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消除角度调整间隙的自行车立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4363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消除角度调整间隙的自行车立管,其特征在于,其是包括:    一直束件,其一侧突设有C形的嘴部,嘴部的开口处为夹隙,嘴部侧面中央为中空状,中空处的两侧形成角孔,嘴部于端部设有贯穿夹隙的锁孔;    一横杆,其位于直束件的嘴部位置,相对直束件的一端形成插槽,位于插槽两侧壁为U形的翼部,翼部中心处穿设有贯孔,翼部于外侧壁相应贯孔周侧形成凹锥面的卡齿面,用以嘴部插入插槽内并且让角孔与贯孔相对应;以及    于前述横杆两侧的卡齿面分别对应设有一迫制块,该二迫制块均为具凸锥面的齿环,其锥度与卡齿面对应,迫制块中央轴向延伸多角柱状角端部,该角端部小于贯孔内径,于两侧角孔之间置有弹性元件。(*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可消除角度调整间隙的自行车立管,其是涉及于脚踏车的
,尤指自行车用以穿固把手的立管,其具有调整仰角的功能。
技术介绍
如图6所示,立管是包含一用以插固在前叉(图中未示)的直杆50,以及一与直杆50连结的横杆60,横杆60自由端是为C形夹型态,用以横向插固把手(图中未示),前述直杆50与横杆60连接处,是直杆50顶部一侧设有具锥面52的突块51,横杆60一端为宽度较窄的杆端61,藉杆端61贴靠锥面52,供螺栓65螺锁组穿杆端61与锥面52的中央位置,透横杆60;但是这种设计,会在自行车车体受到震动而造成螺栓65松动,杆端61与突块51则产生间距,横杆60会以螺栓65枢穿处产生角度滑动,在径向方向容易出现配合间隙,因此固定调整后的状态,该图6的设计出现不够理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有鉴于前述立管调整角度的设计仍然存在问题,因此重新设计出一种可消除角度调整间隙的自行车立管,来达到角度调整可靠稳定,消除配合间隙,为其主要创作目的。为了达到前述的创作目的,本技术所运用的技术手段是在于提供一种可消除角度调整间隙的自行车立管,其是包括一直束件,其一侧突设有C形的嘴部,嘴部的开口处为夹隙,嘴部侧面中央为中空状,中空处的两侧形成角孔,嘴部于端部设有贯穿夹隙的锁孔;一横杆,其位于直束件的嘴部位置,相对直束件的一端形成插槽,位于插槽两侧壁为U形的翼部,翼部中心处穿设有贯孔,翼部于外侧壁相应贯孔周侧形成凹锥面的卡齿面,用以嘴部插入插槽内并且让角孔与贯孔相对应;以及于前述横杆两侧的卡齿面分别对应设有一迫制块,该二迫制块均为具凸锥面的齿环,其锥度与卡齿面对应,迫制块中央轴向延伸多角柱状角端部,用以角端部对应插入角孔,该角端部小于贯孔内径,于两侧角孔之间置有弹性元件,用以螺栓穿装其中一迫制块并贯穿弹性元件,螺栓自由端螺锁另一迫制块而可压缩弹性元件。所述的可消除角度调整间隙的自行车立管,其二迫制块是为第一、二迫制块,第一迫制块穿设沈头孔状的中孔,让螺栓的头部留在中孔内,第二迫制块对应钻设有螺孔。所述的可消除角度调整间隙的自行车立管,其角孔为六角状,角端部亦对应为六角柱。所述的可消除角度调整间隙的自行车立管,其卡齿面为凹齿形态,第一、二迫制块的齿环形成凸齿状。所述的可消除角度调整间隙的自行车立管,其第一、二迫制块于相邻角端部位置是为光滑圆轴的肩部,以对应置于横杆的贯孔中,肩部外径大于角端部。所述的可消除角度调整间隙的自行车立管,其弹性元件是为弹簧。所述的可消除角度调整间隙的自行车立管,其直束件是为C形柱管状,而形成该开口的一侧处设为束头。依据本技术的技术手段,本技术的有效增进的功效,主要是1.调整角度后的状态定位可靠。第一、二迫制块的角端部进入直束仔的角孔,并且锁紧C形嘴部以束紧角端部与角孔角形配合型态,因此一旦横杆调整角度以后,在轴心位置便由角孔与角端部的配合设计,防止径向滑动的配合间隙,纵使螺栓稍有松动,亦有效防止横杆松脱该角度状态,使角度定位效果消除配合间隙而令人颇感可靠安心。2.第一、二迫制块的齿环与横杆的卡齿面透过螺栓的紧固力量,使两者相互贴靠,再配合卡齿面与齿环具有锥面配合因此加大接触面,藉此第一、二迫制块侧压式地有效定位角度调整状态,尤其配合前第1项所述的角孔与角端部防止径向滑动,更是相乘性地消除上下配合间隙,不易产生晃动,因此实质增进角度位置的稳定状态。3.调整快速。角孔与角端部用以防止径向滑动的设计,不碍调整操作的快速功能,松开螺栓后,由弹性元件迅速弹推第一、二迫制块,使其沿角孔轴向移动,造成齿环脱离卡齿面,便可扳动横杆,使其以角端部为轴心来快速调整角度,深为实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元件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立体外观图;图3是本技术组合上视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用以显示螺栓松退第一、二迫制块的组合上视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用以显示横杆调整角度侧视平面图;图6是现有立管的立体元件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是一种可消除角度调整间隙的自行车立管,请参看图1至图2,其主要是设置一用以供前叉(图中未示)插装的直束件10,以及一连结直束件10,而用以供把手穿固的横杆20。进一步再由图1、3所示,该直束件10可为C形柱管状,中央为束孔11,一侧形成开口之处设为束头12,用以供螺栓锁穿束紧在前叉(此为现有技术,抑可直束件形成柱状,下端设置可迫紧的乌司,同样可以固定在前叉),另一侧是突伸有嘴部13,嘴部13是为C形块状,中央为中空状,其两侧分别形成六角状角孔14,开口处为夹隙131,嘴部13于端部设有贯穿夹隙131的锁孔15,以便由螺栓锁设锁孔15以缩小角孔14范围;该横杆20,横杆20在一端设置可夹束自行车把手(图中未示)的束头21,相对直束件10的另一端是形成有插槽22,位于插槽22两侧壁为翼部23,让翼部23形成U形,翼部23中央穿设有贯孔24,翼部23于外侧壁相应贯孔24周侧,是形成具凹锥面的卡齿面25,卡齿面25是相应为凹齿形态;以及于横杆20两侧卡齿面25,分别对应设有第一、二迫制块30、31均是形成具锥面的齿环32,齿环32的齿形是面向卡齿面25,并且彼此锥度是呼应对称,齿环32中央轴向依序延伸有光滑圆轴的肩部33,以及与肩部33连伸的角端部34,角端部34为对应直束件10角孔14的多角柱状,第一迫制块30中央穿设有中孔35,第二迫制块31对应钻设有螺孔36,用以横杆20的插槽22得插置于嘴部13两外侧壁,贯孔24对准角孔14;以及一螺栓40,其用以将第一、二迫制块30、31卡制于横杆20,螺栓40的穿过第一迫制块30的中孔35,螺栓40的头部留在中孔35内,在两侧角孔14之间置入弹簧状的弹性元件42供螺栓40贯穿,而让螺栓40得螺锁在螺孔36中,形成第一、二迫制块30、31的肩部33进入贯孔24,角端部34则插入角孔14,藉由螺栓40螺锁入螺孔36,以逼迫第一、二迫制块30、31的角端部34端面压缩弹性元件42,带动第一、二迫制块30、31的齿环32抵紧卡齿面25,确定横杆20与直束件10的相对角度关系,再透过另一支螺栓朝嘴部13的锁孔15锁设到适合程度,缩小夹隙131以令角孔14缩小内径,束夹第一、二迫制块30、31的角端部34以防横杆20径向转动。此外,本技术可进一步在直束件10相应嘴部13一侧是刻示有刻度,而横杆20在侧边可有记号,以依照刻度指示,让横杆20以螺栓40为轴心旋转角度。本技术实施可调整角度的功能是如图3至图5所示,松退螺栓40,让弹性元件42的弹性回复力,快速撑开第一、二迫制块30、31,让齿环32脱离卡齿面25形成间距,以第一、二迫制块30、31的角端部34及螺栓40为轴心来扳动横杆20,直到适合的角度,再重新紧固螺栓40,以拉近第一、二迫制块30、31,令两角端部34压缩弹性元件42,让齿环32与齿面25凹凸配合,达到固定横杆20的调整角度状态,由于角端部34与角孔14呈非圆形的插装配合,以及直束件10的锁孔15透过嘴部13为C形设计,得以牵动角孔14束紧角端部34,确保横杆20调整角度后的状态稳定可靠,不轻易朝径向松动。权利要求1.一种可消除角度调整间隙的自行车立管,其特征在于,其是包括一直束件,其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正芳
申请(专利权)人:骏镒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