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长沙学院专利>正文

主动螺旋旋风除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724518 阅读:4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1 16:31
一种主动螺旋旋风除尘装置,在其壳管(1)内从上至下设有依次相连接的出风筒(2)、上风筒(3)和锥形筒(4),上风筒具有进风口(5),锥形筒内壁上设有不等长的变螺距螺旋槽。壳管外设有用于驱动锥形筒旋转的驱动装置、与锥形筒下端连通的集灰斗(7)以及容置集灰斗的储液罐(8)。壳管外还设有风机(9)和喷淋系统(10),喷淋系统通过管道连接至锥形筒的上部以用液体冲刷锥形筒内壁,并在内壁形成液膜,液膜加快了气流中尘粒的吸收。尘粒在锥形筒旋转作用下汇入螺旋槽中,最后流入集灰斗。该主动螺旋旋风除尘装置可以高效捕获0.15微米以上的尘粒,尤其是危害人体健康的PM2.5以上尘粒,提高了空气净化效果和除尘效率,而且含尘浓度适应面广,采用低流速除尘则噪音大幅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具体是一种主动螺旋旋风除尘装置,可以应用于去除空气中的微小尘粒、可溶性化学物质等影响空气质量的有害物质,以得到干净的空气。
技术介绍
空气质量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自1886年摩尔斯(Morse)的第一台圆锥形旋风除尘器申请专利并投入使用以来,旋风除尘器在工业上的应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旋风除尘器的工作过程是:当含尘气流从进气口以较高的切向速度(一般为12?25m/s)进入旋风除尘器圆筒部分后,气流将由直线运动变为圆周运动,并沿内外圆筒间的环路空间和锥体部位做自上而下的螺旋线运动,称外旋流;含尘气流在旋转过程中产生很大的离心力,由于尘粒的惯性远大于空气,因而将密度大于空气的尘粒甩向器壁;尘粒一旦与器壁接触,便失去惯性力而靠入口速度的动量和向下的重力沿壁面下落,与气体分离,最后经锥体底部排入集灰箱内,当气流到达圆锥体某一位置时,便以同样的旋转方向形成一股由下转上的螺旋线运动,称内旋流;最后净化的气体经排气管排出,一部分未被捕集的尘粒也由此逃逸。为了提高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专利号为90225829.X、申请号为201210172136.1、申请号为201210171637.8、公告号为CN203695239U等的中国专利或专利申请,采用了在圆筒部分的内壁面或外壁面铸制28-32度的螺旋导流槽,或通过焊接或其它固定措施得到连续的螺旋筋条或导流条,达到增加摩擦阻力,减少风阻,同时增加尘气离心力,减少串流或抑制二次反灰,提高除尘效果。中国专利申请201210556116.4所公开的“旋风除尘器”采用入口螺旋导向的技术措施,达到强制形成螺旋风,最终达到提高除尘效率的目的。中国专利ZL200820211174.2则采用中心轴上带螺旋片的方式去除积留在筒壁的尘粒,公告号为CN202666628U的中国专利采用了卧式中心轴上带螺旋、加水膜的方式来除去空气中和停留在筒壁的尘粒。但是,上述技术措施均是在已有旋风除尘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改进筒体结构来达到提高除尘效率的目的的,然而分析和实践表明,由该旋风除尘器的工作原理,能有效处理0.5微米以上的尘粒,但对PM5以下的不同粉尘不能有效地去除或收集。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主动螺旋旋风除尘装置,其能够有效去除空气中大于0.15微米的尘粒,尤其是危害人体健康的PM2.5尘粒,提高空气净化的效果。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主动螺旋旋风除尘装置,包括壳管,在所述壳管内从上至下设有依次相连接的出风筒、上风筒和锥形筒,其中所述上风筒具有进风口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管外设有用于驱动所述锥形筒旋转的驱动装置、与所述锥形筒下端连通的集灰斗、以及容置该集灰斗的储液罐;在所述壳管外还设有风机和喷淋系统,其中,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上风筒的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喷淋系统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锥形筒的上部以用液体冲刷锥形筒的内壁。进一步地,所述锥形筒的内壁上设有不等长、变螺距的螺旋槽,所述螺旋槽与液体的冲刷位置匹配,所述螺旋槽的螺旋角与所述进风口的角度匹配。进一步地,所述锥形筒内壁螺旋槽的变化规律是,锥形筒大头螺旋槽的螺旋角为5?20度,锥形筒小头螺旋槽的螺旋角至少2倍于大头螺旋槽的螺旋角。进一步地,所述螺旋槽的螺旋线头数为偶数,其中有一半头数的螺旋线的长度为锥形筒锥体高度的1/2?2/3,螺旋起点是从锥形筒的大头端。进一步地,所述锥形筒的转动速度小于240转/分,锥形筒的锥体长度为1.5?2.5倍于外筒直径。进一步地,所述锥形筒与所述上风筒、所述集灰斗之间均设有密封装置。进一步地,所述上风筒采用对称双进风口结构。进一步地,所述上风筒的进风口采用螺旋风道。进一步地,所述风机是贯流风机或普通风机。可见,本技术改变了现有旋风除尘器的由含尘气流从进气口以较高的切向速度、由风的直线运动变为螺旋旋转运动的工作原理,其通过锥形筒的主动旋转,控制气流旋向、速度等,改变了含尘气流与锥形壁的相对风速和近壁面的局部流场,“接”住了气流中的尘粒;带液膜的锥形筒壁能够提高捕集效果;锥形筒内壁所设的不等长、变螺距螺旋槽,便于尘粒或液膜在此汇集,更易使已清除的尘粒进入集灰斗,避免了二次返灰。通过实验,本技术的主动螺旋旋风除尘装置能够有效地去除空气中大于0.15微米的尘粒,尤其是危害人体健康的PM2.5尘粒,显著地提高了空气净化的效果,而且除尘效率高,含尘浓度适应面广,同时可以低速除尘,噪音大幅降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主动螺旋旋风除尘装置的主视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锥形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结构的主视示意图,其中采用分离风管进风。图中:1-壳管,2-出风筒,3_上风筒,4_维形筒,5_进风口,6_皮带轮,7_集灰斗,8-储液_,9-风机,10-喷淋系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和说明。图1为本技术主动螺旋旋风除尘装置的主视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主动螺旋旋风除尘装置包括壳管1,在壳管I内从上至下设有依次相连接的出风筒2、上风筒3和锥形筒4,其中上风筒3设有进风口 5,而且锥形筒4与上风筒3同轴。在壳管I外,设有用于驱动锥形筒4旋转的皮带轮6和电机、与锥形筒4的下端连通的集灰斗7、以及容置该集灰斗7的储液罐8,其中集灰斗7的下端与储液罐8连通并浸没在储液罐8内的液体中。如图1所示,在壳管I与锥形筒4之间形成了用于导风的环形风道。本技术的主动螺旋旋风除尘装置还包括设在壳管I外的风机9和喷淋系统10,其中,风机9的出风口与上风筒3的进风口 5连通,如图2所示。喷淋系统10的喷淋头安装在上风筒3内部,喷淋系统10将储液罐8中的液体通过泵经由管道可输送至锥形筒4的上部,喷淋液体从而在锥形筒4的内表面形成液膜。图1示出了其中壳管进风连接的具体结构。风机9可以是贯流风机或者普通风机。如图3所示,在锥形筒4的内壁上还设有不等长、变螺距的螺旋槽。当含尘气流通过风机9由进风口 5进入上风筒3后,形成螺旋向下的气流,气流在经过锥形筒4的内表面时,由于旋转的锥形筒4的壁面效应,其内表面附近流场改变,使尘粒快速失去动力而留在壁面,带有液膜的锥形筒4内表面则更易吸收气流中的尘粒,在锥形筒4的主动旋转作用下,尘粒汇入锥形筒4锥体上的螺旋槽中,进一步流入集灰斗7中。本技术根据重力下的最快下降曲线实验,所采用的锥形筒内壁上的螺旋线为变距螺旋线。本技术在锥形筒4与上风筒3、集灰斗7之间均设有密封装置,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主动螺旋旋风除尘装置,包括壳管(1),在所述壳管(1)内从上至下设有依次相连接的出风筒(2)、上风筒(3)和锥形筒(4),其中所述上风筒(3)具有进风口(5);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管(1)外设有用于驱动所述锥形筒(4)旋转的驱动装置、与所述锥形筒(4)下端连通的集灰斗(7)、以及容置该集灰斗(7)的储液罐(8);在所述壳管(1)外还设有风机(9)和喷淋系统(10),其中,所述风机(9)的出风口与所述上风筒(3)的所述进风口(5)连通,所述喷淋系统(10)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锥形筒(4)的上部以用液体冲刷所述锥形筒(4)的内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勇唐依民朱宗铭梁亮唐壮屈伸许焰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