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2356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骑行状态下,折叠自行车具有与普通自行车相同的几何特征,这些几何特征限定了自行车的骑行特征和人类工程学需求,而在存放或者便携状态下,其折叠后的尺寸适于装入小汽车的行李箱,而且不需使用工具即可进行折叠,在骑行状态下可拆卸部件之间没有间隙。所述自行车包括前叉(4),前叉具有向前弯曲的前叉片(6),并设置了两个指向朝后的摆动臂(7),此摆动臂以这样的方式支撑前轮(3),使前轮的位置保持与普通自行车的相同,并可以调节至骑行的优选状态。设置在前叉片(6)上的摆动臂(7)由端部(13)支撑,并受弹簧(14)约束。在骑行状态下,弹簧(14)使摆动臂(7)持续性地顶压在该端部。后轮(18)可以通过连同链条支撑装置(17)一起绕枢轴(19)转动而折叠,枢轴具有与其同轴设置的转轴(22),此转轴上设置了一对链轮(23,24)。曲柄(16)和后轮(18)上的链轮(32)是通过两个链条(25,31)连接的。(*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的主题是一种自行车,这种自行车可以不使用工具,或者无需任何特别的专门知识或技能,就能容易地快速折叠,折叠后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放入一般规格小汽车的行李箱,同时它还可以为便携式的,并且保持非折叠自行车的骑行特征。
技术介绍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设计折叠自行车,这种自行车在骑行状态下具有与限定普通自行车骑行特点和人类工程学需求的相同几何学特征,而在储存和便携状态,具有可装入小规格汽车行李箱的尺寸,同时,允许不使用工具进行折叠,在骑行状态下可拆卸部件之间没有间隙。现有的折叠自行车通常具有一个两件式车架,该车架可拆卸、可折叠或可回缩变短。为了减小在便携状态下的尺寸,两个小尺寸车轮也可以拆卸。所有这些技术方案的缺点在于,车架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处会逐渐地产生间隙,或者,这些连接处本身在结构上就是弱点,其逐渐导致损坏的缺陷。另一个缺点在于这些车架通常较短,因此,在人类工程学需求方面,不能适应骑车人的尺寸需求。这样的结果,使得人们不能在较长的距离舒适地骑乘这种自行车,骑车人的能量效率较低,并且与非折叠自行车相比,由于前轮不同的位置和较小的车轮尺寸,骑行特性不令人满意。专利技术概述上述技术问题通过作为本专利技术主题的自行车得以解决。一个主要特征与创新之处在于,其车架的形状和尺寸与普通非折叠的即刚性的男式或女式自行车保持相同。一个创新之处在于其前叉,此前叉可以转动180°,并可使前轮朝向下管折叠,同时,在骑行状态下,前叉保持普通自行车那样的相同角度。下管由两条管构成,管与管之间具有间距,以使前轮滑入其中。车把也可以朝向车架折叠。由于车轮的直径只有16英吋或者23英吋,所以,以这种方式折叠后的自行车长度,可以装入小汽车的行李箱内运输。尽管在一个实施例中,后轮也是可以折叠的,如果将后轮去拆卸掉,折叠后自行车的长度可以进一步减小到车架的长度。链条支撑装置连同后轮一起可以朝向车座向上折叠。为了便于链条支撑装置和后轮折叠,从链盘到链轮的传动是通过两个链轮和一个转轴配套完成的,即该传动通过两个串联设置的链条完成的,这样的设置带来附加的传动比。转轴也起枢轴的作用,链条支撑装置和后轮绕枢轴折叠。前链条设置在前链盘和转轴上的链轮之间,而后链条设置在前链轮与后链轮之间,并连同链条支撑装置和后轮一起向上移动,而不改变前链轮与后链轮之间的距离。为了减小折叠后自行车的宽度,脚蹬也可以折叠。这种自行车也可以设置成一前一后双座式,而并不需要加长。由于其正常的车架尺寸和小尺寸的车轮,自行车可以设置电动机或内燃发动机,而不增大其折叠后的尺寸。由于自行车的几何特征与普通自行车的几何特征一致,其骑行特征保持相同,所以,这种自行车也适于较长距离的旅行。传动齿轮,优选内传动齿轮,可以改善骑行特性。该传动齿轮可以设置在后轮毂内、中轴上或者底部支撑件内。这种自行车的重量与普通自行车相同或者更轻,所以,在便携状态下该自行车可以用专门设计的口袋或者背包四处携带。可在前叉安装减震装置,该减震装置不仅增加骑行的舒适性,还增加自行车的稳定性。附图简介对本专利技术作为举例的实施例,将结合附图给予详细地说明,在所有附图中,相同部件用相同的数字表示。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折叠自行车第一实施例在骑行状态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折叠自行车第一实施例在便携状态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折叠自行车的一前一后双座自行车;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折叠自行车的第二实施例在骑行状态的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有辅助引擎的折叠自行车;图6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女式折叠自行车;图7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自行车在骑行状态的折叠脚蹬;和图8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自行车在折叠状态的折叠脚蹬。对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在下列各个段落中,将通过实例并结合其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给予详细说明。在整个说明中,所示优选的实施例和实例应当被认为是举例,而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此所使用的“本专利技术”一词,是指在此所述本专利技术的任何实施例之一及其任何等同替换。此外,在整个说明书中所引用的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特征,并不意味着全部要求保护的实施例必须包括所引用的特征。折叠自行车包括一个具有任何已知几何形状的车架(1),该车架是根据骑车人体形尺寸和骑行偏爱设计的。下管(2)可以包括彼此之间有一定间距的两个管(2′),此间距大约等于或大于前轮(3)的宽度。前叉(4)在轴承(5)处固定在车架(1)上。前叉片(6)向前弯曲并具有两个指向朝后的摆动臂(7),此摆动臂以这样的方式支撑前轮(3),使前轮的位置保持与普通自行车一样的位置,并可以调节至骑行的优选状态。摆动臂(7)与U形架(8)连接,此U形架围绕前轮(3)。U形架的顶部直接在轴承(5)的下面顶压前叉(4)的连接点(9)。这两个部件仅仅为接触,或者通过一减震装置连接,优选采用弹性材料式。U形架(8)与前叉(5)通过用手可拆卸的连接装置(12)连接,优选在连接点(9)范围连接,并优选采用弹簧锁紧装置。在其它实例中,正如图4所示的折叠自行车第二实施例所示,与前叉片(6)连接的摆动臂(7)支撑在其端部(13)处,并受弹簧(14)约束。在骑行状态下,弹簧(14)使摆动臂(7)持续地顶压在端部。端部(13)可以用减震装置(14′)代替,优选采用弹性材料式、或者液压或气压式减震装置。在第一个实例中,当连接装置(12)被拆除时,在摆动臂(7)上的前轮(3)向前转动大约180度,或者在第二个实例中,当摆动臂(7)通过拉紧弹簧(14)转动时,弹簧(14)使前轮(3)保持在邻近前叉片(6)处,而当前叉(4)转动180度时,前轮(3)固定在车架(1)的两个下管(2)之间的间隙(2′)内。在优选实施例中的前轮(3)和前叉(4)的这种折叠,可以不使用任何工具而实现。这减小了在便携状态下自行车的尺寸,而并不改变在骑行状态下的骑行特征。以任何所希望的方式,在任何所希望的位置,链盘)和曲柄(16)设置在车架上。后轮(18)可以通过使其与链条支撑装置(17)一起绕枢轴(19)转动而折叠,该枢轴位于链盘(15)与后轮(18)之间,并设置在车架(1)上。优选采用的双支撑件(20)从车架(1)向后轮(18)延伸,优选从靠近链盘(15)的一点延伸。在支撑件(20)的端部设置了具有转轴(22)的轴承组件(21),此转轴支撑两个同轴的链轮(23)和(24)。链盘(15)和链轮(23)通过前链条(25)连接。链条支撑装置(17)固定在轴承组件(21)上,并设有可拆卸件(27),使后轮(18)安装在其中;链条支撑件(26)与车座支撑件(28)相连接,该车座支撑件与从车架(1)伸出的支撑件(29)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优选采用快速拆卸装置使其连接。在支撑件(29)与车座支撑件(28)之间,也可以安装一减震装置。后轮(18)安装在可拆卸件(27)内。后轮与曲柄(16)连接,是通过后链轮(32)、后链条(31)、链轮(24)和(23)、前链条(25)和链盘(15)实现的。后轮毂内还可以设置内齿轮,此内齿轮在图中未示出。内传动装置也可以设置在轴承组件(21)内,或者设置在底部支撑件(16)上。也可以采用在后轮上设置外传动装置,不过这种方案并不令人满意,这是由于车轮尺寸小而自行车变速器长,这会使其太靠近地面。当松开快速拆卸装置(30)时,链条支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自行车,其包括:车架(1),该车架的前轮角、前后轮轴距、曲柄间距、车座和手把,均具有现有车架的几何学特征;前叉(4),在轴承(5)处固定在车架(1)上;前轮(3);后轮(18);手把(36);传动装置;刹车装置;车座;以及其它诸如车灯、车铃、挡泥板、行李架和支架等附件,其特征在于:在骑行状态,前叉(4)的叉片(6)向前弯曲。在前叉片(6)上,设置了两个指向朝后的可绕枢轴转动的摆动臂(7),此摆动臂以这样的方式支撑前轮(3),使前轮的位置保持与普通自行车的相同,并可以调节至骑行的优选状态。摆动臂(7)与U形架(8)连接,并包围车轮(3)。U形架的顶部顶压在轴承(5)下面的前叉(4)的连接点(9)处。前轮(3)可以绕枢轴向前转动大约180度,前叉也可以转动180度。据此,前轮(3)部分地置入车架(1)的双下管(2)之间的间隙中。后轮(18)安装在链条支撑装置(17)上,此链条支撑装置可以绕枢轴(19)折叠,该枢轴设置在车架(1)上邻近链盘(15)处。枢轴(19)上设置了包括转轴(22)的轴承组件(21),该转轴上设置了两个同轴的链轮(23,24)。通过前链条(25),使链轮(23)与链盘(15)和曲柄(16)连接。通过后轮(31),使链轮(24)与后轮(18)上的链轮(32)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米科米赫利克
申请(专利权)人:斯图迪奥摩德那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CH[瑞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