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定位调节螺母双垫圈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99841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9 11: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定位调节螺母双垫圈组件,其包括螺母、组合垫圈、分体式垫圈,螺母、组合垫圈、分体式垫圈三者之间同轴,螺母和组合垫圈通过冲压铆合连接,分体式垫圈与一个钢圈接触的端面同轴设置有与钢圈螺栓孔适配的圆形凸台。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克服钢圈圆周方向定位不准确的缺陷,使钢圈螺栓孔与螺栓杆部间始终保持正常间隙,以消除当钢圈与轮毂间摩擦力不足时钢圈对螺栓的直接挤压,以避免螺栓非正常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螺母双垫圈组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定位调节螺母双垫圈组件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汽车车轮普遍采用钢圈与轮毂分离的设计方式,为保证车轮在高速旋转中的平稳性,支撑轮胎的钢圈中心必须与轮毂中心同心;钢圈与轮毂组装采用轮毂中心定位的结构中,钢圈与轮毂的连接件为螺栓与固定螺栓的螺母。上述钢圈与轮毂定位连接方式中,钢圈的定位中心孔与轮毂的定位圆柱外圆直径以高精度相配合,从而保证了钢圈与轮毂始终保持同心而不会相互移动。但是,此种定心方式并不能限制钢圈对轮毂圆径向的移动,为了防止二者在径向发生相对移动,必须依靠由螺母对螺栓适当紧固所形成的轮毂与钢圈端平面之间的摩擦阻力,而决不可依靠螺栓的硬性阻挡。也就是说,在正常状态下,钢圈的螺栓孔与螺栓杆部是不应当有所接触的,因此,螺栓才不会由于钢圈螺栓孔的挤压而折断或者损伤变形。钢圈上的螺栓孔通常会较螺栓的最大直径大5毫米左右,这就使钢圈相对于轮毂沿圆周方向发生转动成为可能。也成为在安装车轮时,存在钢圈的螺栓孔壁紧靠螺栓杆部的可能性。此时,一旦钢圈与轮毂间摩擦阻力不足,螺栓将直接承受钢圈由车辆运动传来的挤压力而受损变型弯曲,严重时可能是螺栓折断,以至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目前,国内传统的轮毂螺栓是螺母和平面垫圈组合来连接、固定并锁紧钢圈,使其不发生转动。但是,这种连接方式当车轮受到外力挤压,钢圈与轮毂间摩擦力不足或钢圈相对于轮毂沿圆周方向发生转动,就发生了螺栓与钢圈孔的直接接触,这时候螺栓就会发生变型弯曲或者折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定位调节螺母双垫圈组件,其能克服钢圈圆周方向定位不准确的缺陷,使钢圈螺栓孔与螺栓杆部间始终保持正常间隙,以消除当钢圈与轮毂间摩擦力不足时钢圈对螺栓的直接挤压,以避免螺栓非正常损坏。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可定位调节螺母双垫圈组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螺母、组合垫圈、分体式垫圈,螺母、组合垫圈、分体式垫圈三者之间同轴,螺母和组合垫圈通过冲压铆合连接,分体式垫圈与一个钢圈接触的端面同轴设置有与钢圈螺栓孔适配的圆形凸台。优选地,所述螺母包括第一外圆、第一转角、螺母端面、第一斜面,第一转角位于第一外圆和螺母端面之间,第一斜面位于第一外圆的一侧。优选地,所述组合垫圈包括第二斜面、第二转角、弧型凸台、第一螺栓孔、弧型凸台端面、组合垫圈端面、第三斜面、冲压铆合斜面、第三转角、第一垂直面,第二转角位于第二斜面和组合垫圈端面之间,弧型凸台位于第二转角和弧型凸台端面之间,第一螺栓孔位于弧型凸台端面内,第三斜面位于第二斜面和冲压铆合斜面之间,第一垂直面位于冲压铆合斜面的下方,第三转角位于第一垂直面的底端,冲压铆合斜面套在第一外圆上,螺母端面与第一垂直面贴合。优选地,所述分体式垫圈包括分体垫圈端面、弧型凹槽、第四转角、弧型凹槽底端面、第二外圆、圆形凸台端面、第五转角、第二螺栓孔,分体垫圈端面与组合垫圈端面贴合,弧型凸台与弧型凹槽配合,弧型凹槽底端面位于第四转角和弧型凹槽之间,第二外圆位于分体垫圈端面和圆形凸台端面之间,第五转角位于圆形凸台和第二螺栓孔之间。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能克服钢圈圆周方向定位不准确的缺陷,能使钢圈圆周方向定位准确,使钢圈螺栓孔与螺栓杆部间始终保持正常间隙,以消除当钢圈与轮毂间摩擦力不足时钢圈对螺栓的直接挤压,以避免螺栓非正常损坏,从而提高螺栓和钢圈的使用寿命、保障车辆运行安全。当螺栓受外力挤压过程中,所受外力直接挤压在分体式垫圈设置的圆形凸台上,螺栓受到挤压外压的影响相应减少。当螺栓受外力挤压严重时,发生垂直偏移,分体式垫圈进行硬型阻挡后,分体式垫圈与螺栓螺母同轴发生变化,组合垫圈也会相应的调整三者垂直关系,来减少钢圈与轮毂间摩擦力不足时对螺栓的损坏,使螺栓不变型或者拆断,从而保障车辆行驶安全。即使是钢圈和轮毂磨擦力降低,钢圈和轮毂发生周向相应转动的情况下,由于圆形凸台的作用,钢圈也不会与螺栓直接接触,倒致钢圈挤压螺栓使其变形或折断。【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螺母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组合垫圈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分体式垫圈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可定位调节螺母双垫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与钢圈、螺栓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至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可定位调节螺母双垫圈组件包括螺母1、组合垫圈2、分体式垫圈3,螺母1、组合垫圈2、分体式垫圈3三者之间同轴,螺母I和组合垫圈2通过冲压铆合连接,分体式垫圈3与一个钢圈4接触的端面同轴设置有与钢圈螺栓孔41适配的圆形凸台36,可保证螺栓5、螺母、组合垫圈、分体式垫圈和钢圈螺栓孔同轴设置,钢圈在圆周方向位置准确,使钢圈螺栓孔与螺栓干部间始终保持的正常间隙,可消除当钢圈与轮毂间摩擦力不足时钢圈对螺栓的直接挤压。螺母I包括第一外圆14、第一转角15、螺母端面16、第一斜面17,第一转角15位于第一外圆14和螺母端面16之间,第一斜面17位于第一外圆14的一侧。组合垫圈2包括第二斜面18、第二转角19、弧型凸台20、第一螺栓孔21、弧型凸台端面22、组合垫圈端面23、第三斜面24、冲压铆合斜面25、第三转角26、第一垂直面27,第二转角19位于第二斜面18和组合垫圈端面23之间,弧型凸台20位于第二转角19和弧型凸台端面22之间,第一螺栓孔21位于弧型凸台端面22内,第三斜面24位于第二斜面18和冲压铆合斜面25之间,第一垂直面27位于冲压铆合斜面25的下方,第三转角26位于第一垂直面27的底端,冲压铆合斜面25套在第一外圆14上,螺母端面16与第一垂直面27贴口 ο分体式垫圈3包括分体垫圈端面28、弧型凹槽29、第四转角30、弧型凹槽底端面31、第二外圆32、圆形凸台端面33、第五转角34、第二螺栓孔35,分体垫圈端面28与组合垫圈端面23贴合,弧型凸台20与弧型凹槽29配合,弧型凹槽底端面31位于第四转角30和弧型凹槽29之间,第二外圆32位于分体垫圈端面28和圆形凸台端面33之间,第五转角34位于圆形凸台36和第二螺栓孔35之间。螺母和组合垫圈通过冲压铆合连接,连接组合后留有少量间隙,呈可转动状态。当轮毂与钢圈磨擦力不足时,来自外力的挤直接承受在分体垫圈的圆形凸台上,螺栓不会受到影响,避免了钢圈和轮毂螺栓直接接触和钢圈挤压螺栓使其变形或折断。即使是钢圈和轮毂磨擦力降低,钢圈和轮毂发生周向相应转动的情况下,由于圆形凸台的作用,钢圈也不会与螺栓直接接触,倒致钢圈挤压螺栓使其变形或折断,从而可提高螺栓使用寿命和汽车行驶安全性。在受到外力挤压时,钢圈、螺栓间隔发生变化,利用分体垫圈与组合螺栓的配合间隔来相对调整,使螺栓相对轮毂和螺母始终保持垂直关系,有利于传递正压力,保证钢圈与轮毂间有足够的摩擦力,防止钢圈与轮毂发生相对转动,可提高螺栓使用寿命和汽车行驶安全性。当螺栓受外力挤压严重时,发生垂直偏移,分体式垫圈进行硬型阻挡后,分体式垫圈与螺栓螺母同轴发生变化,组合垫圈也会相应的调整三者垂直关系,来减少钢圈与轮毂间摩擦力不足时对螺栓的损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各种改型和改变。因此,本专利技术覆盖了落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定位调节螺母双垫圈组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螺母、组合垫圈、分体式垫圈,螺母、组合垫圈、分体式垫圈三者之间同轴,螺母和组合垫圈通过冲压铆合连接,分体式垫圈与一个钢圈接触的端面同轴设置有与钢圈螺栓孔适配的圆形凸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华健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豹驰汽配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