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基础粧,特别是涉及一种使用于建筑工程和结构工程的混凝土粧及复合式混凝土粧。
技术介绍
兴建大型或高层建筑物时,如果遭遇地层强度不足或松软土层时,往往需应用置入地面下的基础粧将上层的建筑物的载重传递至土壤承载层或较坚硬的地盘,以增加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其中,又以预应力混凝土管粧为工程市场中最常见的粧型式。参阅图1、2,现有预应力混凝土管粧I包括一个以混凝土所制成且环绕界定出一内孔111的混凝土粧壁11、两个分别位于该混凝土粧壁11两相反端且能与该内孔111相连通的环状端板12、数个两端分别嵌设于所述环状端板12中且沿该混凝土粧壁11纵向延伸的异形钢棒13,及一沿该混凝土粧壁11纵轴向全长且缠绕所述异形钢棒13之外的螺旋钢线14。在实务应用上,该螺旋钢线14的缠绕间距在该预应力混凝土管粧I的两端头段是较小的,一般约在间距5至10厘米(cm),而在该预应力混凝土管粧I的中间段是较大的,一般约在间距10至30厘米(cm),这是配合结构设计所需,以加强该预应力混凝土管粧I接近端头部位的强度,并能兼顾成本。所述异形钢棒13通常有施加先拉式预应力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凝土桩包含一个桩体,及数个水平强化机构,该桩体形成有一个沿一条轴线方向延伸的通孔,所述水平强化机构是沿该桩体的全长间隔设置于该通孔内,而且每一个水平强化机构具有数个交叉相叠的水平强化金属件,其特征在于:每两个相邻的水平强化机构的间距不大于该桩体外径的1.2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韦庆,李胜男,
申请(专利权)人:德翰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