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40881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6 04: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电传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第一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1,第二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2,第三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3,第四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4,第一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5,第二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6,第三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7,第四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8,限流电阻R1、R2、R3、R4,上拉电阻R5、R6、R7、R8,插座P1,逻辑芯片U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靠性高的光电传感器,不但能够检测体积较小、形状多变甚至与传感器相对位置不固定的目标物体,而且检测盲区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传感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电传感器
技术介绍
当前已知的光电传感器,在没有物理接触的情况下,其利用受光元件接收从投光元件投射的光,根据从该受光元件输出的受光信号来检测目标是否存在于投光元件与受光元件之间。被检测目标多为体积较大或形状不变或与传感器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的物体,而且检测效果好。然而,这类光电传感器不适用于体积较小、形状多变甚至与传感器相对位置不固定的物体,比如飞行中的昆虫。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检测体积较小、形状多变甚至与传感器相对位置不固定的目标物体的光电传感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包括第一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l,第二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2,第三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3,第四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4,第一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5,第二红外线接收二级管06,第三红外线接收二级管07,第四红外线接收二级管08,限流电阻1?1、1?2、1?3、1?4,上拉电阻1?5、1?6、1?7、1?8,插座?1,逻辑芯片仍。其中:第一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l阳极与限流电阻Rl的一端连接,限流电阻Rl的另一端接+5.0V电源,第一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l阴极接地;第二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2阳极与限流电阻R2的一端连接,限流电阻R2的另一端接+5.0V电源,第二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2阴极接地;第三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3阳极与限流电阻R3的一端连接,限流电阻R3的另一端接+5.0V电源,第三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3阴极接地;第四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4阳极与限流电阻R4的一端连接,限流电阻R4的另一端接+5.0V电源,第四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4阴极接地;第一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5阴极分别与上拉电阻R5的一端和逻辑芯片Ul的4号管脚连接,上拉电阻R5的另一端接+5.0V电源,第一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5阳极接地;第二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6阴极分别与上拉电阻R6的一端和逻辑芯片Ul的5号管脚连接,上拉电阻R6的另一端接+5.0V电源,第二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6阳极接地;第三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7阴极分别与上拉电阻R7的一端和逻辑芯片Ul的2号管脚连接,上拉电阻R7的另一端接+5.0V电源,第三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7阳极接地;第四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8阴极分别与上拉电阻R8的一端和逻辑芯片Ul的I号管脚连接,上拉电阻R8的另一端接+5.0V电源,第四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8阳极接地;逻辑芯片Ul的7号管脚接地;逻辑芯片Ul的14号管脚接+5.0V电源;逻辑芯片Ul的3号管脚与10号管脚连接;逻辑芯片Ul的6号管脚与9号管脚连接;逻辑芯片Ul的8号管脚接插座Pl的I号管脚;插座Pl的2号管脚接+5.0V电源,3号管脚接地。所述逻辑芯片Ul型号是MC74VHCT32ADT。上述电路中红外线发射二级管与红外线接收二级管的位置分布如下:第一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l、第二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6、第三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3和第四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8成一直线分布在传感器的一边,相邻两个之间距离均为H,传感器两边相距L ;第一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5、第二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2、第三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7和第四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4成一直线分布在传感器的另一边,相邻两个之间距离也均为H ;第一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l与第一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5对准;第二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2与第二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6对准;第三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3与第三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7对准;第四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4与第四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8对准;红外线发射二极管发射角为α ;红外线发射二极管光线所到最远处距光线中心轴的距离为H'。本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靠性高的光电传感器,不但能够检测体积较小、形状多变甚至与传感器相对位置不固定的目标物体,而且检测盲区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光电二极管位置分布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第一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1,第二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2,第三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3,第四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4,第一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5,第二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6,第三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7,第四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8,限流电阻Rl、R2、R3、R4,上拉电阻R5、R6、R7、R8,插座Ρ1,逻辑芯片U1。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红外线发射二极管直径为3mm,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红外线接收二极管直径为3mm,所述限流电阻R1、R2、R3、R4阻值为240欧姆,所述上拉电阻R5、R6、R7、R8阻值为IK欧姆,所述插座Pl为卧式3脚插座,所述逻辑芯片Ul为四组2输入端或门逻辑芯片。其中:第一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l阳极与限流电阻Rl的一端连接,限流电阻Rl的另一端接+5.0V电源,第一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l阴极接地,串联限流电阻Rl的第一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1,接通电源会产生红外线,限流电阻Rl通过分压的方式保护第一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l,以防流过第一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l的电流太大而损坏;第二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2阳极与限流电阻R2的一端连接,限流电阻R2的另一端接+5.0V电源,第二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2阴极接地,串联限流电阻R2的第二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2,接通电源会产生红外线,限流电阻R2通过分压的方式保护第二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2,以防流过第二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2的电流太大而损坏;第三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3阳极与限流电阻R3的一端连接,限流电阻R3的另一端接+5.0V电源,第三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3阴极接地,串联限流电阻R3的第三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3,接通电源会产生红外线,限流电阻R3通过分压的方式保护第三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3,以防流过第三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3的电流太大而损坏;第四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4阳极与限流电阻R4的一端连接,限流电阻R4的另一端接+5.0V电源,第四红夕卜线发射二级管D4阴极接地,串联限流电阻R4的第四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4,接通电源会产生红外线,限流电阻R4通过分压的方式保护第四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4,以防流过第四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4的电流太大而损坏。第一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5阴极分别与上拉电阻R5的一端和逻辑芯片Ul的4号管脚连接,上拉电阻R5的另一端接+5.0V电源,第一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5阳极接地,串联上拉电阻R5的第一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5,接通电源会产生红外线,上拉电阻R5将不确定的信号嵌位在高电平,以防逻辑芯片Ul的8号输出管脚逻辑信号错乱,同时上拉电阻R5还通过分压的方式保护第一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5,以防流过第一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5的电流太大而损坏;第二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6阴极分别与上拉电阻R6的一端和逻辑芯片Ul的5号管脚连接,上拉电阻R6的另一端接+5.0V电源,第二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6阳极接地,串联上拉电阻R6的第二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6,接通电源会产生红外线,上拉电阻R6将不确定的信号嵌位在高电平,以防逻辑芯片Ul的8号输出管脚逻辑信号错乱,同时上拉电阻R6还通过分压的方式保护第二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6,以防流过第二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6的电流太大而损坏;第三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7阴极分别与上拉电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光电传感器,包括第一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1,第二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2,第三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3,第四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4,第一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5,第二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6,第三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7,第四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8,限流电阻R1、R2、R3、R4,上拉电阻R5、R6、R7、R8,插座P1,逻辑芯片U1;其中:第一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1阳极与限流电阻R1的一端连接,限流电阻R1的另一端接+5.0V电源,第一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1阴极接地;第二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2阳极与限流电阻R2的一端连接,限流电阻R2的另一端接+5.0V电源,第二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2阴极接地;第三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3阳极与限流电阻R3的一端连接,限流电阻R3的另一端接+5.0V电源,第三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3阴极接地;第四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4阳极与限流电阻R4的一端连接,限流电阻R4的另一端接+5.0V电源,第四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4阴极接地;第一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5阴极分别与上拉电阻R5的一端和逻辑芯片U1的4号管脚连接,上拉电阻R5的另一端接+5.0V电源,第一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5阳极接地;第二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6阴极分别与上拉电阻R6的一端和逻辑芯片U1的5号管脚连接,上拉电阻R6的另一端接+5.0V电源,第二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6阳极接地;第三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7阴极分别与上拉电阻R7的一端和逻辑芯片U1的2号管脚连接,上拉电阻R7的另一端接+5.0V电源,第三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7阳极接地;第四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8阴极分别与上拉电阻R8的一端和逻辑芯片U1的1号管脚连接,上拉电阻R8的另一端接+5.0V电源,第四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8阳极接地;逻辑芯片U1的7号管脚接地;逻辑芯片U1的14号管脚接+5.0V电源;逻辑芯片U1的3号管脚与10号管脚连接;逻辑芯片U1的6号管脚与9号管脚连接;逻辑芯片U1的8号管脚接插座P1的1号管脚;插座P1的2号管脚接+5.0V电源,3号管脚接地,所述逻辑芯片U1型号是MC74VHCT32ADT;其中红外线发射二级管与红外线接收二级管的位置分布如下:第一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1、第二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6、第三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3和第四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8成一直线分布在传感器的一边,相邻两个之间距离均为H,传感器两边相距L;第一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5、第二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2、第三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7和第四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4成一直线分布在传感器的另一边,相邻两个之间距离也均为H;第一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1与第一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5对准;第二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2与第二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6对准;第三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3与第三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7对准;第四红外线发射二级管D4与第四红外线接收二级管D8对准;红外线发射二极管发射角为α;红外线发射二极管光线所到最远处距光线中心轴的距离为H`。...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晓敏吕文杰杜永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理工大学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