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纵梁后段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34556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5 0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前纵梁后段模具,包括上模本体、中模本体和下模本体,所述上模本体上设有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第一上平面、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第四凹槽、第五凹槽、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所述中模本体上设有第一槽孔、第二槽孔、第二上平面、第三凸台、第四凸台、第五凸台、第六凸台、第六凹槽、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下模本体上设有第七凸台和第三上平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上模本体、中模本体和下模本体上分别设置相对应的凸台、凸柱、凹槽和槽孔等,使产品在模具挤压过程中一次成型,提高产品的光滑度和外观一致性,其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模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前纵梁后段模具
技术介绍
目前,在汽车前纵梁后段的生产过程中,通常采用多次冲压成型,而多次冲压导致生产出来的零件形状不一,外观一致性差异大,导致该零件互换性差,且这样的加工方法耗时耗力,生产效率低,产品表面光洁度差,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可保证产品表面光滑度又能提高互换性的一种汽车前纵梁后段模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前纵梁后段模具,包括上模本体、中模本体和下模本体,所述上模本体上设有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第一上平面、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第四凹槽、第五凹槽、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所述中模本体上设有与第一凸台相对应的第一槽孔、与第二凸台相对应的第六凹槽、与第一上平面相对应的第二上平面、与第一凹槽相对应的第三凸台、与第二凹槽相对应的第二槽孔、与第三凹槽相对应的第四凸台、与第四凹槽相对应的第五凸台、与第五凹槽相对应的第六凸台、与第一凸柱相对应的第一通孔和与第二凸柱相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下模本体上设有第七凸台和第三上平面。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凸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第四凹槽、第五凹槽、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均设置在第一上平面上,所述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均凸出第一上平面上表面,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第四凹槽和第五凹槽均低于第一上平面下表面,所述第一凸台、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均设置在第二凹槽后方位置,所述第二凸台、第一凸柱、第二凸柱和第五凹槽均设置在第二凹槽前方位置,所述第三凹槽为两件且左、右对称设置在第一上平面上位于第二凹槽后方位置两侧,所述第五凹槽、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均为两件且左、右对称设置在第一上平面上位于第二凹槽前方位置两侧。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凸台、第四凸台、第五凸台、第六凸台、第二槽孔、第六凹槽、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设置在第二上平面上,所述第六凹槽低于第二上平面上表面,所述第三凸台、第二槽孔、第四凸台、第五凸台和第六凸台均凸出第二上平面上表面,所述第一槽孔、第四凸台和第五凸台均设置在第二槽孔后方位置,所述第六凹槽、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六凸台均设置在第二槽孔前方位置,所述第四凸台为两件且左、右对称设置在第二上平面上位于第二槽孔后方位置两侧,所述第六凸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为两件且左、右对称设置在第二上平面上位于第二槽孔前方位置两侧。进一步的,所述第七凸台与第二凹槽和第二槽孔相对应,所述第二凹槽和第二槽孔内侧尺寸均大于第七凸台外侧尺寸。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上模本体、中模本体和下模本体上分别设置相对应的凸台、凸柱、凹槽和槽孔等,使产品在模具挤压过程中一次成型,提高产品的光滑度和外观一致性,其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前纵梁后段较佳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前纵梁后段上模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前纵梁后段中模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前纵梁后段下模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汽车前纵梁后段模具的较佳实施方式包括上模本体1、中模本体2和下模本体3,所述上模本体I上设有第一凸台10、第二凸台11、第一上平面12、第一凹槽13、第二凹槽14、第三凹槽15、第四凹槽16、第五凹槽17、第一凸柱18和第二凸柱19 ;所述第二凸台11、第一凹槽13、第二凹槽14、第三凹槽15、第四凹槽16、第五凹槽17、第一凸柱18和第二凸柱19均设置在第一上平面12上,所述第一凸台1012、第二凸台11、第一凸柱18和第二凸柱19均凸出第一上平面12上表面,所述第一凹槽13、第二凹槽14、第三凹槽15、第四凹槽16和第五凹槽17均低于第一上平面12下表面,所述第一凸台1012、第三凹槽15和第四凹槽16均设置在第二凹槽14后方位置,所述第二凸台11、第一凸柱18、第二凸柱19和第五凹槽17均设置在第二凹槽14前方位置,所述第三凹槽15为两件且左、右对称设置在第一上平面12上位于第二凹槽14后方位置两侧,所述第五凹槽17、第一凸柱18和第二凸柱19均为两件且左、右对称设置在第一上平面12上位于第二凹槽14前方位置两侧。所述中模本体2上设有与第一凸台10相对应的第一槽孔20、与第二凸台11相对应的第六凹槽21、与第一上平面12相对应的第二上平面22、与第一凹槽13相对应的第三凸台23、与第二凹槽14相对应的第二槽孔24、与第三凹槽15相对应的第四凸台25、与第四凹槽16相对应的第五凸台26、与第五凹槽17相对应的第六凸台27、与第一凸柱18相对应的第一通孔28和与第二凸柱19相对应的第二通孔29 ;所述第三凸台23、第四凸台25、第五凸台26、第六凸台27、第二槽孔24、第六凹槽21、第一通孔28和第二通孔29均设置在第二上平面22上,所述第六凹槽21低于第二上平面22上表面,所述第三凸台23、第二槽孔24、第四凸台25、第五凸台26和第六凸台27均凸出第二上平面22上表面,所述第一槽孔20、第四凸台25和第五凸台26均设置在第二槽孔24后方位置,所述第六凹槽21、第一通孔28、第二通孔29和第六凸台27均设置在第二槽孔24前方位置,所述第四凸台25为两件且左、右对称设置在第二上平面22上位于第二槽孔24后方位置两侧,所述第六凸台27、第一通孔28和第二通孔29均为两件且左、右对称设置在第二上平面22上位于第二槽孔24前方位置两侧。所述下模本体3上设有第七凸台30和第三上平面31,所述第七凸台30与第二凹槽14和第二槽孔24相对应,所述第二凹槽14和第二槽孔24内侧尺寸均大于第七凸台30外侧尺寸。使用时,通过将上模本体和下模本体分别固定在冲床的上、下相应位置,当冲床开启时,冲床上部下压,带动上模本体下压并将放置在下模本体上的半成品板料一次挤压成与上模本体和下模本体上形状相同的成品;同时,在上模本体和下模本体上分别设置了两个第一定位孔和两个第一定位柱,在冲床带动上模本体下压时,每个所述第一定位柱便插入对应位置的第一定位孔内,起到导向上模本体正确下压并能将上模本体下压方向固定,确保汽车左侧板成型效果好,互换性强且成型后的产品表面光滑,产品质量得到保证,克服了传统工艺将板料分块多次成型,再将多件成型后的半成品焊接后产品变形大、互换性差和外观质量达不到要求的问题,有效提高了产品的精确度和外观质量,也提高了产品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本技术通过在上模本体、中模本体和下模本体上分别设置相对应的凸台、凸柱、凹槽和槽孔等,使产品在模具挤压过程中一次成型,提高产品的光滑度和外观一致性,其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方便。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前纵梁后段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本体、中模本体和下模本体,所述上模本体上设有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第一上平面、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第四凹槽、第五凹槽、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所述中模本体上设有与第一凸台相对应的第一槽孔、与第二凸台相对应的第六凹槽、与第一上平面相对应的第二上平面、与第一凹槽相对应的第三凸台、与第二凹槽相对应的第二槽孔、与第三凹槽相对应的第四凸台、与第四凹槽相对应的第五凸台、与第五凹槽相对应的第六凸台、与第一凸柱相对应的第一通孔和与第二凸柱相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下模本体上设有第七凸台和第三上平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秋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