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789721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29 13: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声装置,包括:外壳体、内壳体、扬声器,内壳体设置于外壳体的内部,内壳体的外表面与外壳体的内表面之间具有间隙;内壳体上开设有位置相对的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扬声器固定在第一孔洞内,且扬声器的正面朝向外壳体,扬声器的背面朝向第二孔洞;外壳体上开设有与第一孔洞相对的第三孔洞,第三孔洞与扬声器之间存在距离;扬声器的背向声波穿过第二孔洞进入间隙,并与扬声器的正向声波一同从第三孔洞中穿出。该发声装置可实现将扬声器的背向声波逆向成为正向声波,提高扬声器的声学性能,提高发声能量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声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声学
,尤其涉及一种发声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发声装置,如扬声器,是一种发声效率很低的发声装置,其发声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将其设置于音箱中进行改善,传统音箱设计的理论基础为无限障板(InfiniteBaffle)理论,即在扬声器振膜正向与背向声波之间放置一片无限障板,将正、背向声波阻隔以免两者在空中相互抵消;但由于无限障板难于做得无限大,因此将无限障板向扬声器背向声波方向进行卷折而形成一个密闭空间,阻隔扬声器背向声波,完全释放扬声器正向声波的能量,从而得到现代音箱的结构。由于现代音箱的结构设计是基于无限障板理论,其理论基础为抑制扬声器背向声波,即通过密闭音箱将扬声器背向声波的能量屏蔽掉,这就造成扬声器发声能量的损失,因此,现代音箱的发声能量及效率很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声装置,可实现将扬声器的背向声波逆向成为正向声波,提高扬声器的声学性能,提高发声能量和效率。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声装置,包括:外壳体、内壳体、扬声器,所述内壳体设置于所述外壳体的内部,所述内壳体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内壳体上开设有位置相对的第一孔洞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发声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内壳体、扬声器,所述内壳体设置于所述外壳体的内部,所述内壳体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内壳体上开设有位置相对的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所述扬声器固定在所述第一孔洞内,且所述扬声器的正面朝向所述外壳体,所述扬声器的背面朝向所述第二孔洞;所述外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孔洞相对的第三孔洞,所述第三孔洞与所述扬声器之间存在距离;所述扬声器的背向声波穿过所述第二孔洞进入所述间隙,并与所述扬声器的正向声波一同从所述第三孔洞中穿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内壳体、扬声器,所述内壳体设置于所述外壳体的内部,所述内壳体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内壳体上开设有位置相对的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所述扬声器固定在所述第一孔洞内,且所述扬声器的正面朝向所述外壳体,所述扬声器的背面朝向所述第二孔洞;所述外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孔洞相对的第三孔洞,所述第三孔洞与所述扬声器之间存在距离;所述扬声器的背向声波穿过所述第二孔洞进入所述间隙,并与所述扬声器的正向声波一同从所述第三孔洞中穿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形状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向块,所述导向块设置于所述内壳体的内表面的各个边角处和/或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的各个边角处,且所述导向块的形状与所述内壳体的内表面的各个边角和/或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的各个边角匹配,且具有内凹弧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均为多面体,且所述内壳体和外壳体的重心重叠。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均为球体,且所述内壳体和所述外壳体的球心重叠。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音锥,所述分音锥为锥体结构,所述分音锥固定在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且所述分音锥的锥尖与所述第二孔洞相对。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声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玉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太和开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