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操纵自行车变速器的扭转把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4397 阅读:4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对操纵自行车变速器的工作进行控制的扭转把手,其包括:一可转动的部件,其结构被设计成绕自行车车把的轴线同轴地进行安装,以使得该可转动部件能相对于车把进行旋转;一个把手,其被设置到可转动部件上,从而可通过操作该把手以转动所述可转动部件;一食指部分,其适于接纳骑车者的食指;一中指部分,其适于接纳骑车者的中指;一中间部分,其被布置在食指部分与中指部分之间。中间部分具有一波形部分,从而使该波形部分位于骑车者的食指与中指之间。如果需要的话,可将中指部分的外径设计成小于食指部分的外径。(*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针对于自行车,更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自行车变速器的扭转把手型控制器。
技术介绍
用于自行车变速器的常规换档控制装置通常包括一杆柄或扭转把手,可手动操作该杆柄或把手以使其在两个方向上转动。其中一个转动方向用于对自行车变速器进行加档,而另一转动方向则用于对自行车变速器进行减档。在任一方向上,自行车变速器的动作量都与换档控制装置的运动量成比例。在许多方面,由于杆柄的形状所致,杆柄型换档控制装置都要比扭转把手型装置易于旋转。扭转把手型换档控制装置一般包括一圆筒形部件,其可绕自行车的车把旋转。骑车者用其手掌握住圆筒形部件,并根据所要执行的换档操作而在所需的方向上转动该部件。为了保证功能的有效性,扭转把手的表面和/或形状在人机工程学方面应当与骑车者的手相适合,并要提高圆筒形部件与骑车者手之间的摩擦力。在第6199447B1号美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有关扭转把手的设计方案。该扭转把手为球茎状,从而使骑车者的食指与扭转把手上直径较小的部分接合,而中指则与扭转把手上直径较大的部分接合。但是,这种扭转把手只能与骑车者手的手心面产生摩擦接触,却不与骑车者的手指摩擦接触,而这样附加摩擦力则有助于提高扭转把手的效能。另外,尽管直径较大的部分在理论上可适配于中指较长的长度,但其却使中指的弯曲半径较大,从而趋于在中指的指尖与手掌之间出现一个空隙。这样的构造在某些情况下会降低扭转把手的人机功效性以及手指的机械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有关自行车变速器的创造性特征。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一种用于对自行车变速器的操纵进行控制的扭转把手,其包括一可转动的部件,其结构被设计成绕自行车车把的轴线同轴地进行安装,以使得该可转动部件能相对于车把进行旋转;一把手,其被设置到可转动部件上,从而通过操作该把手就可转动所述的可转动部件;一食指部分,其适于接纳骑车者的食指;一中指部分,其适于接纳骑车者的中指;以及一中间部分,其被布置在食指部分与中指部分之间。中间部分具有一波形部分,从而使该波形部分位于骑车者的食指与中指之间。如果需要的话,可以使中指部分的外径小于食指部分的外径。从下文的描述可清楚地领会本专利技术其它的特征,如在权利要求和等效形式中所限定的那样,这些特性单独地、或与上述特征组合到一起就可构成其它一些专利技术方案的基础。对附图的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组合到一起的制动装置和换档装置的斜向视图;图2是制动装置与换档装置组合到一起的俯视图;图3中的前视图表示了组合到一起的制动装置和换档装置;图4是组合到一起的制动装置和换档装置的仰视图;图5是组合到一起的制动装置和换档装置的后视图;图6是沿图4中的VI-VI线所作的视图;以及图7是沿图6中的VII-VII线所作的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中的斜视图表示了安装到车把H上的扭转把手10。在该实施方式中,车把H的外侧端在图1中位于左侧,内侧端则位于图1中的右侧。扭转把手10被可转动地联接到一控制壳体14上,在该壳体上可摆转地安装着一个制动柄手18。利用一安装箍22(见图7)以公知的方式将控制壳体14连接到车把H上,其中的安装箍具有一对安装凸耳26、30。一螺栓(图中未示出)将两安装凸耳26、30相对地收紧,从而将控制壳体14箍束到车把H上。变速器控制机构(图中未示出)被包封在控制壳体14内。在逆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旋转扭转把手10(见图6)将能操作变速器控制机构。在控制壳体14上设置了波顿钢缆(Bowdencable)连接鼓轮34、38,用于作为波顿刚缆外鞘套(图中未示出)的末端,每条波顿钢缆都具有一内钢丝,其在各自的外鞘套内滑动。与波顿钢缆连接鼓轮34相连接的内钢丝被联到制动手柄18上,从而可用制动手柄18来对自行车的刹车机构进行操作,与波顿钢缆连接鼓轮38相连接的内钢丝与包封在控制壳体14内的变速器控制机构相联接。如图1到图7所示,扭转把手10包括一可转动的部件50,其被设计成绕着车把H的轴线X同轴地进行安装,从而使可转动部件50可相对于车把H旋转。在可转动部件50上设置一个把手54,通过操作该把手54就可旋转可转动部件50。把手54可包括一个可转动的单体部件的外表面,也可包括为一可转动部件而设的单独套壳的外表面,还可包括其它具有类似功能的握把状表面。把手54包括一直径为DL的大径部分58(见图5);一适于接纳骑车者食指、且外径为DX的食指部分64;一适于接纳骑车者中指、且外径为DM的中指部分68;以及一中间部分72,其被设置在食指部分64和中指部分68之间。中间部分72具有一波形部分76,从而使该波形部分位于骑车者的食指和中指之间。在波形部分76处,中间部分72的外径为DI。在该实施方式中,扭转把手10的形状总体上为圆筒形,且被设计成安装在车把H端部的内侧。中指部分68的结构被设计成其安装位置比食指部分64更靠近车把H的端部。食指部分64、中指部分68以及波形部分76中的至少之一被布置在可转动部件50上。另外,当被骑车者操作时,食指部分64、中指部分68、以及中间部分72都能对可转动部件50进行旋转。中指部分68的外径DM小于食指部分64的外径。大径部分58与食指部分64之间的连接段80为凹面形状,食指部分64与波形部分76之间的连接段84构成了另一个凹面形结构,波形部分76与中间部分68之间的连接段88也为凹面形状。从图1和图3可最清楚地看出,在环绕着把手54的方向上,波形部分76的延伸长度只是部分的。因而,存在一个无波面部分92,这一部分从大径部分58向下坡斜向把手54的端部。结果就是,食指部分64和中指部分68能分别适配于骑车者的食指和中指,而无波面部分92则与骑车者的手掌相配合。当然,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波形部分76可环绕着把手54完整地延伸。从图6可清楚地看出,在该实施方式中,把手54的一侧上制有第一组附着结构体,它们为第一附着凸块100的形式,并在把手54的相对一侧上制有第二组附着结构体,它们为第二附着凸块104的形式。在第一附着凸块100与第二附着凸块104之间的表面108和112上,则未设置这样的附着凸块。当然,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也可环绕着整个把手54都设置附着结构体,或者在把手的不同部位上分别不设置任何附着结构体或设置不同的附着结构体,或者还可在整个把手上都不设置任何附着结构体。从图3到图6所示,波形部分76的至少一部分被布置在多个附着结构体100之间。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可能只希望将波形部分76的一部分布置在多个附着结构体之中。尽管上文对本专利技术特征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在不悖离本专利技术设计思想和保护范围的前提下,可采用其它的改型方式。例如,可根据需要改变各个构件的尺寸、形状、位置或定向。对于图中表示为相互之间直接接触或连接的构件,也可在它们之间设置一些中间结构。某个元件的功能可以由两个元件完成,或与此相反。其中某个实施方式的结构和功能也可被用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对于某个特定的实施方式,没有必要要求其同时具有所有的优点。与现有技术不同的任何一项特征,不论是单独存在、还是与其它特征结合到一起,都应当被看作是对由本申请人作出的其它专利技术的限定,这些专利技术方案包括此技术特性所涉及的、结构和/或功能上的概念。因而,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不应仅被局限为本文所公开的具体结构,或只是很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控制自行车变速器的操作的扭转把手,其包括:一可转动的部件,其结构被设计成绕自行车车把的轴线同轴地进行安装,以使得该可转动部件能相对于车把进行旋转;一个把手,其被设置到可转动部件上,从而通过操作该把手可转动所述可转动部件;一食指部分,其适于接纳骑车者的食指;一中指部分,其适于接纳骑车者的中指;一中间部分,其被布置在食指部分与中指部分之间;以及其中,中间部分具有一波形部分,从而使该波形部分位于骑车者的食指与中指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増井卓二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