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扶手翻转耐久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66451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7 15: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扶手翻转耐久试验装置。该装置包括一安装平台;一伺服电机支座,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上,其上设有多个位置传感器;一伺服电机,设置在所述伺服电机支座上;一扶手驱动装置,包括旋转臂,其一端设置在所述伺服电机的旋转输出轴上,其另一端设有施力于扶手的弹簧装置,所述旋转臂上设有至少一组感应片,所述感应片在所述旋转臂的旋转过程中与多个所述位置传感器感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辆扶手翻转耐久试验装置,结构简单可靠,适用于车辆扶手翻转耐久试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试验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车辆扶手翻转耐久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市场上有越来越多的车辆在后排座椅上设有扶手,扶手可以从靠背位置翻转放置到接近水平位置,给人们在乘坐车辆时带来了舒适和便利。作为一个在车辆中较常使用的部件,扶手的结构耐久性影响到车辆整车的舒适度。目前市场上还未见有专用于车辆扶手翻转耐久试验装置,无法保证扶手的耐久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扶手翻转耐久试验装置,便于模拟人手翻转扶手并施力作用于扶手的动作,使扶手在试验中做往复旋转运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扶手翻转耐久试验装置,包括一安装平台;一伺服电机支座,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上,其上设有多个位置传感器;一伺服电机,设置在所述伺服电机支座上;一扶手驱动装置,包括旋转臂,其一端设置在所述伺服电机的旋转输出轴上,其另一端设有施力于扶手的弹簧装置,所述旋转臂上设有至少一组感应片,所述感应片在所述旋转臂的旋转过程中与多个所述位置传感器感应。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多个位置传感器至少为3个,包括第一位置传感器、第二位置传感器和第三位置传感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弹簧装置包括第一弹簧组和第二弹簧组,所述第一弹簧组和所述第二弹簧组相对设置在所述扶手的自由端的两侧。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弹簧装置还包括尼龙块,所述尼龙块贴靠在所述扶手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旋转臂的材料是轻质铝合金。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旋转臂带有镂空孔。本技术提供的车辆扶手翻转耐久试验装置,采用伺服电机来实现扶手的往复翻转,其结构简单可靠。【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经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A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扶手在下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B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扶手在中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C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扶手在上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如图所示,车辆扶手翻转耐久试验装置100包括安装平台1、伺服电机支座2、伺服电机3和扶手驱动装置4。在安装平台I上设置伺服电机支座2。在伺服电机支座2上设有三个位置传感器,分别是第一位置传感器21、第二位置传感器22和第三位置传感器23。伺服电机3设置在伺服电机支座2上,伺服电机3具有旋转输出轴31。 扶手驱动装置4包括旋转臂41,旋转臂41的一端设置在伺服电机3的旋转输出轴31上,旋转臂41的另一端可以设有弹簧装置42,弹簧装置42可以通过其弹簧装置的安装支架和旋转臂41连接。旋转臂41可以在伺服电机3的旋转输出轴31驱动下进行双向旋转运动,其弹簧装置42带动扶手52做相应的旋转运动。旋转臂41上设有至少一组感应片(图未示),感应片在旋转臂41的旋转过程中可以与第一、第二、第三位置传感器21、22、23分别感应。扶手装置5包括扶手支座51和扶手52,扶手支座51固定在安装平台I上。扶手52的一端旋转固定在扶手支座51上,其另一端为自由端53。弹簧装置42用于模拟人手施力作用于待测试的扶手。弹簧装置42包括第一簧组43和第二弹簧组44。第一弹簧组43和第二弹簧组44相对设置在扶手52的自由端53的两侧。扶手52的自由端53卡设在第一弹簧组43和第二弹簧组44之间。如图1所示,第一弹簧组43能施加向下的压力,第二弹簧组44能施加向上的压力。试验状态下,如图1中的虚线部分所模拟的动态演示过程,旋转臂41带动扶手52从水平位置翻转到座椅靠背位置,其往复翻转角度约在0°至135°之间。图3A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扶手52在下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B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扶手在中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C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扶手在上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结合所有附图所示,初始状态如图3A所示,扶手52位于水平位置,扶手52的自由端53位于第一弹簧组43和第二弹簧组44之间。车辆扶手翻转耐久试验装置启动,第一位置传感器23 (图2所示)根据感应片的感应,检测到扶手52处于下位位置,伺服电机3启动,旋转输出轴31 (图未示)开始顺时针旋转,带动旋转臂41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臂41另一端的弹簧装置42的第一弹簧组43和第二弹簧组44夹持扶手52的自由端53,自由端53向上移动,此为车辆扶手翻转耐久试验装置模拟人手翻起扶手52的动作。自由端53从图3A的下位位置移动到图3B的中位位置。当自由端53运行到中位位置时,第二位置传感器22 (图2所示)根据感应片的感应,检测到自由端53处于中位,伺服电机3在短暂停顿后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带动弹簧装置42的第一弹簧组43对扶手52的自由端53施加设定的下压力,此为车辆扶手翻转耐久试验装置模拟人手在扶手52的自由端53处于中位时施加一个下压动作。下压动作完成后,在短暂停顿后伺服电机继续3继续按顺时针旋转,带动自由端53从图3B中的中位位置旋转至图3C中的上位位置。当自由端53运行到上位位置时,第三位置传感器21 (图2所示)根据感应片的感应,检测到自由端53位于上位位置后,伺服电机3继续沿顺时针旋转一设定角度,带动第二弹簧组44对扶手52的自由端53施加设定的压力,(在自由端53位于上位位置时,该压力的方向向右且偏向下方向),此为车辆扶手翻转耐久试验装置模拟人手在扶手52的自由端53处于上位位置时产生的上压(推压)动作。上压(推压)动作完成后,在短暂停顿后伺服电机3开始逆时针旋转,带动自由端53从图3C中的上位位置旋转至图3A中的下位位置,即回到图3A中的初始位置。第一位置传感器23检测到自由端53处于下位位置后,伺服电机3在短暂停顿后继续逆时针旋转,带动第二弹簧组44对扶手52的自由端53施加设定的下压力。前述是一次往复翻转试验。伺服电机3在短暂停顿后重新转换为顺时针旋转,开始第二次往复翻转试验。常规测试状态下,扶手52的自由端53从水平位置(下位)翻转到座椅靠背位置(上位),其往复翻转角度约从水平位置0°至座椅靠背位置110°?150°之间。可以理解,自由端53也可以设定其翻转角度小于110°或大于150°,本技术对此并无限制。较佳地,弹簧装置42还包括尼龙块45,尼龙块45设置在第一弹簧组43和第二弹簧组44靠近扶手53的一端,尼龙块45贴靠在扶手52上。第一弹簧组43和第二弹簧组44对扶手52的自由端53施力是通过尼龙块45完成。尼龙块45的设置不会破坏扶手52的表面,对扶手52的表面起到保护作用。较佳地,旋转臂41的制作材料是轻质铝合金。可以在保证旋转臂41强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车辆扶手翻转耐久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安装平台;一伺服电机支座,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上,其上设有多个位置传感器;一伺服电机,设置在所述伺服电机支座上;一扶手驱动装置,包括旋转臂,其一端设置在所述伺服电机的旋转输出轴上,其另一端设有施力于扶手的弹簧装置,所述旋转臂上设有至少一组感应片,所述感应片在所述旋转臂的旋转过程中与多个所述位置传感器感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文伟马扎根杨志永靳林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