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工件的浮动式内撑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37706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1 04: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状工件的浮动式内撑组件。它解决了现有技术实用性差技术问题。包括相对置的第一移动座和第二移动座,第一移动座上设有第一内撑杆,第二移动座上设有第二内撑杆,且当第一内撑杆和第二内撑杆插于管状工件内时第一内撑杆与第二内撑杆至少部分重叠,在第一内撑杆和第一移动座之间设有能使第一内撑杆向第二内撑杆施加沿着管状工件径向向外作用力的第一弹性机构,所述的第二内撑杆和第二移动座之间设有能使第二内撑杆向第一内撑杆施加沿着管状工件径向向外作用力的第二弹性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点在于:提高了产品的加工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机械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管状工件的浮动式内撑组件
技术介绍
在管状工件上冲孔时,为了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现有的加工方式为钻孔方式,该方式不仅可以在钻孔时不会使管状工件发生形变,而且还能保证产品的质量精度。但是该方案的生产效率低且生产周期较长,同时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差,无法满足企业大批量的生产要求。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自动冲孔翻边机,,包括:用于夹紧圆管的夹紧装置,所述夹紧装置包括上夹紧模、下夹紧模,上、下夹紧模上分别设有上弧形槽、下弧形槽,上、下夹紧模扣合时,上、下弧形槽围成适于容纳圆管的通孔;冲头,所述冲头安装在模具固定座上,包括冲孔部和与冲孔部相连的锥体翻边部,锥体翻边部的外径自与冲孔部相连一端向远离冲孔部的一端逐渐增大,所述模具固定座可沿垂直于通孔轴线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上夹紧模靠近冲头一侧设有适于冲头进入的开口 ;冲压气缸,所述模具固定座通过冲压气缸驱动做直线往复运动。该方案通过冲压设备进行管状工件冲孔,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还降低了劳动强度。上述的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现有技术的部分问题,但是,该方案还至少存在以下缺陷:设计不合理,在冲孔时,管状工件容易发生形变,导致产品的报废率大增,成本高且实用性差,还是无法满足产品的高质量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更合理、能提高产品质量的管状工件的浮动式内撑组件。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管状工件的浮动式内撑组件包括相对置的第一移动座和第二移动座,所述的第一移动座上设有能从管状工件一端插入的第一内撑杆,所述的第二移动座上设有能从管状工件另一端插入的第二内撑杆,且当第一内撑杆和第二内撑杆插于管状工件内时第一内撑杆与第二内撑杆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的第一移动座与能够带动第一移动座移动从而使第一内撑杆插入或退出管状工件的第一驱动机构相连,所述的第二移动座与能够带动第二移动座移动从而使第二内撑杆插入或退出管状工件的第二驱动机构相连,在第一内撑杆和第一移动座之间设有能使第一内撑杆向第二内撑杆施加沿着管状工件径向向外作用力的第一弹性机构,所述的第二内撑杆和第二移动座之间设有能使第二内撑杆向第一内撑杆施加沿着管状工件径向向外作用力的第二弹性机构。在本申请中,由于设置了第一弹性机构和第二弹性机构可以使第一内撑杆与第二内撑杆与管状工件内壁之间接触更加紧贴,可以防止管状工件在冲孔时发生形变,不仅提高了管状工件的加工质量,而且还降低了管状工件冲孔的报废率,符合当前企业的生产要求,实用性强。在上述的管状工件的浮动式内撑组件中,所述的第一内撑杆位于第二内撑杆上方且当第一内撑杆和第二内撑杆插于管状工件内时第一内撑杆与第二内撑杆之间设有相互滑动相连并倾斜方向相反的推移斜面,在第一内撑杆和第一移动座之间设有能使第一内撑杆向第二内撑杆施加沿着管状工件径向向下作用力的第一弹性机构,在第二内撑杆和第二移动座之间设有能使第二内撑杆向第一内撑杆施加沿着管状工件径向向上作用力的第二弹性机构。在上述的管状工件的浮动式内撑组件中,所述的第一弹性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移动座上且与第一移动座滑动相连的第一浮动座,在第一移动座上还设有位于第一浮动座一侧且竖直设置的第一固定杆,在第一浮动座上设有与第一固定杆滑动相连的第一滑动件,在第一固定杆上套设有位于第一滑动件上端与第一滑动件之间的第一弹簧。在上述的管状工件的浮动式内撑组件中,所述的第二弹性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二移动座上且与第二移动座滑动相连的第二浮动座,在第二移动座上还设有位于第二浮动座一侧且竖直设置的第二固定杆,在第二浮动座上设有与第二固定杆滑动相连的第二滑动件,在第二固定杆上套设有位于第二滑动件下端与第二滑动件之间的第二弹簧。在上述的管状工件的浮动式内撑组件中,所述的第一移动座顶部设有第一悬臂板,所述的第一固定杆上端穿设并固定在第一悬臂板上,所述的第一弹簧的一端作用在第一悬臂板上,另一端作用在第一滑动件上。在上述的管状工件的浮动式内撑组件中,所述的第一固定杆下端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螺母,在第一固定杆上还套设有第三弹簧,第三弹簧的一端作用在第一滑动件上,另一端作用在第一螺母上。在上述的管状工件的浮动式内撑组件中,所述的第二移动座顶部设有第二悬臂板,所述的第二固定杆上端穿设并固定在第二悬臂板上,所述的第二弹簧的一端作用在第二滑动件上,另一端作用在第二固定杆下端的第二螺母上,在第二固定杆上还套设有第四弹簧,第四弹簧的一端作用在第二悬臂板上,另一端作用在第二滑动件上。在上述的管状工件的浮动式内撑组件中,所述的第一移动座或第一内撑杆上设有用于防止该第一内撑杆过度插入于管状工件中的第一限位结构;在第二移动座或第二内撑杆上设有用于防止该第二内撑杆过度插入于管状工件中的第二限位结构。在上述的管状工件的浮动式内撑组件中,所述的第一限位结构包括套设在第一内撑杆上的定位套,在定位套上设有第一限位调节杆;第二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移动座上的悬臂架,在悬臂架上设有第二限位调节杆。在上述的管状工件的浮动式内撑组件中,所述的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滑座,所述的第一移动座设置在第一滑座且第一移动座与第一滑座之间滑动相连,在第一滑座上设有与第一移动座相连的第一驱动器;所述的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滑座,所述的第二移动座设置在第二滑座且第二移动座与第二滑座之间滑动相连,在第二滑座上设有与第二移动座相连的第二驱动器。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管状工件的浮动式内撑组件的优点在于:1、设计更合理,由于设置了第一弹性机构和第二弹性机构可以使第一内撑杆与第二内撑杆与管状工件内壁之间接触更加紧贴,可以防止管状工件在冲孔时发生形变,不仅提高了管状工件的加工质量,而且还降低了管状工件冲孔的报废率,符合当前企业的生产要求,实用性强。2、结构简单且易于制造。【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一移动座1、第一内撑杆11、第一悬臂板12、第一限位结构13、定位套13a、第一限位调节杆13b、第二移动座2、第二内撑杆21、第二悬臂板22、第二限位结构23、悬臂架23a、第二限位调节杆23b、第一驱动机构3、第一滑座31、第一驱动器32、第二驱动机构4、第二滑座41、第二驱动器42、第一弹性机构5、第一浮动座51、第一固定杆52、第一滑动件53、第一弹簧54、第一螺母55、第三弹簧56、第二弹性机构6、第二浮动座61、第二固定杆62、第二滑动件63、第二弹簧64、第二螺母65、第四弹簧66、管状工件a、推移斜面b、置管架Co【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4所示,本管状工件的浮动式内撑组件包括相对置的第一移动座I和第二移动座2,所述的第一移动座I上设有能从管状工件a —端插入的第一内撑杆11,所述的第二移动座2上设有能从管状工件a另一端插入的第二内撑杆21,且当第一内撑杆11和第二内撑杆21插于管状工件a内时第一内撑杆11与第二内撑杆21至少部分重叠,在第一移动座I或第一内撑杆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状工件的浮动式内撑组件,包括相对置的第一移动座(1)和第二移动座(2),所述的第一移动座(1)上设有能从管状工件(a)一端插入的第一内撑杆(11),所述的第二移动座(2)上设有能从管状工件(a)另一端插入的第二内撑杆(21),且当第一内撑杆(11)和第二内撑杆(21)插于管状工件(a)内时第一内撑杆(11)与第二内撑杆(21)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的第一移动座(1)与能够带动第一移动座(1)移动从而使第一内撑杆(11)插入或退出管状工件(a)的第一驱动机构(3)相连,所述的第二移动座(2)与能够带动第二移动座(2)移动从而使第二内撑杆(21)插入或退出管状工件(a)的第二驱动机构(4)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内撑杆(11)和第一移动座(1)之间设有能使第一内撑杆(11)向第二内撑杆(21)施加沿着管状工件(a)径向向外作用力的第一弹性机构(5),所述的第二内撑杆(21)和第二移动座(2)之间设有能使第二内撑杆(21)向第一内撑杆(11)施加沿着管状工件(a)径向向外作用力的第二弹性机构(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才王
申请(专利权)人:诸暨市润拓机械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