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抗扭拉杆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54724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6 18: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压抗扭拉杆及汽车,其中液压抗扭拉杆包括:拉杆骨架,拉杆骨架具有第一收容部和第二收容部;第一衬套,第一衬套设置在第一收容部内;以及第二衬套,第二衬套设置在第二收容部内;第一衬套包括第一芯子、包覆第一芯子的第一橡胶主体、以及第一解耦盘,第一橡胶主体位于第一收容部内并将第一收容部分隔成第一液腔和第二液腔,第一橡胶主体在远离第一芯子处设有第一流道,第一橡胶主体在靠近第一芯子处设有第二流道,第一解耦盘设置于第二流道并可沿第二流道往复运动,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均连通第一液腔和所述第二液腔。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有效隔离汽车发动机传来的高频小振幅及低频大振幅振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液压抗扭拉杆及汽车
技术介绍
抗扭拉杆通常用于汽车发动机的位移控制、隔离发动机振动及衰减发动机扭矩。如图1所示,现有抗扭拉杆包括拉杆骨架3 / (一般采用钢材材料)以及分别压装在拉杆骨架两端的橡胶衬套I ^。其在隔离发动机震动及衰减发动机扭矩方面效果较差,原因在于:在承受发动机传来的低频、大振幅的振动及扭矩时,橡胶衬套I丨不能提供足够的阻尼力以快速隔离振动;而在承受发动机传来的高频、小振幅的振动时,橡胶由于自身特点会产生高频硬化现象,隔离振动效果较差。另外,抗扭拉杆骨架3'采用钢材,导致重量大,成本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隔离汽车发动机传来的高频小振幅及低频大振幅振动的液压抗扭拉杆及汽车。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压抗扭拉杆,包括: 拉杆骨架,所述拉杆骨架具有第一收容部和第二收容部; 第一衬套,所述第一衬套设置在所述第一收容部内;以及第二衬套,所述第二衬套设置在所述第二收容部内; 所述第一衬套包括第一芯子、包覆所述第一芯子的第一橡胶主体、以及第一解耦盘,所述第一橡胶主体位于所述第一收容部内并将所述第一收容部分隔成第一液腔和第二液腔,所述第一橡胶主体在远离所述第一芯子处设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橡胶主体在靠近所述第一芯子处设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一解耦盘设置于所述第二流道并可沿所述第二流道往复运动,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均连通所述第一液腔和所述第二液腔。其中,所述第一流道设于所述第一橡胶主体的侧壁。其中,所述第一橡胶主体包括顶部、底部以及连接在所述顶部和所述底部之间的本体,所述顶部和底部均具有圆形外缘。其中,所述本体内凹形成两个凹穴,所述两个凹穴与相对的所述第一收容部的内壁围合分别形成所述第一液腔和所述第二液腔。其中,所述第一流道为所述本体处的侧壁表面凹设而成的细长槽道。其中,所述第二流道为贯穿所述本体的孔道,所述孔道的两端开口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液腔和所述第二液腔。其中,所述第二流道为圆孔,所述第一芯子为圆柱形,所述第二流道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芯子的轴线相垂直。其中,所述顶部和所述底部的圆形外缘与所述述第一收容部的内壁过盈配合,所述本体的侧壁与所述第一收容部的内壁过盈配合。其中,所述第一芯子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橡胶本体的圆孔,所述第一橡胶本体的顶部和底部的圆心均位于所述第一芯子的轴线上。其中,所述第一解耦盘包括杆体和设置在所述杆体两端的密封盘,所述杆体穿设在所述第二流道内,所述杆体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流道的孔径,所述杆体两端的密封盘位于所述第二流道外,所述密封盘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流道的孔径。其中,所述第二流道为两个,所述两个第二流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芯子的两侧,所述第一解耦盘为两个,所述两个第一解耦盘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第二流道。其中,所述第二衬套包括第二芯子、包覆所述第二芯子的第二橡胶主体、以及第二解耦盘,所述第二橡胶主体位于所述第二收容部内并将所述第二收容部分隔成第三液腔和第四液腔,所述第二橡胶主体在远离所述第二芯子处设有第三流道,所述第二橡胶主体在靠近所述第二芯子处设有第四流道,所述第二解耦盘设置于所述第四流道并可沿所述第四流道往复运动,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均连通所述第三液腔和所述第四液腔。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液压抗扭拉杆,其中,所述第一衬套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衬套的外径,所述第一衬套与汽车发动机端相连,所述第二衬套与汽车车身端或汽车车架端相连。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液压抗扭拉杆及汽车,将液压衬套作为拉杆骨架一端或者两端的衬套,除了控制汽车发动机位移外,在高频小振幅、低频大振幅振动的隔离方面相比现有全橡胶衬套的抗扭拉杆更有效,更好地保证了车辆NVH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抗扭拉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液压抗扭拉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液压抗扭拉杆的前视示意图。图4是沿图3所示A-A向剖面线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液压抗扭拉杆的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液压抗扭拉杆的俯视不意图。图6是沿图5所示B-B向剖面线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液压抗扭拉杆的剖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液压抗扭拉杆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图,用以示例本专利技术可以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所提到的方向和位置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顶部」、「底部」、「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或位置。因此,使用的方向和位置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请同时参照图2-6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一种液压抗扭拉杆,包括: 拉杆骨架3,其具有第一收容部31和第二收容部32 ; 第一衬套1,设置在第一收容部31内;以及第二衬套2,设置在第二收容部32内; 第一衬套I包括第一芯子10、包覆第一芯子10的第一橡胶主体11、以及第一解耦盘12,第一橡胶主体11位于第一收容部31内并将第一收容部31分隔成第一液腔101和第二液腔102,第一橡胶主体11在远离第一芯子10处设有第一流道111,第一橡胶主体11在靠近第一芯子10处设有第二流道112,第一解稱盘12设置于第二流道112并可沿第二流道112往复运动,第一流道111和第二流道112均连通第一液腔101和第二液腔102。具体地,拉杆骨架3采用尼龙材料制成,能在保证强度的同时,降低成本及重量。拉杆骨架3的第一收容部31和第二收容部32均为中空圆柱形,以便于分别收容第一衬套I和第二衬套2。第一收容部31和第二收容部32通过支架30固定连接。第一收容部31具有内壁310。请参照图2所示,第一橡胶主体11包括顶部113、底部114以及连接在顶部113和底部114之间的本体115,顶部113和底部114均具有圆形外缘。本体115内凹形成两个凹穴,这两个凹位与相对的第一收容部31的内壁310围合分别形成第一液腔101和第二液腔102。换言之,第一液腔101和第二液腔102位于本体115左右两侧。两凹位之间的本体115的侧壁110具有与顶部113和底部114相同的外径。本体115的侧壁110表面凹设一条细长槽道,形成为第一流道111。第一流道111两端分别与两个凹穴连接,即连通第一液腔101和第二液腔102。应当说明的是,由于本体115将第一液腔101和第二液腔102分隔于左右两侧,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一流道111有两条,以图2所示来说,一条位于朝向读者一侧的侧壁110上,一条位于背离读者一侧的侧壁110 (即朝向纸面,图2未示出);以图4所不来说,一条位于第一橡胶主体11的顶部,另一条位于第一橡胶主体11的底部。第一芯子10开设有贯穿第一橡胶本体11的圆孔,第一橡胶本体11的顶部113和底部114的圆心均位于第一芯子10的轴线上。第一芯子10与第一橡胶主体11通过橡胶硫化工艺固定连接。第二流道112为贯穿本体115的孔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液压抗扭拉杆及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抗扭拉杆,其特征在于,包括:拉杆骨架(3),所述拉杆骨架(3)具有第一收容部(31)和第二收容部(32);第一衬套(1),所述第一衬套(1)设置在所述第一收容部(31)内;以及第二衬套(2),所述第二衬套(2)设置在所述第二收容部(32)内;所述第一衬套(1)包括第一芯子(10)、包覆所述第一芯子(10)的第一橡胶主体(11)、以及第一解耦盘(12),所述第一橡胶主体(11)位于所述第一收容部(31)内并将所述第一收容部(31)分隔成第一液腔(101)和第二液腔(102),所述第一橡胶主体(11)在远离所述第一芯子(10)处设有第一流道(111),所述第一橡胶主体(11)在靠近所述第一芯子(10)处设有第二流道(112),所述第一解耦盘(12)设置于所述第二流道(112)并可沿所述第二流道(112)往复运动,所述第一流道(111)和所述第二流道(112)均连通所述第一液腔(101)和所述第二液腔(10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帆李世杰陈阵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