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用车把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1754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安装有制动杆的自行车用车把杆中,可得到设计简洁且手较小的人也可容易地操作的制动杆。安装于自行车的车把立上的车把杆(19)备有:杆主体部(25)、1对支承壁部(26a、26b)、第1切口(27)、制动杆(28)。杆主体部为安装于车把立上的中空状的部件。1对支承壁部为沿长度方向延伸、并沿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杆主体部的内部的部件。第1切口为在杆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开口于1对的支承壁部之间的部件。制动杆,具有杆体(36)和制动缆线卡止部(38),所述杆体(36)具有在第1切口形成部分处摆动自如地安装于1对支承壁部上的摆动支承部(40)、以及从摆动支承部穿过第1切口向外侧延伸而与杆主体部离开地配置的制动操作部(42),所述制动缆线卡止部(38)在杆主体部的外侧、在摆动支承部与制动操作部之间配置在杆体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把杆,特别涉及一种安装于自行车的车把立上的自行车用车把杆
技术介绍
自行车的车把杆的中央部固定于与前叉连结的车把立(管)上。在车把杆的至少一端上安装有制动杆。制动杆具有安装于车把杆上的托架、和摆动自如地安装于托架上的杆体。在托架上,安装有支承杆体而使其摆动自如的杆轴,并且设置有对鲍登(bowden)形的制动缆线的外壳体进行卡止的外卡止部。在杆体上,设置有卡止内缆线的内卡止部、和用于由手操作杆体的制动操作部。制动操作部设置在杆体的末端部上。专利文献1特开平5-16863号公报在前述以往的制动杆中,由于杆体摆动自如地被支承于杆轴上,所述杆轴设置于安装在车把杆上的托架上,所以杆体从车把杆离开地配置。由此,可能产生手较小的人难以对设于杆体的末端部的制动操作部进行操作的问题。又,由于将托架设置于车把杆上,所以制动杆的设计变得复杂,难以实现简洁的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可得到设计简洁且手较小的人也能容易地操作的制动杆。专利技术1的自行车用车把杆为安装于自行车的车把立上的车把杆,备有杆主体部、1对支承壁部、第1切口、制动杆。杆主体部为安装于车把立上的中空状的部件。1对支承壁部以沿长度方向延伸并沿宽度方向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在杆主体部的内部。第1切口为在杆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在1对的支承壁部之间开口的部件。制动杆,具有杆体和制动缆线卡止部,所述杆体具有在第1切口形成部分处摆动自如地安装于1对支承壁部上的摆动支承部、以及从摆动支承部穿过第1切口向外侧延伸而与杆主体部离开地配置的制动操作部,所述制动缆线卡止部在杆主体部的外侧、在摆动支承部与制动操作部之间配置在杆体上。在该车把杆中,在配置于杆主体部的内部的1对支承壁部的第1切口形成部分上设置有杆体的摆动支承部,摆动自如地支承制动杆。杆体穿过第1切口而从杆主体部露出于外侧并延伸,在末端设置有制动操作部,并且制动缆线卡止在配置于摆动支承部与制动操作部之间、且配置于杆体上的制动缆线卡止部上。在此,在杆主体部上设置一对支承壁部,用该支承壁部代替制动杆的托架来使用,摆动自如地支承制动杆,所以不需要托架,可得到设计简洁的制动杆。又,由于在杆主体部的内部设置有摆动支承部,所以可使制动杆的制动操作部靠近杆主体部,可得到即使是手较小的人也容易操作的制动杆。专利技术2的自行车用车把杆,在专利技术1所述的车把杆中,卡止于制动缆线卡止部上的制动缆线呈鲍登形,具有内缆线、和内缆线移动自如地安装于其中的外壳体,制动缆线卡止部具有卡止内缆线的内卡止部,还备有设置于杆主体部上且卡止外壳体的外卡止部。在这种情况下,在卡止鲍登形的制动缆线的情况下,可使制动杆设计简洁。专利技术3的自行车用车把杆,在专利技术1或2所述的车把杆中,在比第1切口更靠车把立安装侧处,还备有在1对支承壁部之间开口的第2切口,卡止于制动缆线卡止部上的制动缆线被插通到第2切口中。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可将制动缆线从第2切口收纳到支承壁部内,所以制动缆线向外部露出的部分变少,使制动杆轴周围的设计简洁化。专利技术4的自行车用车把杆,在专利技术1或2所述的车把杆中,还备有制动缆线收纳部,其在与制动缆线卡止部对置的位置处一体形成在杆主体部的外周部上,并可收纳卡止于制动缆线卡止部上的制动缆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可将制动缆线收纳到制动缆线收纳部中,所以使制动缆线向外部露出的部分进一步变少,使制动杆轴周围的设计进一步简洁化。专利技术5的自行车用车把杆,在专利技术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把杆中,制动操作部具有靠近摆动支承部的基端侧的第1部分、和比第1部分更为远离摆动支承部的末端侧的第2部分,若使制动杆向接近杆主体部的方向摆动,则第2部分比第1部分更接近杆主体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制动杆的基端侧的第1部分配置成比末端侧的第2部分更为远离杆主体部,所以在用中指和无名指操作第2部分时,放置于杆主体部上的食指不会与根部侧的第1部分碰触,可使制动操作部更加接近杆主体部。专利技术6的自行车用车把杆为安装于自行车的车把立上的车把杆,备有杆主体部、1对支承壁部、第1切口、杆轴插通部。杆主体部为安装于车把立上的中空状的部件。1对支承壁部为沿长度方向延伸、并沿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杆主体部的内部的部件。第1切口为在杆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在1对支承壁部之间开口的部件。杆轴插通部,具有用于使杆轴插通的插通孔,所述杆轴上安装有制动杆,所述制动杆穿过第1切口且摆动自如地安装于1对支承壁部之间。在该车把杆中,在配置于杆主体部的内部的1对支承壁部的第1切口形成部分上设置有杆轴插通部,所述杆轴插通部具有使杆轴插通的杆轴插通孔,通过杆轴支承制动杆使其摆动自如。制动杆穿过第1切口从杆主体部露出于外侧并延伸,在末端部设置有制动操作部,并且在摆动支承部与制动操作部之间卡止制动缆线。在此,在杆主体部上设置一对支承壁部,在其上设置杆轴插通部,使其代替托架来使用,支承制动杆使其摆动自如,所以不需要托架,可得到设计简洁的制动杆。又,由于在车把杆的内部设置有杆轴插通部,所以若将杆轴安装于杆轴插通部并摆动自如地支承制动杆,则可使制动杆的制动操作部靠近车把杆,可得到即使是手较小的人也容易操作的制动杆。专利技术7的自行车用车把杆,在专利技术6所述的车把杆中,为了插通制动缆线,在比第1切口更靠前述车把立安装侧处,还备有在1对支承壁部之间开口的第2切口。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制动缆线从第2切口收纳到支承壁部内,所以使制动缆线向外部露出的部分变少,使制动杆轴周围的设计简洁化。根据本专利技术,在杆主体部上设置1对支承壁部,使用支承壁部代替制动杆的托架,且支承壁部摆动自如地支承制动杆,所以不需要托架,可得到设计简洁的制动杆。又,由于摆动支承部设置于杆主体部的内部,所以可使车把杆的的制动操作部靠近车把杆,可得到即使是手较小的人也容易操作的制动杆。附图说明图1是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自行车的侧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把杆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图4是杆主体部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图4的V-V剖视图。图6是图2的VI-VI剖视图。图7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2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中,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自行车5具有车架11,所述车架11具有弯曲成V字状的车架体12、和绕斜纵轴转动自如地安装在配置于车架体12的前部的头部12b上的避震前叉13。又,自行车5具有摆动自如地安装于车架体12的下部的驱动组件14、安装于避震前叉13的末端的前轮16f、安装于驱动组件14的后端的后轮16r、和连结到避震前叉13的上部的车把部15。又,自行车5具有前后的盘式制动装置8f、8r。在前轮16f的中心安装有发电轮毂17,该轮毂轴17a装卸自如地固定于避震前叉13的下端。车架体12具有从弯曲部分向下方突出的吊架部12a,在吊架部12a上安装有具有避震功能的驱动组件14。车把部15具有安装于避震前叉13上的车把立18、和安装于车把立上的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把杆19。车把立18不能旋转地安装于避震前叉13的上部。如图2及图3所示,车把杆19具有安装于车把立18上的平直杆形的杆主体部25、形成于杆主体部25的内部的一对支承壁部26a、26b、设置于杆主体部25上的第1切口27、摆动自如地安装于杆主体部25上的平杆(f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用车把杆,安装于自行车的车把立上,其特征在于,备有:中空状的杆主体部,安装于前述车把立上;1对支承壁部,以沿长度方向延伸并沿宽度方向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在前述杆主体部的内部;第1切口,在前述杆主体部的至少一部 分上、在前述1对支承壁部之间开口;制动杆,具有杆体和制动缆线卡止部,所述杆体具有在前述第1切口形成部分处摆动自如地安装于前述1对支承壁部上的摆动支承部、以及从前述摆动支承部穿过前述第1切口向外侧延伸而与前述杆主体部离开地配置的制动操 作部,所述制动缆线卡止部在前述杆主体部的外侧、在前述摆动支承部与前述制动操作部之间配置在前述杆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井清二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