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车把手的管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4002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行车车把手的管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车把手的管体中供手握的管端段落内壁制有呈螺旋环设的补强条,且在内径的中间段落的厚度较两旁为厚,并以中间两旁向管端方向的内径厚度逐渐呈渐缩变薄,而外圆的中间段落位置中则呈稍凹陷状。(*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车把手的管体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有关自行车中对车把手结构制作,是将适当管径的管体予以裁切成预定长度后,然后进行热处理加工作业,然而对于该管体如何在减轻重量同时并予兼顾到应有的强度十分不易做到;因此,当车把手组装在具越野功能的特殊自行车时,由于在巅簸不平的路段行走,便有不断的震动力加诸于该车辆上,再加上骑乘者的上半身重量也会因该车辆行驶于巅簸不平路段时,更加重了车把手的长期受力作用,最容易从两手所持握的管端处断裂;探讨其原因,即该车把手的内径为同径厚度、反而导致两管端在受重力后无法释除、分散掉,形成两管端与中间位置之间的受力落差相当大,在如此日积月累的情形下,遂渐形成受力不均的数点开始扩散成环线效应,最后当然就从此处发生断裂了。显然,以目前对于车把手中如何将其受力以为释散的设计与制作技术,并没有获得有效地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发生断裂,使用寿命长的自行车车把手的管体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设计方案一种自行车车把手的管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车把手的管体中供手握的管端段落内壁制有呈螺旋环设的补强条,且在内径的中间段落的厚度较两旁为厚,并以中间两旁向管端方向的内径厚度逐渐呈渐缩变薄,而外圆的中间段落位置中则呈稍凹陷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自行车车把手的管体结构,是在车把手的管体外圆中间段落位置中呈稍凹陷状,而在供手握的管端段落内壁制有呈螺旋环设的补强条,且内径的中间段落的厚度较两旁为厚,并以中间两旁向管端方向的内径厚度逐渐呈渐缩变薄;如此当车辆骑乘在巅簸路段时所产生的震动力暨骑乘者上半身重力,遂由车把手两端的螺旋环设的补强条配合两管端逐而往车把手内径较厚中间段落方向引导、以形成释散作用,达到车把手可将受力释散及防止断裂的强化功效。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所组装的位置示意图。图2-A本技术结构的剖视图。图2-B本技术结构中间段落的局部剖视图。图2-C本技术结构管端的局部剖视图。图3-A本技术呈不同造型的外观图。图3-B本技术呈不同造型的剖视图。图4-A本技术另一造型的外观图。图4-B本技术另一造型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首先,敬请配合参阅图1及图2-A、图2-B、图2-C的详细说明所示本技术一种自行车车把手的管体结构,先由呈中空状的刚性管体1在经由管切裁机的裁切成预定长度后,并在两供手握的管端11段落内壁制有呈螺旋环设的补强条12,之后于管体1外圆的中间段落13中受到辊辗设备的辊辗作用下而呈稍凹陷状14,同时导致该中间段落13厚度较两旁为厚些(如图2-B),并再由挤抽设备将中间段落13两旁开始往两边的管端11方向作动,以致形成中间段落13两旁的厚度逐渐向两边的管端11呈渐缩变薄定型(如图2-C);如此由管体1内径的两管端11向中间段落13渐呈增厚,且在管端11段落内壁制有呈螺旋环设的补强条12,加上管体1外圆的中间段落13位置呈稍凹陷状14型体,将车把手组装在自行车2完成后(如图1),当该越野车辆行驶于巅簸路段时,则车把手遂可将在巅簸路段中所产生的震动力暨骑乘者上半身重力,经由车把手两端手握的管端11段落内壁制有呈螺旋环设的补强条12,逐而往车把手内径较厚中间段落13方向引导、而形成释散作用;如此一来,该越野车遂通过车把手可将其所承受的受力予以适时地分散、释除,不致造成断裂现象,因而强化其车把手的承受强度功效。再者,由于每一款的车种所搭配的车把手型体并不相同,遂以产生具有弯弧造型的车把手3、4,如图3-A或图4-A所示,同时其内部亦依其造型而加以改变其各段落位置的厚薄程度(如图3-B、图4-B),以为同样具有可将其受力引导释散作用。综上所陈,本技术较传统构造来得更安全、进步,可见确有其进步的功效显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行车车把手的管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车把手的管体中供手握的管端段落内壁制有呈螺旋环设的补强条,且在内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育全
申请(专利权)人:镒晟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