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轮摩托车型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4519 阅读:2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通过连杆部件将动力单元的前部可上下摆动地支承在前端具有可自由转向地支承转向车把的头管的车体框架上,在供骑车人乘坐的、配置在所述动力单元的上方的车座与所述转向车把之间,配置有放置骑车人的脚用的踏脚板的小轮摩托车型车辆,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避免动力单元撞到路缘石等上。在将配置在比踏脚板(103)的后端更靠下方处并将构成车体框架(25)的一部分的框架部件(43)以及设在动力单元下部的支持部(42)连结起来的连杆部件(46)上,固定有比该连杆部件(46)更向下方突出的防护部件(54)。(*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小轮摩托车型车辆,特别是,通过连杆部件,将由引擎及变速器构成并且后部轴支承有后轮的动力单元的前部可上下摆动地支承在前端具有可自由转向地支承转向车把的头管的车体框架上,在供骑车人乘坐的、配置在所述动力单元的上方的车座与所述转向车把之间,配置有放置骑车人的脚用的踏脚板的小轮摩托车型车辆。
技术介绍
过去,这种小轮摩托车型车辆,例如在实开昭62-125688号公报等中即已公开。人们希望在小轮摩托车型车辆骑到路缘石等障碍物上时,障碍物不会直接撞到动力单元上,但上述现有的小轮摩托车型车辆,未采取防止这种障碍物对动力单元的撞击以对动力单元进行保护的措施。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现状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避免动力单元与路缘石等相撞的小轮摩托车型车辆。
技术实现思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为一种通过连杆部件,将由引擎及变速器构成并且后部轴支承有后轮的动力单元的前部可上下摆动地支承在前端具有可自由转向地支承转向车把的头管的车体框架上,在供骑车人乘坐的、配置在所述动力单元的上方的车座与所述转向车把之间,配置有放置骑车人的脚用的踏脚板的小轮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是,在将配置在比所述踏脚板的后端更靠下方、构成所述车体框架的一部分的框架部件以及设在所述动力单元的下部的支持部连结起来的所述连杆部件上,固定有比该连杆部件更向下方突出的防护部件。按照这样的结构,当骑到路缘石等障碍物上时,障碍物在动力单元之前先与防护部件相撞,连杆部件发生转动而将动力单元向上抬起,因此,能够避免障碍物直接撞到动力单元上,而且,以仅仅在连杆部件上固定防护部件这种极为简单的结构,便能够避免障碍物撞到动力单元上。如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以极为简单的结构避免障碍物撞到动力单元上。附图说明图1是小轮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侧视图。图2是省略了车体外罩及物品箱的状态下的小轮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后部的立体图。图3是车体框架的侧视图。图4是图3的箭头4方向的放大图。图5是图4的拆下挡泥部件及防震连杆后的俯视图。图6是图1的箭头6所示部分的纵剖放大图。图7是图4的7-7向剖视图。图8是防震连杆的俯视图。图9是省略了车体外罩及物品箱的状态下的小轮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中间部分的立体图。图10是空气滤清器及连接管从上方看过去时的俯视图。图11是省略了空气滤清器的状态下的图10的11-11向剖视图。图12是省略了车体外罩状态下的小轮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上部从后方看过去时的图。图13是对吸气管的上游端与后部框架管进行连接的连接部加以展示的主要部分的局剖剖视图。图14是展示二次空气控制阀的结构的纵向剖视图。图15是图6的15-15向剖视图。图16是踏脚板的立体图。图17是踏脚板的局部俯视图。图18是挡泥部件的主视图。图19是图18的箭头19方向的侧视图。图20是图19的箭头20方向的俯视图。图21是图18的21-21向剖视图。图22是图18的22-22向剖视图。图23是图18的23-23向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结合附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图23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图1是小轮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侧视图,图2是省略了车体外罩及物品箱的状态下的小轮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后部的立体图,图3是车体框架的侧视图,图4是图3的箭头4方向的放大图,图5是图4的拆下挡泥部件及防震连杆后的俯视图,图6是图1的箭头6所示部分的纵剖放大图,图7是图4的7-7向剖视图,图8是防震连杆的俯视图,图9是省略了车体外罩及物品箱的状态下的小轮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中间部分的立体图,图10是空气滤清器及连接管从上方看过去时的俯视图,图11是省略了空气滤清器的状态下的图10的11-11向剖视图,图12是省略了车体外罩状态下的小轮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上部从后方看过去时的图,图13是对吸气管的上游端与后部框架管进行连接的连接部加以展示的主要部分的局剖剖视图,图14是展示二次空气控制阀的结构的纵向剖视图,图15是图6的15-15向剖视图,图16是踏脚板的立体图,图17是踏脚板的局部俯视图,图18是挡泥部件的主视图,图19是图18的箭头19方向的侧视图,图20是图19的箭头20方向的俯视图,图21是图18的21-21向剖视图,图22是图18的22-22向剖视图,图23是图18的23-23向剖视图。首先,在图1~图5中,小轮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车体框架25具有前端固定有头管26的主框架管27,在该主框架管27的后端成直角固定的横管28,以及前端各自与横管28的两个端部相连的左右一对的后部框架管29、30。主框架管27,由从头管26向后下方倾斜的下斜框架部27a、以及、从下斜框架部27a的后端大体水平地向后方延伸的下框架部27b二者连成一体而构成,在下框架部27b的后端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被压扁的筒状的橡胶支持部31。横管28向车体框架25的左右方向延伸,所述橡胶支持部31从该横管28的轴向上的中央部位穿过,从而将横管28的轴向上的中央部位垂直地固定在主框架管27的后端部上。此外,在横管28与主框架管27之间,设置有用来对横管28与主框架管27的连接部进行增强的上下一对的增强部件32、33。左右一对的后部框架管29、30是由一体地连续设置从所述横管28的两个端部向后上方延伸的上斜框架部29a、30a,以及从上斜框架部29a、30a的后端大体水平地向后方延伸且在水平面内弯曲而使得后端部开口彼此相向的上框架部29b、30b而构成。所述头管26上支承有横跨于前轮WF两侧的可进行转向的前叉34,在前叉34的上端连结有转向车把35。由配置在后轮WR的前方的引擎E和配置在后轮WR的左侧的无级变速器M所构成的动力单元P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在车体框架25的两个后部框架管29、30的前部上,后轮WR轴支承在动力单元P的后部。而引擎E是气缸大体水平配置的单缸4冲程引擎,无级变速器M例如是皮带式变速器。在动力单元P的后部与左右一对后部框架管29、30之中的左侧后部框架管29之间设置有减震单元36。此外,对引擎E产生的废气进行引导的排气管37从引擎E向后轮WR的右侧侧方延伸,该排气管37与配置在后轮WR的右侧侧方的排气消音器38相连接。收放头盔等的物品箱39被支持在两个后部框架管29、30的前部之间,并位于所述引擎E的上方,燃料箱40支持在两个后部框架管29、30的后部之间。而动力单元P经由防震连杆41可上下摆动地支承在车体框架25上,对于该防震连杆41的结构,结合图6~图8进行说明。防震连杆41具有靠近动力单元P的前方设置在下部的、作为支持部的左右一对引擎侧支架42、42,分别设置在车体框架25的两个后部框架管29、30的上斜框架部29a、30a的下部的、作为框架部件的左右一对框架侧支架43、43,配置在所述两个引擎侧支架42、42之间的圆筒状的回转筒44,可转动地支承该回转筒44而设置在两个引擎侧支架42、42之间的连结轴45,呈横截面为矩形的筒状而形成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回转筒44上的左右一对连杆部件46、46,配置在所述两个框架侧支架43、43之间、并且所述连杆部件46、46的另一端与之相固定的圆筒状的外筒47,在该外筒47内同心配置的圆筒状的内筒48,内周分别烧结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轮摩托车型车辆,通过连杆部件(46),将由引擎(E)及变速器(M)构成并且后部轴支承有后轮(WR)的动力单元(P)的前部可上下摆动地支承在前端具有可自由转向地支承转向车把(35)的头管(26)的车体框架(25)上,在供骑车人乘坐的、配置在所述动力单元(P)的上方的车座(105)与所述转向车把(35)之间,配置有放置骑车人的脚用的踏脚板(103),其特征是,在将配置在比所述踏脚板(103)的后端更靠下方、构成所述车体框架(25)的一部分的框架部件(43)以及设在所述动力单元(P)的下部的支持部(42)连结起来的所述连杆部件(46)上,固定有比该连杆部件(46)更向下方突出的防护部件(54)。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矢野谦吾川目和则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