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放置在分子筛进气端处的滤油组件,其包括方形的滤油体,所述滤油体为倾斜设置,在其两侧侧壁设有密封体,另外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一固定端的横截面为梯形,所述第二固定端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滤油体包括本体,在所述本体上设有倾斜设置的上下贯通的滤油槽,在所述本体的最低端出设有一滤油孔,所述滤油孔的下方设有一条形滤油隔板,在所述滤油隔板的前端形成一向上凸起的凸边,所述凸边与所述滤油隔板之间形成存油空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能够起到过滤油污防止油污影响分子筛使用的目的,降低分子筛的更换维护频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配产品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放置在分子筛进气端处的滤油组件。
技术介绍
在车辆压缩空气动力控制系统中,以空气压缩机作为高压气源产生压缩空气作用于工作系统以实现规定的控制动作,由于产生的压缩空气含有不能通过一般过滤装置过滤掉的水分和微小杂质,以及压缩空气在压缩过程中和通过输送管路过程中带入的油雾液滴,使得车辆的气动系统很容易被混入的杂质堵塞,压缩空气中的微小杂质、油滴和水分不仅污染气动系统管路,而且使系统的元器件产生锈蚀变质,减少气动装置的使用寿命,更为严重的是,当气动系统在寒冷条件下使用时,压缩空气中的水分会凝结在通道中,堵塞管路和阻滞元件动作,造成系统工作失灵,降低气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造成事故。因此需要处理空气的空气干燥器。传统的干燥筒主要由外壳、设于外壳内腔中的内壳,内壳的轴向两端分别设有进气孔及排气孔,外壳与内壳之间设有空气流通间隙,内壳中设有分子筛。在使用过程中,空气由空气进口沿空气流通间隙进入到内壳中通过分子筛过滤,然后由空气出口进入到汽车的制动系统的气路中。由于压缩的空气中通常夹带有油污,油污随压缩的空气进入干燥筒后会附着在干燥筒中分子筛的表面,因为水和油是不相溶的,分子筛表面有油后就不再吸水,导致干燥筒失效,故此本申请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放置在分子筛进气端处的滤油组件,可以放置在分子筛的进口端,起到防止油污进入分子筛内部的效果,起到过滤油污防止油污影响分子筛使用的目的,降低分子筛的更换维护频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放置在分子筛进气端处的滤油组件,能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能够起到过滤油污防止油污影响分子筛使用的目的,降低分子筛的更换维护频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放置在分子筛进气端处的滤油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方形的滤油体,所述滤油体为倾斜设置,在其两侧侧壁设有密封体,另外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一固定端的横截面为梯形,所述第二固定端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滤油体包括本体,在所述本体上设有倾斜设置的上下贯通的滤油槽,在所述本体的最低端出设有一滤油孔,所述滤油孔的下方设有一条形滤油隔板,在所述滤油隔板的前端形成一向上凸起的凸边,所述凸边与所述滤油隔板之间形成存油空腔。对本技术做进一步优选,在所述本体上端面相隔设有一滤油纸带,所述滤油纸带与所述本体上端面之间形成缓冲油污腔。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设置,所述滤油纸带为2个。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设置,所述滤油孔的孔径为2-5mm。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设置,所述滤油隔板外凸5-10mm。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设置,所述滤油纸带与所述本体上端面之间间隔为3-5cm。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设置,所述滤油隔板上形成凹槽,所述凹槽底部形成蓄油体。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设置,所述滤油体倾斜15-30度。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设置,所述密封体为橡胶体,外壁形成密封条。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固定端、所述第二固定端为橡胶材质制成,外壁形成密封条。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用在分子筛的进气端处,适合一些方形的进口端,本技术包括方形的滤油体,所述滤油体为倾斜设置,这样的设置是为了形成很好的滤油,并且上端面可以好的将油污缓慢收集起来。为了防止泄漏油污空气,在滤油体的两侧侧壁设有密封体,另外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一固定端的横截面为梯形,所述第二固定端的横截面为三角形;这样4个侧面都形成很好的固定作用和密封作用。本技术中所述滤油体包括本体,在所述本体上设有倾斜设置的上下贯通的滤油槽,在所述本体的最低端出设有一滤油孔,所述滤油孔的下方设有一条形滤油隔板,在所述滤油隔板的前端形成一向上凸起的凸边,所述凸边与所述滤油隔板之间形成存油空腔,这样的结构是为了很好的滤油,当空气进入时,通过滤油槽起到一定的分离作用,将空气很好的打散,该滤油槽的横截面为平行四边形,这样对于空气打散很好,起到滤油作用,而滤油孔起到收集滤油油污的通道,最后被存放在存油空腔内。由上可知,本技术能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能够起到过滤油污防止油污影响分子筛使用的目的,降低分子筛的更换维护频率。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考附图1和附图2,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放置在分子筛进气端处的滤油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方形的滤油体1,所述滤油体1为倾斜设置,所述滤油体1倾斜15-30度,在其两侧侧壁设有密封体2,另外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固定端3和第二固定端4,所述第一固定端3的横截面为梯形,所述第二固定端4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滤油体1包括本体5,在所述本体5上设有倾斜设置的上下贯通的滤油槽6,在所述本体5的最低端出设有一滤油孔7,所述滤油孔7的下方设有一条形滤油隔板8,在所述滤油隔板8的前端形成一向上凸起的凸边9,所述凸边9与所述滤油隔板8之间形成存油空腔11,在所述本体5上端面相隔设有一滤油纸带12,所述滤油纸带12与所述本体5上端面之间形成缓冲油污腔13,所述滤油纸带12为2个,当空气进入时,通过滤油槽6起到一定的分离作用,将空气很好的打散,该滤油槽6的横截面为平行四边形,这样对于空气打散很好,起到滤油作用,并且将打散空气输送到缓冲油污腔13内,经过双层的滤油纸带12,借助滤油纸带12起到滤油效果,同时油污经过倾斜的本体5上端面,缓慢流道滤油孔7,该滤油孔7起到收集滤油油污的通道,最后被存放在存油空腔11内。本技术中所述滤油孔7的孔径为2-5mm,所述滤油隔板8外凸5-10mm,所述滤油纸带12与所述本体5上端面之间间隔为3-5cm,所述滤油隔板12上形成凹槽14,所述凹槽14底部形成蓄油体15,这样可以增大蓄油的容积,延长使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更换频率。本技术中所述密封体2为橡胶体,外壁形成密封条16,所述第一固定端3、所述第二固定端4为橡胶材质制成,外壁形成密封条16。这样的结构设置,可以很好的起到密封效果,形成多道密封,延长该密封体2、所述第一固定端3、所述第二固定端4的使用寿命,即使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密封条16坏了,该密封体2、所述第一固定端3、所述第二固定端4仍然能够起到密封作用,防止油污进入分子筛内部,保护分子筛的使用。由上可知,本技术能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能够起到过滤油污防止油污影响分子筛使用的目的,降低分子筛的更换维护频率。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并非对本案设计的限制,凡依本案的设计关键所做的等同变化,均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放置在分子筛进气端处的滤油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方形的滤油体,所述滤油体为倾斜设置,在其两侧侧壁设有密封体,另外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一固定端的横截面为梯形,所述第二固定端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滤油体包括本体,在所述本体上设有倾斜设置的上下贯通的滤油槽,在所述本体的最低端出设有一滤油孔,所述滤油孔的下方设有一条形滤油隔板,在所述滤油隔板的前端形成一向上凸起的凸边,所述凸边与所述滤油隔板之间形成存油空腔。
【技术特征摘要】
1.放置在分子筛进气端处的滤油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方形的滤油体,所述滤油体为倾斜设置,在其两侧侧壁设有密封体,另外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一固定端的横截面为梯形,所述第二固定端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滤油体包括本体,在所述本体上设有倾斜设置的上下贯通的滤油槽,在所述本体的最低端出设有一滤油孔,所述滤油孔的下方设有一条形滤油隔板,在所述滤油隔板的前端形成一向上凸起的凸边,所述凸边与所述滤油隔板之间形成存油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放置在分子筛进气端处的滤油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上端面相隔设有一滤油纸带,所述滤油纸带与所述本体上端面之间形成缓冲油污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放置在分子筛进气端处的滤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油纸带为2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放置在分子筛进气端处的滤油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月苗,
申请(专利权)人:徐月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