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分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932314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3 0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分离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分离系统,包括支架和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分离装置,所述分离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入料机构、脱落机构和出料分离机构;所述脱落机构包括震动箱和传动机构,所述震动箱内放置有震动部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势:第一,自动化程度高,将骨料放入后即可自动地将骨架和拉头(或拉片)分离开来,从而可以减少人力投入,降低生产成本;第二,采用震动的方法不仅能够使得骨架和拉头(或拉片)分离得较为完全,而且不会损伤拉头(或拉片),从而有效降低了拉头(或拉片)的次品率和废品率。第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处理效率高,生产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分离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分离拉链、纽扣等小五金件的自动分离系统
技术介绍
拉链的拉头、拉片等多采用压铸成型的制作方法,压铸成型后得到骨料,骨料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包括骨架I’和拉头2’(或拉片)。使用时,需要将骨架I’和拉头2’(或拉片)分离开来,拉头2’(或拉片)用于组装拉链,骨架I’则用于熔融后重新压铸成型。现有的骨料分离机为滚筒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骨料移入滚笼中,通过旋转滚笼,使得骨料在滚笼中翻滚及相互碰撞,通过该方式使得骨架I’和拉头2’(或拉片)分离,被分离的拉头2’(或拉片)由滚笼的曲面侧壁上的筛网中筛出。该骨料分离机分离骨料存在下述的不足:第一,骨料常分离不完全,骨架I’上常有拉头2’(或拉片)残余;第二,由于滚笼中的骨料碰撞较为激烈,剥离下来的拉头2’(或拉片)容易被碰伤,造成拉头2’(或拉片)刮伤、破损、变形,导致拉头2’(或拉片)的废品率的增加;第三,压铸完成的骨料不能直接进入该骨料分离机进行分离,它需要人工将骨料转运送入滚笼后才能实现分离工作,需要的人力增大,效率较为低下。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自动分离系统,其能自动地将骨架I’和拉头2’(或拉片)分离,而且分离得较为完全,该系统还不会损伤拉头2’(或拉片),从而有效降低了拉头2’(或拉片)的次品率和废品率;该系统还能减少人力投入,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自动分离系统,其能自动地将骨架和拉头(或拉片)分离,而且分离得较为完全,该系统还不会损伤拉头(或拉片),从而有效降低了拉头(或拉片)的次品率和废品率;该系统还能减少人力投入,降低生产成本。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自动分离系统,包括支架和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分离装置,所述分离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入料机构、脱落机构和出料分离机构;所述脱落机构包括震动箱和传动机构,所述震动箱内放置有震动部件。作为本技术自动分离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传动机构设置为两个转动方向相反的马达,所述马达的输出端设置有偏心轮。作为本技术自动分离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马达通过连接杆与所述震动箱的第一底板连接。作为本技术自动分离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震动部件设置为橡胶球或者外围包裹有橡胶层的刚性球。作为本技术自动分离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支架包括底架和设置于所述底架上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外围套设有弹性部件,所述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分离装置的底部连接。作为本技术自动分离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分离装置的底部还设置有倾斜板,所述倾斜板上设置有若干个沿着所述倾斜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凸起槽,所述倾斜板从所述入料机构向所述出料分离机构逐渐向下倾斜。作为本技术自动分离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出料分离机构包括第二底板、支撑板、挡板和设置于所述挡板之间的筛网,所述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倾斜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筛网位于所述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底板之间,所述筛网的下方设置有碎肩滑槽,所述挡板上设置有物料出料口,并且所述物料出料口位于所述筛网的上方,所述物料出料口连接有物料出料腔,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间隙,所述支撑板的末端还连接有滑板。作为本技术自动分离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挡板之间还设置有柔性挡帘,所述柔性挡帘包括若干个并排设置的帘片。作为本技术自动分离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入料机构包括入料口、第三底板、第一左侧板、第一前侧板、第一后侧板和第一顶板,所述第一前侧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底板连接,所述第一前侧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板连接,所述第一左侧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底板连接,所述第一左侧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板连接,所述第一后侧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板连接,所述第一后侧板的另一端与所述震动箱的第二顶板连接。作为本技术自动分离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震动箱还包括第二左侧板、第二前侧板、第二后侧板和右侧板,所述第二左侧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连接,所述第二左侧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顶板连接,所述右侧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连接,所述右侧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顶板连接,所述第二前侧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顶板连接,所述第二前侧板的另一端垂于所述倾斜板的上方,所述第二后侧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顶板连接,所述第二后侧板的另一端垂于所述倾斜板的上方,所述第二顶板上还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上设置有盖板,所述第二顶板上还延伸有垂板,所述垂板的下端位于所述倾斜板的上方,并且所述垂板位于所述第二前侧板和所述第二后侧板之间。使用时,骨料从入料机构进入,然后到达脱落机构,在震动部件的震动撞击作用下,拉头或拉片从骨架上脱落下来,然后骨架、拉头(或拉片)以及撞击过程中产生的碎肩进入到出料分离机构中分离开来,拉头(或拉片)从一个出口排出,以用于制作拉链,骨架从另一个出口排出,将其回收熔融后又可以重新压铸成型,制作骨料,碎肩又从另外的地方排出,如此,就实现了骨料的自动分离。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优势:第一,自动化程度高,将骨料放入后即可自动地将骨架和拉头(或拉片)分离开来,从而可以减少人力投入,降低生产成本;第二,采用震动的方法不仅能够使得骨架和拉头(或拉片)分离得较为完全,而且不会损伤拉头(或拉片),从而有效降低了拉头(或拉片)的次品率和废品率。第三,本技术结构简单,处理效率高,生产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为拉链骨料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 -骨架,2’ -拉头。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图4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打开第二顶板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1-支架;11-底架,12-支撑柱,13-弹性部件;2-分离装置;21-入料机构;211-入料口,212-第三底板,213-第一左侧板,214-第一前侧板,215-第一后侧板,216-第一顶板;22-脱落机构;221-震动箱,2211-第一底板,2212-第二左侧板,2213-右侧板,2214-第二顶板,2215-盖板,2216-垂板,2217-V形板,2218-第二前侧板,2219-第二后侧板,222-传动机构,223-震动部件,224-连接杆;23-出料分离机构;231-第二底板,232-支撑板,2321-间隙,233-挡板,234-物料出料腔,235-滑板,236-柔性挡帘,237-筛网,238-碎肩滑槽;24-倾斜板,241-凸起槽。【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至图7所示,本技术提供的自动分离系统,包括支架I和设置于支架I上的分离装置2,分离装置2包括依次设置的入料机构21、脱落机构22和出料分离机构23 ;脱落机构22包括震动箱221和传动机构222,震动箱221内放置有震动部件223。传动机构222设置为两个转动方向相反的马达,马达的输出端设置有偏心轮。只有两个马达转动方向相反时,才能将震动部件223抛起来,震动部件223向下砸,对骨料进行撞击,从而使得骨架和拉头(或拉片)分离开来。偏心轮的设置使得马达带动整个分离装置2运动时,能够产生离心力,从而使得转动不平衡,进而将震动部件223抛起来。马达通过连接杆224与震动箱221的第一底板2211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自动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和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分离装置,所述分离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入料机构、脱落机构和出料分离机构;所述脱落机构包括震动箱和传动机构,所述震动箱内放置有震动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三军肖梁全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菱锐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