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煤矿用全自动锚杆钻机,其包括钻箱切换装置、自动送杆装置、第三机械手和第四机械手;所述自动送杆装置固定于所述钻箱切换装置的导轨上,所述第三机械手固定于所述钻箱切换装置的导轨上;所述第四机械手固定于所述钻箱切换装置的导轨的上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煤矿用全自动锚杆钻机将所述钻箱切换装置和自动送杆装置集成于一台设备,使得其能将钻孔作业和锚杆支护作业通过一台设备实现,缩短了作业时间,提高了效率,而且自动化程度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煤矿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煤矿用全自动锚杆钻机。
技术介绍
在煤的开采过程中,需要对煤层进行钻孔,并通过锚杆进行支护作业,但现有技术中的这些作业均是通过多个设备完成的,其自动化程度不足,使得整个作业过程的时间较长,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煤矿用全自动锚杆钻机,其将钻孔作业和锚杆支护作业通过一台设备实现,缩短了作业时间,提高了效率,而且自动化程度较高。本专利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煤矿用全自动锚杆钻机,其包括钻箱切换装置、自动送杆装置、第三机械手和第四机械手;所述自动送杆装置固定于所述钻箱切换装置的导轨上,且位于所述导轨的左侧,所述第三机械手固定于所述钻箱切换装置的导轨上,且位于所述导轨的右侧;所述第四机械手固定于所述钻箱切换装置的导轨的上端。可选的,所述第三机械手包括支座、旋转电机、机械手固定板、钻杆固定板和锁紧油缸;所述支座固定于所述导轨上,且位于所述导轨的右侧;所述旋转电机固定于所述支座上,所述旋转电机的转子的上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座上;所述机械手固定板固定于所述旋转电机的转子上,所述旋转电机驱动所述机械手固定板转动;所述钻杆固定板固定于所述机械手固定板上,所述钻杆固定板水平设置,且所述钻杆固定板上开设有竖直方向的通槽,所述通槽可以容置所述钻杆;所述锁紧油缸的缸体固定于所述钻杆固定板上,当所述锁紧油缸的活塞杆伸出时,所述锁紧油缸的活塞杆与所述钻杆固定板配合,实现钻杆的锁紧。可选的,所述第四机械手包括第一卡爪、第二卡爪和执行油缸;所述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分别通过不同的铰接轴铰接于所述导轨的上端;所述第一卡爪的前端和所述第二卡爪的前端沿竖直方向均开设有半圆形槽;所述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的后端分别铰接有所述执行油缸的缸体和活塞杆;当所述执行油缸动作时,所述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相向运动,所述第一卡爪的半圆形槽和第二卡爪的半圆形槽接合成一个整圆形槽,钻杆或锚杆可以被固定于所述整圆形槽内。可选的,所述钻箱切换装置包括底座、拨动油缸、导轨、第一固定框架、第二固定框架、滑动框架、第一滑动架、第二滑动架、第一钻箱、第二钻箱、第一推杆、第二推杆、第一拨块和第二拨块;所述底座包括基部和固定于所述基部两端的两个翼部,所述两个翼部均垂直于所述基部,且相互平行,并位于所述基部的同侧;所述拨动油缸为单活塞式双出杆液压缸,所述拨动油缸的两个活塞杆分别固定于所述两个翼部;所述导轨固定于所述底座的基部上,且垂直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一固定框架和第二固定框架均固定于所述底座上,且所述第一固定框架和第二固定框架结构相同;所述滑动框架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导轨上;且所述滑动框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框架和第二固定框架之间;所述第一固定框架、第二固定框架和滑动框架的上部均形成有上导轨槽;所述第一固定框架、第二固定框架和滑动框架的下部均形成有下导轨槽;所述第一滑动架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框架的上导轨槽和下导轨槽内,所述第二滑动架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动框架的上导轨槽和下导轨槽内;所述第一钻箱固定于所述第一滑动架;所述第二钻箱固定于所述第二滑动架;所述第一滑动架上设置有第一推杆;所述第二滑动架上设置有第二推杆;所述拨动油缸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拨块和第二拨块,所述第一拨块通过第一推杆带动所述第一滑动架运动,所述第二拨块通过所述第二推杆带动所述第二滑动架运动。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框架包括第一背板、第一上导向件和第一下导向件;所述第一上导向件和第一下导向件的横截面均呈“L”形,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水平板和竖直板;所述第一上导向件的水平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背板的上端,形成一开口向下的上导轨槽;所述第一下导向件的水平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背板的下端,形成一开口向上的下导轨槽,所述上导轨槽和下导轨槽位于所述第一背板的同一侧,且相互平行。可选的,所述滑动框架包括第二背板、第二上导向件和第二下导向件;沿所述第二背板的竖直方向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与所述导轨配合,从而使得所述滑动框架可以沿所述导轨滑动,所述第二上导向件和第二下导向件的横截面均呈“L”形,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水平板和竖直板;所述第二上导向件的水平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背板的上端,形成一开口向下的上导轨槽;所述第二下导向件的水平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背板的下端,形成一开口向上的下导轨槽,所述滑动框架的上导轨槽和下导轨槽位于所述第二背板的同一侧,且相互平行;所述导向槽和所述滑动框架的上导轨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背板的两侧。可选的,所述第一拨块和第二拨块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所述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均呈“L”型,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水平杆和竖直杆,所述第一推杆的水平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滑动架,所述第一推杆的竖直杆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拨块的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之间的间隙内;所述第二推杆的水平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滑动架,所述第二推杆的竖直杆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拨块的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之间的间隙内。可选的,所述自动送杆装置包括锚杆存储机构、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和固定座;所述锚杆存储机构包括下部支撑盘、旋转动力部、中心轴、下部分度盘、上部分度盘和上部固定挡圈;所述旋转动力部固定于所述下部支承盘上,且位于所述下部支撑盘的中心,所述中心轴固定于所述旋转动力部的转动部件上;所述中心轴的轴线与所述下部支承盘垂直;所述下部分度盘和上部分度盘均固定于所述中心轴上,所述上部分度盘位于所述下部分度盘的上方,所述中心轴带动所述下部分度盘和上部分度盘转动;所述下部分度盘和上部分度盘的轴心线与所述中心轴的轴心线重合;所述下部分度盘的直径大于所述上部分度盘的直径;所述下部分度盘的侧壁上沿所述下部分度盘的轴线方向均开设有多个半圆形槽;所述上部分度盘的侧壁上沿所述上部分度盘的轴线方向均开设有多个半圆形槽;所述下部分度盘上的半圆形槽与所述上部分度盘上的半圆形槽的数量相同,且所述下部分度盘上的半圆形槽沿所述下部分度盘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上部分度盘上的半圆形槽沿所述上部分度盘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固定座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上部固定挡圈包括转动部、圆环部和中;L1、套1? ;所述中;L1、套1?套设于所述中心轴上;所述圆环部具有开口,且固定于所述中心套筒上;所述中心套筒的轴线与所述圆环部的旋转轴心线重合;所述转动部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座的第三通孔内,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圆环部的开口处;所述上部固定挡圈的圆环部的内孔直径小于所述上部分度盘的直径,且当所述转动部在所述固定座内旋转一定角度后,其可以被固定于所述固定座上;所述第一机械手位于第二机械手的上方,所述第一机械手用于抓取所述锚杆的上端,所述第二机械手用于抓取所述锚杆的下端;从而将所述锚杆从所述锚杆存储机构内取出,并输送至钻箱的上方。可选的,所述,所述自动送杆装置还包括连接板、支撑块和连接块;所述连接板的一端固定于导轨上,所述支撑块的上端铰接于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所述支撑块的下部开设有长条形槽,所述连接块的上端固定于所述下部支撑盘上,且位于所述下部支承盘的下部,所述连接块的下端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垂直于所述连接块,且所述螺杆穿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煤矿用全自动锚杆钻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钻箱切换装置(2)、自动送杆装置(3)、第三机械手(4)和第四机械手(5);所述自动送杆装置(3)固定于所述钻箱切换装置(2)的导轨上,且位于所述导轨的左侧,所述第三机械手(4)固定于所述钻箱切换装置(2)的导轨上,且位于所述导轨的右侧;所述第四机械手(5)固定于所述钻箱切换装置(2)的导轨的上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王发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甘肃;6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