换的锡原子的量受到限制,因而变成作为载流子的电子密度n少 一个数量级的IT0膜。作为第二个理由,可W举出;吸附在有机高分子薄膜基材上的水分、 与等离子体接触时产生的气体、W及祀中含有的过剩的锡原子等也作为杂质起作用,因此 阻碍晶体生长。另外,认为薄膜基材的热变形、平滑性差也对晶体生长有不良影响。另外,过 剩的锡原子在局部容易变成锡氧化物(Sn〇2)状态,除了阻碍晶体生长之外,在晶体内部也 形成使电子散射的缺陷。认为该两者互相作用,电子迁移率y变小。基于该些理由,在有 机高分子薄膜基材上形成的IT0膜在130nm的厚度下难W具有约30Q/ □的表面电阻值、 4X1(T4Q-cmW下的电阻率值。另外,对于电容型的触摸面板电极用途中使用的IT0膜, 要求20nm左右的厚度,但将该厚度的IT0膜形成于有机高分子薄膜基材上时,由于来自该 基材的杂质的影响等,IT0膜变得难W结晶化,难W得到厚膜水平的良好的电阻率值。 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W下方案:通过使用在瓣射时在祀和基板的中间位置产生 等离子体的等离子体辅助瓣射法、一边进行瓣射一边进行离子束辅助的离子束辅助瓣射 法,从而能够将X射线衍射峰中(400)面最强的、电阻率值(体积电阻率)为1X1CT4~ 6X1(T4Q-cm的IT0膜成膜。但是,在祀基板(T巧间距离窄的瓣射成膜中,在TS间采用 离子束、在RF下采用其他的等离子体的方式在利用分批成膜装置时是可行的,但在利用 R-to-R装置时均匀性、稳定性存在问题。另外,专利文献1中得到的IT0膜为载流子浓度值 巧Xl〇w~2X102icnT3)、载流子迁移率值(15~25cmVV/s),进而,专利文献1的实施例中 记载的IT0膜的体积电阻率值在200皿的厚膜时为5X1(T4Q-cm左右。专利文献1中,在 10~40皿的薄膜中,实质上无法得到1X1(T4Q?cm的低电阻率值的IT0膜。 专利文献2、3中,提出了W下方案:通过在磁控瓣射成膜中增强磁场强度、并且叠 加RF功率从而降低放电电压,由此减少反冲氣、氧负离子等对膜的损伤,能够将低电阻率 值的IT0膜成膜。专利文献2、3中,使用玻璃基材,能够进行高温加热。但是,将专利文献 2、3中记载的方法应用于有机高分子薄膜基材中时,仅能将基材的温度加热至玻璃化转变 温度W下。因此,将专利文献2、3中记载的方法应用于有机高分子薄膜基材中而得到的IT0 膜为非晶膜,即使利用专利文献2、3中记载的技术,在有机高分子薄膜基材上也无法得到 与在玻璃板上形成的IT0膜具有同等低的电阻率值的完全结晶的IT0膜。况且,可W认为, 专利文献2、3的实施例仅记载了lOOnm的膜厚的结果,也没有研究10~40nm的薄膜。 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在60~80mT的祀表面磁场中叠加DC功率比0. 5~2. 0 倍的RF功率的IT0膜的成膜方法。记载了对于用该成膜方法得到的IT0膜,若形成利用 X射线衍射法测定的(400)面的峰大于(222)面的峰的特异性的结晶状态,则能够得到 1.5X1(T4Q?cmW下的低电阻率(电阻率值)。但是,专利文献4中使用玻璃基材,可从隐 基材温度设置在230~250°C的温度范围。然而,将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方法应用于有机高 分子薄膜基材中时,难W使(400)面的峰成为主峰,不能像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那样地将具 有低电阻率值的IT0膜成膜。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有机高分子薄膜基材上具有透明导电膜的透明导 电性薄膜及其制造方法,所述透明导电膜由具有低电阻率值及表面电阻值、且薄膜的结晶 质膜构成。[001W用于解决间願的方秦 本专利技术人等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下述所示的透明 导电薄膜及其制造方法等,能够达成上述目的,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 目P,本专利技术设及一种透明导电性薄膜,其特征在于,其为在有机高分子薄膜基材上 的至少一个面具有透明导电膜的透明导电性薄膜, 前述透明导电膜是{4价金属元素的氧化物/(4价金属元素的氧化物+氧化 铜)}X100 (% )所示的4价金属元素的氧化物的比率为7~15重量%的铜系复合氧化物 的结晶质膜,[002引前述透明导电膜的膜厚为10皿~40nm的范围, 前述透明导电膜的电阻率值为1. 3X1(T4~2. 8X1(T4Q?cm, 并且,自前述薄膜基材侧夹着至少1层底涂层而设置有前述透明导电膜,且前述 底涂层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透明导电性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透明导电性薄膜,其特征在于,其为在有机高分子薄膜基材上的至少一个面具有透明导电膜的透明导电性薄膜,所述透明导电膜是{4价金属元素的氧化物/(4价金属元素的氧化物+氧化铟)}×100(%)所示的4价金属元素的氧化物的比率为7~15重量%的铟系复合氧化物的结晶质膜,所述透明导电膜的膜厚为10nm~40nm的范围,所述透明导电膜的电阻率值为1.3×10‑4~2.8×10‑4Ω·cm,并且,自所述薄膜基材侧夹着至少1层底涂层而设置有所述透明导电膜,且所述底涂层的至少1层通过干法而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佐和明山本祐辅待永广宣
申请(专利权)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