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勇专利>正文

一种挡秧导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55117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7 07: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挡秧导向装置,横杆上铰接有两支撑架,这两个支撑架的下端设有铰接孔,用于与插秧机的机架铰接,所述横轴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挡秧导向臂,挡秧导向臂朝下弯曲呈劣弧状,所述横杆的中部周向固定设有碰臂,该碰臂的延伸端上设有滚轮,用于对应分秧驱动凸轮上的碰块;所述挡秧导向臂包括长臂a、短臂b,长臂a与短臂b平行排列且两者之间留有间隔距离,所述短臂b位于长臂a的内侧,长、短臂均朝下弯曲且呈劣弧状。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有效对秧苗进行隔挡和导向,保证分秧准确、均匀,利于后续插秧作业,解决了小块水田,以及山区和丘陵地区不规则梯田的半机械化插秧问题,减轻了插秧者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挡秧导向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水稻插秧,是插秧者一手握住大把秧苗,另一只手分出几根秧苗后插入水田中,在进行插秧的过程中,插秧者是在处于长时间弯着腰的状态下进行插秧,插秧人员劳动一天,往往腰酸背痛,腰部伸直都困难,劳动强度非常大。随着社会发展,机械化的运用,插秧机进入农耕的插秧,使插秧人员免除了腰酸背痛之苦。但现有的以发动机为动力进行插秧的插秧机,通常体积较大,重量重,适合在农田面积大的平原地区使用,而由于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农田多为小块的不规则梯田,以发动机为动力的插秧机因其体积大、重量重,搬运极不方便,无法适应在爬坡下坎的梯田使用。为此,也有人设计出由人工驱动的小型插秧机,在使用这类小型插秧机进行插秧作业,放置在秧盘上的多株秧苗滑落至出口处时,立即由分秧装置抓取,无法保证分秧准确,同时也无法保证多株秧苗的整齐度,在后续插秧的过程中有些秧苗出现歪倒情况,秧苗分秧、送秧、插秧等环节存在一些问题,致使使用效果不好,没能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了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挡秧导向装置,包括横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上铰接有两支撑架,这两个支撑架的下端设有铰接孔,用于与插秧机的机架铰接,所述横轴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挡秧导向臂,挡秧导向臂朝下弯曲呈劣弧状,所述横杆的中部周向固定设有碰臂,该碰臂的延伸端上设有滚轮,用于对应分秧驱动凸轮上的碰块;所述挡秧导向臂包括长臂a、短臂b,长臂a与短臂b平行排列且两者之间留有间隔距离,所述短臂b位于长臂a的内侧,长、短臂均朝下弯曲且呈劣弧状。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有效对秧苗进行隔挡和导向,保证分秧准确、均匀,利于后续插秧作业,整个插秧的活动中,插秧者不用弯腰就能将秧苗轻松、整齐的插入水田中,解决了小块水田,以及山区和丘陵地区不规则梯田的半机械化插秧问题,减轻了插秧者的劳动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31.横杆,32.支撑架,33.铰接孔,34.挡秧导向臂,34a.长臂,34b.短臂,35.碰臂,36.滚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一种挡秧导向装置,包括横杆31,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31上铰接有两支撑架32,这两个支撑架32的下端设有铰接孔33,用于与插秧机的机架铰接,所述横轴3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挡秧导向臂34,挡秧导向臂34朝下弯曲呈劣弧状,所述横杆31的中部周向固定设有碰臂35,该碰臂35的延伸端上设有滚轮36,用于对应分秧驱动凸轮上的碰块;所述挡秧导向臂34包括长臂34a、短臂34b,长臂34a与短臂34b平行排列且两者之间留有间隔距离,所述短臂34b位于长臂34a的内侧,长、短臂均朝下弯曲且呈劣弧状。【主权项】1.一种挡秧导向装置,包括横杆(31),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31)上铰接有两支撑架(32),这两个支撑架(32)的下端设有铰接孔(33),用于与插秧机的机架铰接,所述横轴(3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挡秧导向臂(34),挡秧导向臂(34)朝下弯曲呈劣弧状,所述横杆(31)的中部周向固定设有碰臂(35),该碰臂(35)的延伸端上设有滚轮(36),用于对应分秧驱动凸轮上的碰块;所述挡秧导向臂(34)包括长臂(34a)、短臂(34b),长臂(34a)与短臂(34b)平行排列且两者之间留有间隔距离,所述短臂(34b)位于长臂(34a)的内侧,长、短臂均朝下弯曲且呈劣弧状。【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挡秧导向装置,横杆上铰接有两支撑架,这两个支撑架的下端设有铰接孔,用于与插秧机的机架铰接,所述横轴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挡秧导向臂,挡秧导向臂朝下弯曲呈劣弧状,所述横杆的中部周向固定设有碰臂,该碰臂的延伸端上设有滚轮,用于对应分秧驱动凸轮上的碰块;所述挡秧导向臂包括长臂a、短臂b,长臂a与短臂b平行排列且两者之间留有间隔距离,所述短臂b位于长臂a的内侧,长、短臂均朝下弯曲且呈劣弧状。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有效对秧苗进行隔挡和导向,保证分秧准确、均匀,利于后续插秧作业,解决了小块水田,以及山区和丘陵地区不规则梯田的半机械化插秧问题,减轻了插秧者的劳动强度。【IPC分类】A01C11-02【公开号】CN104855021【申请号】CN201510255075【专利技术人】陈勇 【申请人】陈勇【公开日】2015年8月26日【申请日】2015年5月19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挡秧导向装置,包括横杆(31),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31)上铰接有两支撑架(32),这两个支撑架(32)的下端设有铰接孔(33),用于与插秧机的机架铰接,所述横轴(3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挡秧导向臂(34),挡秧导向臂(34)朝下弯曲呈劣弧状,所述横杆(31)的中部周向固定设有碰臂(35),该碰臂(35)的延伸端上设有滚轮(36),用于对应分秧驱动凸轮上的碰块;所述挡秧导向臂(34)包括长臂(34a)、短臂(34b),长臂(34a)与短臂(34b)平行排列且两者之间留有间隔距离,所述短臂(34b)位于长臂(34a)的内侧,长、短臂均朝下弯曲且呈劣弧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勇
申请(专利权)人:陈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