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化水稻育秧床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29514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3 0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立体化水稻育秧床架,包括主体框架、床架单元、补光装置和雾化喷灌装置,主体框架包括若干支撑柱、支杆和横杆,支撑柱、支杆和横杆组成上、中、下三层立方体框架,床架单元包括第一床架、第二床架和第三床架,第一床架和第三床架分别滑动安装于主体框架的上层和下层,第二床架固定安装于主体框架的中层;雾化喷灌装置悬挂设置于主体框架顶端的横杆,补光装置设置于主体框架中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巧妙,制造及拆装方便,成本低,维护方便,占地面积小,使用简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植物幼苗的培育,适用性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农业育苗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立体化水稻育秧床架
技术介绍
水稻机械化移栽技术是水稻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及产业化的重要途径。该技术在日本和韩国已经普及,我国尚处于示范推广阶段。水稻机械化移栽是我国种植机械化的主攻方向,但由于与其配套的农艺技术体系研宄相对滞后,因此目前生产上该技术未能大面积应用,主要原因在于机插秧育秧要求高,不易育出高素质且符合机插的秧苗,所育的秧苗达标率不高,苗质差、苗不足、苗超龄等问题,严重的限制了这一技术的发展。水稻育秧工厂化、集中化、规模化已经迫在眉睫。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是以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为基础,利用机械化生产线播种,采用温室或大田集中培育的一种大规模育秧方式,是一项新兴的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工厂化育秧的秧苗整齐均匀,省工、省肥、省水、省种,是水稻机械化栽培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全国开展的工厂化育秧主要以露地和大棚单层育秧为主,由于秧苗秧龄期短,大棚育秧一般都为简单的铺在地上,部分地区采用了简易多层育秧,但是也由于底层秧苗光照不足、秧苗的养分、水分不足等原因导致育秧成本高、秧苗素质差的问题。与相对成熟的工厂化蔬菜育苗设施相比较,目前我国的工厂化育秧设施设计和成套设备的集成制造均很少。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立体化水稻育秧床架。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一种立体化水稻育秧床架,包括主体框架、床架单元、补光装置和雾化喷灌装置,所述主体框架包括若干支撑柱、支杆和横杆,支撑柱、支杆和横杆组成上、中、下三层立方体框架,所述床架单元包括第一床架、第二床架和第三床架,第一床架和第三床架分别滑动安装于主体框架的上层和下层,第二床架固定安装于主体框架的中层;所述雾化喷灌装置悬挂设置于主体框架顶端的横杆,所述补光装置设置于主体框架中层O为便于第一床架和第三床架的移动,所述主体框架的上层和下层的支杆上均铺设有导轨,第一床架和第三床架上设置有与导轨相适配的滑轮,第一床架和第三床架沿支杆方向滑动可伸出主体框架外侧。进一步的,所述雾化喷灌装置包括雾化喷头和橡胶软管,所述橡胶软管连接于灌溉水罐,所述雾化喷头向下设置于第一床架的上方。进一步的,所述补光装置包括两组分别设置于主体框架中层两侧的LED灯组件,所述LED灯组件包括灯管,以及安装于灯管内的若干红光LED灯珠和蓝光LED灯珠。进一步的,所述红光LED灯珠和蓝光LED灯珠之间的数量比为(3?9):1,红光LED灯珠和蓝光LED灯珠在灯管内按照比例均匀间隔排列;这样有利于水稻秧苗叶绿素的合成,促进秧苗根系的生长,补光装置与第三床架之间的高度为50?60cm,采用这样的距离设置既能给育秧苗提供充足光源,又不会烧伤育秧苗,保证实用和安全的要求;为便于移动安装床架单元以及铺设育秧苗,补光装置位于主体框架中层的底面。进一步的,所述主体框架的长度为1.6?1.8米,高度为1.4?1.5米,宽度为1.5?2.0米,为便于安装、移动以及收纳,所述支撑杆、支杆和横杆之间的连接关系为可拆卸式连接。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I)本技术中的补光装置能够在幼苗缺少光照的情况下增加光照,雾化喷灌装置能够给幼苗及时补充水分以及养分,且采用雾化喷头喷灌的水压相对较小,不会对幼苗产生伤害;(2)本技术整体采用三层立方体结构,既体积小节省空间,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培育最多的幼苗;(3)本技术中的主体框架和床架单元为可拆卸连接,易移动易安装易收纳,使用方便灵活;(4)本技术中的第一床架和第三床架可沿着支杆向主体框架的两侧滑动,形成阶梯状,这样能够调整三层床架的光照时间和灌溉量,使得三层床架上的幼苗获得均匀的光照和水分,最终保证幼苗的培育质量。综上所述,本技术结构简单巧妙,制造及拆装方便,成本低,维护方便,占地面积小,使用简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植物幼苗的培育,适用性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立体化水稻育秧床架,包括主体框架1、床架单元2、补光装置3和雾化喷灌装置4,主体框架I包括若干支撑柱11、支杆12和横杆13,支撑柱11、支杆12和横杆13组成上、中、下三层立方体框架,床架单元2包括第一床架21、第二床架22和第三床架23,第一床架21和第三床架23分别滑动安装于主体框架I的上层和下层,第二床架22固定安装于主体框架I的中层;雾化喷灌装置4悬挂设置于主体框架I顶端的横杆13,补光装置3设置于主体框架I中层。上述主体框架I的上层和下层的支杆12上均铺设有导轨14,第一床架21和第三床架23上设置有与导轨14相适配的滑轮24,第一床架21和第三床架23沿支杆12方向滑动可伸出主体框架I外侧;主体框架I的长度为1.6?1.8米,高度为1.4?1.5米,宽度为1.5?2.0米,这样的大小尺寸设置,既能够放置3?4个标准化育秧盘,节省空间,摆放时也比较省力;支撑杆、支杆12和横杆13之间的连接关系为可拆卸式连接。雾化喷灌装置4包括雾化喷头41和橡胶软管42,橡胶软管42连接于灌溉水罐,雾化喷头41向下设置于第一床架21的上方。补光装置3包括两组分别设置于主体框架I中层两侧的LED灯组件,LED灯组件包括灯管,以及安装于灯管内的红光LED灯珠和蓝光LED灯珠;红光LED灯珠和蓝光LED灯珠之间的数量比为3?9:1,红光LED灯珠和蓝光LED灯珠在灯管内按照比例均匀间隔分布排列,补光装置3与第三床架23之间的高度为50?60cm,补光装置3位于主体框架I中层的底面。本技术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三层床架上均可以放置需要培育的水稻秧苗育秧盆,在自然环境所给予的水分和光照不足的情况下,通过雾化喷灌装置4和补光装置3分别给幼苗补给水分和光照,并且可以通过滑动第一床架21和第三床架23来调整三层床架之间的平面以及空间位置关系,进而保证能够给予三层床架上的秧苗以均匀的水分和光照。另外,雾化喷灌装置4可以通过挂钩或其他可移动的连接件设置于主体框架I上,以便于移动,这样既能够均匀喷灌又可以节省工件成本。而补光装置3的安装方式也有多种,例如挂钩、绑带绑缚等等。【主权项】1.一种立体化水稻育秧床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框架、床架单元、补光装置和雾化喷灌装置,所述主体框架包括若干支撑柱、支杆和横杆,支撑柱、支杆和横杆组成上、中、下三层立方体框架,所述床架单元包括第一床架、第二床架和第三床架,第一床架和第三床架分别滑动安装于主体框架的上层和下层,第二床架固定安装于主体框架的中层;所述雾化喷灌装置悬挂设置于主体框架顶端的横杆,所述补光装置设置于主体框架中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化水稻育秧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的上层和下层的支杆上均铺设有导轨,第一床架和第三床架上设置有与导轨相适配的滑轮,第一床架和第三床架沿支杆方向滑动可伸出主体框架外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化水稻育秧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喷灌装置包括雾化喷头和橡胶软管,所述橡胶软管连接于灌溉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立体化水稻育秧床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框架、床架单元、补光装置和雾化喷灌装置,所述主体框架包括若干支撑柱、支杆和横杆,支撑柱、支杆和横杆组成上、中、下三层立方体框架,所述床架单元包括第一床架、第二床架和第三床架,第一床架和第三床架分别滑动安装于主体框架的上层和下层,第二床架固定安装于主体框架的中层;所述雾化喷灌装置悬挂设置于主体框架顶端的横杆,所述补光装置设置于主体框架中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武生杨宝林戴金平蔡善亚赵艳玲胡德龙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