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新型砌体结构,包括砌块、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砌块包括砌块本体、两个侧壁、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所述侧壁与砌块本体形成容纳填充材料的空腔,所述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在两个侧壁之间横向延伸且高度小于侧壁的高度;所述砌块本体设有前边和后边,前边设有第一凹口,后边设有第二凹口,砌块的前边与邻接砌块的后边连接,砌块的第一凹口与邻接砌块的第二凹口形成封闭通道;所述第一加强筋相互平行排列成盒形结构,所述盒形结构由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支撑并设置于空腔内;所述第二加强筋插入到所述封闭通道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相对于混凝土砌体结构稳定性更好,强度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新型砌体结构,适用于建筑施工工程领域。
技术介绍
传统技术中,砌块通常使用多种合适的材料制造,如混凝土;砌块一般设置为方形砌块,以便于相互堆叠,从而用于各种承载结构的建筑材料。混凝土砌块中一般设置有提高结构的抗侧向力的加强筋。然而,混凝土砌块的强度和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混凝土砌块间的灰楽.的连接力。由此,需要设计一种强度和稳定性相对于混凝土砌块更高的砌块,以用于砌体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强度和稳定性相对于混凝土砌块更优的用于建筑施工的新型砌体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新型砌体结构,其包括砌块、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砌块包括矩形的砌块本体、两个在砌块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竖直向上延伸的侧壁及由砌块本体支撑的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所述侧壁与砌块本体形成容纳填充材料的空腔,所述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在两个侧壁之间横向延伸且高度小于侧壁的高度;所述砌块本体设有前边和后边,前边设有第一凹口,后边设有第二凹口,砌块的前边与邻接砌块的后边连接,砌块的第一凹口与邻接砌块的第二凹口形成封闭通道;所述第一加强筋相互平行排列成盒形结构,所述盒形结构由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支撑并设置于空腔内;所述第二加强筋插入到所述封闭通道内。所述第一凹口和第二凹口的横截面形状皆为半圆形;所述第一凹口从前边水平延伸到第一连接梁,所述第二凹口从后边水平延伸到第二连接梁。所述第一加强筋垂直于第二加强筋;所述砌体结构进一步包括多个钢筋框,钢筋框环绕所述盒形结构并通过钢筋条将每个第一加强筋紧固到钢筋框的内角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梁的顶面、第二连接梁的顶面上皆设有支撑第一加强筋的两个横向间隔排列的凹槽。优选地,所述凹槽为半圆形配置,以便于支撑和连接第一加强筋。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高度均为20cm。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皆为梯形件,且高度范围皆为3?9cm。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梁与前边之间的距离范围、第二连接梁与后边之间的距离范围皆为3?9cm。优选地,所述砌块本体的长度为40cm,宽度为20c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强度高、稳定性好;设有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第一加强筋相互平行排列成盒形结构并设置于砌块的空腔内,第二加强筋插入到由两个砌块组成的封闭通道内,由于砌块之间的连接不完全依赖于灰浆的连接力,相对于混凝土砌块,进一步提高了砌块的稳定性和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砌块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00-砌块;102_砌块本体;104_侧边;108_前边;110_后边;112_第一侧壁;114-第二侧壁;112b、114b-内表面;112c、114c-外表面;114b-内表面;120_空腔;122a-第一凹口 ;122b-第二凹口 ;126_ 第一连接梁;126a、128a_ 顶面;127a、127b-凹槽;128-第二连接梁;C-盒形结构;R1_第一加强筋;R2-第二加强筋;S-钢筋框;St_砌体结构。【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本实施例砌体结构St,包括多个砌块100、第一加强筋Rl和第二加强筋R2o每个砌块100包括矩形的砌块本体102 ;砌块本体102设有前边108、后边110和两个相互平行的侧边104,且其的长度L为40cm,宽度W为20cm。所述砌块100还包括两个相互间隔的第一侧壁112和第二侧壁114 ;第一侧壁112和第二侧壁114的高度均为20cm,且皆从砌块本体102向上延伸,其中第一侧壁112的内表面112b、第二侧壁的内表面114b与砌块本体102皆呈锐角连接,第一侧壁112的外表面112c、第二侧壁的外表面114c皆垂直于砌块本体102。所述第一侧壁112、第二侧壁114和砌块本体102共同构成用于放置填充材料的空腔120。所述砌块100还包括第一连接梁126和第二连接梁128 ;所述第一连接梁126和第二连接梁128皆从砌块本体102向上延伸并在第一侧壁112的内表面112b和第二侧壁的内表面114b之间横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梁126和第二连接梁128皆为梯形件,且高度皆小于砌块100的高度,高度范围皆为3?9cm ;所述第一连接梁126与前边108之间的距离范围、第二连接梁128与后边110之间的距离范围皆为3?9cm。参见图2,所述第一连接梁126的顶面126a、第二连接梁128的顶面128a上皆设有两个横向间隔排列的凹槽127a、127b,凹槽127a、127b为半圆形配置,以便于支撑和连接第一加强筋Rl ;在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一加强筋Rl设置于空腔120内。进一步地,所述前边108设有第一凹口 122a,后边110设有第二凹口 122b第一凹口 122a和第二凹口 122b皆位于第一侧壁112和第二侧壁114之间,并从纵向穿过砌块本体102。所述第一凹口 122a的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其从前边108水平延伸到第一连接梁126,所述第二凹口 122b的横截面形状也为半圆形,其从后边110水平延伸到第二连接梁128。参见图3,多个砌块100边对边连接,其中砌块100的前边108与邻接的砌块100的后边I1连接,砌块100的第一凹口 122a与邻接的砌块100的第二凹口 122b形成封闭通道,所述第二加强筋R2插入封闭通道中,从而第二加强筋R2位于两个相邻的砌块100之间。多个第一加强筋Rl相互平行设置并排列成盒形结构C,盒形结构C设置于空腔120内;多个方形的钢筋框S环绕所述盒形结构C并通过钢筋条T将每个第一加强筋Rl紧固到钢筋框S的内角上。【主权项】1.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新型砌体结构,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其特征在于,所述砌体结构还包括多个砌块,砌块包括矩形的砌块本体、两个在砌块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竖直向上延伸的侧壁及由砌块本体支撑的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所述侧壁与砌块本体形成容纳填充材料的空腔,所述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在两个侧壁之间横向延伸且高度小于侧壁的高度;所述砌块本体设有前边和后边,前边设有第一凹口,后边设有第二凹口,砌块的前边与邻接砌块的后边连接,砌块的第一凹口与邻接砌块的第二凹口形成封闭通道;所述第一加强筋相互平行排列成盒形结构,所述盒形结构由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支撑并设置于空腔内;所述第二加强筋插入到所述封闭通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新型砌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垂直于第二加强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新型砌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砌体结构进一步包括多个钢筋框,钢筋框环绕所述盒形结构并通过钢筋条将每个第一加强筋紧固到钢筋框的内角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新型砌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口和第二凹口的横截面形状皆为半圆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新型砌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口从前边水平延伸到第一连接梁,所述第二凹口从后边水平延伸到第二连接梁。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新型砌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新型砌体结构,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其特征在于,所述砌体结构还包括多个砌块,砌块包括矩形的砌块本体、两个在砌块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竖直向上延伸的侧壁及由砌块本体支撑的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所述侧壁与砌块本体形成容纳填充材料的空腔,所述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在两个侧壁之间横向延伸且高度小于侧壁的高度;所述砌块本体设有前边和后边,前边设有第一凹口,后边设有第二凹口,砌块的前边与邻接砌块的后边连接,砌块的第一凹口与邻接砌块的第二凹口形成封闭通道;所述第一加强筋相互平行排列成盒形结构,所述盒形结构由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支撑并设置于空腔内;所述第二加强筋插入到所述封闭通道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南军,闵勇,
申请(专利权)人:青海永晟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青海;6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