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抽油杆自动上卸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39361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6 1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抽油杆自动上卸扣装置,包括上卸扣平台、动力钳、纵向移动机构、水平移动机构、扶正器。所述纵向移动机构设置于上卸扣平台上,带动动力钳沿垂直方向移动;所述水平移动机构设置于上卸扣平台上,带动动力钳沿水平方向移动;所述扶正器设置于动力钳上,纠正抽油杆在动力钳的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集成在抽油杆维护作业车上的自动上卸扣装置,能够利用液压动力操作机械上卸扣,用自动化作业代替人工作业方式提高作业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石油机械采油设备井上工具领域,特别是一种抽油杆自动上卸扣 目.0
技术介绍
目前在油田上抽油杆维护作业中,多数用人工方式对抽油杆进行上卸扣操作作业。作业一次需人工上卸扣几百次,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的,同时在吊臂下多人作业也存在安全问题,不符合油田安全作业的相关规定,需设计一种自动上卸扣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集成在抽油杆维护作业车上的自动上卸扣装置,能够利用液压动力操作机械上卸扣,用自动化作业代替人工作业方式提高作业的安全性。一种抽油杆自动上卸扣装置,包括上卸扣平台、动力钥'、纵向移动机构、水平移动机构、扶正器。所述纵向移动机构设置于上卸扣平台上,带动动力钳沿垂直方向移动;所述水平移动机构设置于上卸扣平台上,带动动力钳沿水平方向移动;所述扶正器设置于动力钳上,纠正抽油杆在动力钳的位置。采用上述抽油杆自动上卸扣装置,所述扶正器包括扶正器液压泵、扶正器钳臂、扶正器夹块、扶正器夹具。所述扶正器底座设置于动力钳上;所述扶正器液压泵设置于扶正器底座上;所述扶正器钳臂有两条且尾端通过螺钉固定于扶正器液压泵的轴上;所述扶正器夹块有两个,分别设置于两条扶正器钳臂的头部;扶正器夹具有两组,分别设置于两个扶正器夹块相对的壁面上,且每组扶正器夹具包括两个半圆柱形的夹头,每个夹头的长方形底面固定于扶正器夹块上,四个夹头之间形成抽油杆通道。采用上述抽油杆自动上卸扣装置,所述纵向移动机构包括立柱、滑套基座、升降油缸。所述立柱设置于上卸扣平台上;所述滑套基座下底面设有立柱通孔,滑套基座上底面设有立柱套筒,所述立柱通孔和立柱套筒连通;所述立柱置于立柱通孔和立柱套筒中;升降油缸固定于滑套基座;所述水平移动机构被配置用于连接滑套基座和动力钳。采用上述抽油杆自动上卸扣装置,水平移动机构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导向柱、支架立板、水平油缸。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垂直设置于滑套基座上;导向柱有两条,用于连接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支架立板被导向柱贯穿;水平油缸穿过第一立柱固定于支架立板上。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I)能够利用液压动力操作机械上卸扣,用自动化作业代替人工作业方式提高作业安全性,操作维修方便;(2)减轻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的问题,避免事故的发生,同时延长油管的使用寿命,提高修井的质量和效率,能够更好的符合油田的安全作业相关要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扶正器结构示意图;图4是纵向移动机构和水平移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1、图2,一种抽油杆自动上卸扣装置,包括上卸扣平台2、动力钥'8,纵向移动机构4、水平移动机构7、扶正器10。所述纵向移动机构4设置于上卸扣平台2上,带动动力钳8沿垂直方向移动;所述水平移动机构7设置于上卸扣平台2上,带动动力钳8沿水平方向移动;所述扶正器10设置于动力钳8上,纠正抽油杆在动力钳8的位置。结合图3,所述扶正器10包括扶正器液压泵10-1、扶正器钳臂10-2、扶正器夹块10-4、扶正器夹具10-5。所述扶正器底座10-6设置于动力钳8上;所述扶正器液压泵10_1设置于扶正器底座10-6上;所述扶正器钳臂10-2有两条且尾端通过螺钉10-3固定于扶正器液压泵10-1的轴上;所述扶正器夹块10-4有两个,分别活动连接于两条扶正器钳臂10-2的头部;扶正器夹具10-5有两组,分别设置于两个扶正器夹块10-4相对的壁面上,且每组扶正器夹具10-5包括两个半圆柱形的夹头,每个夹头的长方形底面固定于扶正器夹块10-4上,四个夹头之间形成抽油杆通道。所述两条扶正器钳臂10-2均为五节式结构,若以螺钉10-3为原点做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扶正器钳臂的第一节位于第一象限且与X轴夹角为10°?15°,第三节位于第一象限且与X轴夹角为45°?50°,第五节位于第一象限且与X轴垂直,第二节位于第一象限且连接第一节尾部和第三节头部,第四节位于第一象限且连接第三节尾部和第五节头部;第二扶正器钳臂与第一扶正器钳臂关于X轴对称设置。所述两条扶正器钳臂10-2的第一节设有放置螺钉10-3的螺钉槽。扶正器10的工作原理与见到相似,当扶正器液压泵10-1带动扶正器钳臂向后运动时,两个扶正器夹块10-4加紧抽油杆。当扶正器液压泵10-1带动扶正器钳臂向前运动时,两个扶正器夹块10-4放松对抽油杆加紧状态。结合图4,所述纵向移动机构包括立柱3、滑套基座4-1、升降油缸5。所述立柱3设置于上卸扣平台2上;所述滑套基座4-1下底面设有立柱通孔,滑套基座4-1上底面设有立柱套筒4-2,所述立柱通孔和立柱套筒4-2连通;所述立柱3置于立柱通孔和立柱套筒4-2中;升降油缸5固定于滑套基座4-1 ;所述滑套基座4-1在升降油缸5的带动下沿立柱3上下纵向移动。所述水平移动机构被配置用于连接滑套基座4-1和动力钳8。结合图4,水平移动机构包括第一立柱7-1、第二立柱7-2、导向柱7_3、支架立板7-4、水平油缸6。所述第一立柱7-1和第二立柱7-2垂直设置于滑套基座4-1上;所述导向柱7-3有两条,被配置连接第一立柱7-1和第二立柱7-2,两条导向柱7-3垂直于第一立柱7-1 ;所述支架立板7-4被导向柱7-3贯穿,且支架立板7-4沿导向柱7-3水平移动,所述支架立板7-4与动力钳8连接;所述水平油缸6穿过第一立柱7-1固定于支架立板7-4上。支架立板7-4上部侧壁设有连接动力钳8的上支架,下部侧壁上设有连接动力钳8的下支架,上支架和下支架通过螺钉与动力钳8固定连接。结合图2,抽油杆自动上卸扣装置还包括位于动力钳8和上卸扣平台2之间的吊卡11,吊卡11卡口卡在动力钳8和上卸扣平台2之间的抽油杆接箍以下的抽油杆9。所述升降油缸5、水平油缸6、动力钳8和扶正器10都由液压泵提供动力。本技术的工作参数为:(I)适用抽油杆范围:Φ19?Φ38_ ;(2)最大卸扣扭矩:2.6ΚΝ.m ;(3)旋扣扭矩:172N.m ;(4)旋扣速度:90r/min。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在于:卸扣工作时,水平油缸6和升降油缸5活塞杆的伸缩带动动力钳支架移动,让动力钳8钳口对准两节抽油杆连接的接箍位置,扶正器10调整抽油杆9的位置,然后动力钳8启动,使两节抽油杆9脱开;把上面一节抽油杆9拿开,并把动力钳移开;用起重臂通过吊卡11把下面的抽油杆9提起,再把动力钳8移动到工作位置进行下一个卸扣。上扣工作时,用起重臂通过吊卡11把下面的抽油杆9放置合适位置,将接箍套在下面抽油杆9的上端,将上面的抽油杆9插入接箍中,动力钳8钳口对准两节抽油杆连接的接箍位置,扶正器10调整抽油杆9的位置,动力钳8启动,使两节抽油杆9紧合。【主权项】1.一种抽油杆自动上卸扣装置,包括上卸扣平台(2)、动力钳(8),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纵向移动机构(4)、水平移动机构(7)、扶正器(10)、吊卡(11); 所述纵向移动机构(4)设置于上卸扣平台(2)上,带动动力钳(8)沿垂直方向移动; 所述水平移动机构(7)设置于上卸扣平台(2)上,带动动力钳(8)沿水平方向移动; 所述扶正器(10)设置于动力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抽油杆自动上卸扣装置,包括上卸扣平台(2)、动力钳(8),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纵向移动机构(4)、水平移动机构(7)、扶正器(10)、吊卡(11);所述纵向移动机构(4)设置于上卸扣平台(2)上,带动动力钳(8)沿垂直方向移动;所述水平移动机构(7)设置于上卸扣平台(2)上,带动动力钳(8)沿水平方向移动;所述扶正器(10)设置于动力钳(8)上,纠正抽油杆在动力钳(8)主钳钳头中的位置;吊卡(11)位于动力钳(8)和上卸扣平台(2)之间,其钳住抽油杆接箍以下的抽油杆(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一楠于连凯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