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停车架,属于停放自行车的专用架子。它包括一对用于与地坪相固的彼此相隔一定间距且相互呈平行设置的横梁及间布于横梁上的具停车槽腔且二端分别延设有用于容入自行车前、后轮的前、后挡架的停车导轨,一对横梁上各叠固有一槽型导轨,该槽型导轨分别具滚道及导轨立面;各停车导轨之两端并对应于横梁部位处连接有一槽型滑动座,槽型滑动座之两端分别枢设有一对滚轮,滚轮分别与所述滚道、导轨立面滚动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将停车导轨可在一对横梁上轻松自如地作左右移动,可以适应针对规格不一的自行车的距离调节,避免车辆轧堆,利于停车和取车;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停车率,节约空间;此外,整体结构简单、不易损坏。(*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停车架,属于停放自行车的专用架子。
技术介绍
自行车作为最广泛、最普通的代步交通工具,其社会持有量较大。在工矿、企业、机关、公共娱乐场所、购物中心的驻车场所、街道繁华区域专辟的停车场所,不论是露天的、还是封闭式的停车区域,若是将自行车杂乱无序地停放既会给车主带来各种麻烦,又有碍观瞻,还给可供停放的空间带来不合理的浪费。因此规范自行车的停放是人们渴望解决的技术的、现实的问题,通常的做法是采用停车架,以强制性地规范停车,较为简单的有将用于容入自行车的前轮的一个个前挡架直接固定于地坪上,它可以起到使自行车在设置前挡架的区域整齐停放,但是安装十分麻烦,而且坚固程度较差。例如要在某一区域设置上百个用于停放上百辆自行车的前挡架,必须逐一地将前挡架与地坪固定,并且各前挡架之间彼此是独立的,并不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既致安装费时费料费力,又无法保证与地面相固的牢固性效果。于是,便见诸有一种能克服上述不足的停车架,这种停车架除了对露天停车场所适用外,对封闭式的室内停车场所更为适用。它是采用一对横梁,将一对横梁间隔一定距离并构成平行地固定于地坪上,当然也可将一对横梁先予固定到底梁上,通过底梁与地坪固定。在横梁上间布一根根二端分别延设有用于卡挡自行车前、后轮的前、后挡架的停车导轨。这种结构的停车架具有不言而喻的安装效率高、整体结构坚固之优点。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见的,由于停车导轨与横梁是固定的,导致相邻两停车导轨之间的间距也是固定不变的,然而车辆的尺寸是有别的,例如有22英寸、24英寸、26英寸、28英寸规格的自行车,而且自行车龙头的形状、大小各异。然而在安装停车导轨时,相邻停车导轨间的间距尽量考虑到能满足最大尺寸的车辆停放,这样在有限的停车场所,由于设置于横梁上的停车导轨的数量相对较少,致可停放自行车的数量相对减少,从而影响了停车场的空间利用率;反之,如果为了提高停车量,将固定于一对横梁上的一根根停车导轨之间的间距窄化,那么,会带来停车时以及取车时的麻烦,因为自行车的龙头之间会出现纠合在一起的情况。据申请人所知,专利文献中还记载有一种单轨的停车架,它是将一根根停车导轨的前端可左、右移动地设于一与地坪相固的横梁上,而后端直接设置滚轮,这种结构虽然能使停车导轨在横梁上作左、右移动,以适应不同规格的自行车的整齐停放,满足不同尺寸的自行车的龙头之间及车身之间不致挤擅的要求。但是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直接设于停车导轨后端的滚轮以地坪为载体作滚动的摩擦系数大,既使用吃力,又易导致滚轮损坏;二是难于保证停车导轨的前、后端呈现一致性移动,例如,因前端滑移轻快,而后端滑移吊滞,则会损及停车导轨前端与横梁的配合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车辆停放及提取方便、停车导轨之间的距离可调且调节轻松自如的、占用空间小、结构简单、不易损坏的自行车停车架。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来达到的,一种自行车停车架,它包括一对用于与地坪相固的彼此相隔一定间距且相互呈平行设置的横梁6及间布于横梁6上的具停车槽腔3且二端分别延设有用于容入自行车前、后轮的前、后挡架16、1的停车导轨15,其特点是所述的一对横梁6上各叠固有一槽型导轨7,该槽型导轨7分别具滚道5及导轨立面14;所述的各停车导轨15之两端并对应于横梁6部位处连接有一槽型滑动座4,槽型滑动座4之两端分别枢设有一对滚轮9、11,滚轮9、11分别与所述滚道5、导轨立面14滚动配合。本技术所述的槽型导轨7的导轨立面14的两端固设有挡头8。本技术所述的停车导轨15的停车槽腔3的尾端设有一浅辟的防滑板2。本技术所述的槽型滑动座4的两端设有缓冲块10。本技术所述的缓冲块10的材料为橡胶。本技术所述的缓冲块10的材料为尼龙。本技术所述的各停车导轨15在横梁6上的设置位置是前、后错开的不平齐设置。本技术所述的滚轮9垂直地枢置于槽型滑动座4上。本技术所述的滚轮11水平地枢置于槽型滑动座4上。本技术由于将停车导轨15可在一对横梁6上轻松自如地作左右移动,可以适应针对规格不一的自行车的距离调节,避免车辆轧堆,利于停车和取车;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停车率,节约空间;此外,整体结构简单、不易损坏。附图及图面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简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个应用实施例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见图1,申请人在图中示意出了底梁12,这表明本技术的一对横梁6既可以直接与地坪固定,也可以先予与附加的底梁12相固定,再通过底梁12与地坪固定。因此,底梁12仅仅是作为可有可无的过渡部件,如果要使用底梁12,那么其数量可根据横梁6的长短而相应增减,在图中,底梁12通过地脚螺钉13与地坪固定。一对横梁6平行地与一对底梁12的两端相固,其固定方式有多种,可以是螺固,也可以是铆固,还可以以焊接方式焊固。一对槽型导轨7固设于一对横梁6的上平面上,槽型导轨7之一侧具滚道5,另一侧具导轨立面14。在安装时,滚道5即槽口的开口方向均朝向外,而导轨立面14位于内侧,这种设置状态恰好能供枢置于槽型滑动座4上的滚轮9、11与其相配合;反之,如果将滚轮9呈水平枢设,将滚轮11呈垂直枢设,那么前述的滚道5和导轨立面14的设置状态应当反过来。此外,为了防止槽型滑动座4出轨,在导轨立面14的两端分别固设挡头8。本技术的停车导轨15一般采用槽钢制作而成,其上通体有供自行车的轮胎容入的停车槽腔3,用于卡挡自行车,以免自行车倾翻的前、后挡架16、1与已有技术相仿地固定在停车导轨15的两端。所述的槽型滑动座4的中部用螺钉17与停车导轨15相固,其位置对应于横梁6,更具体地讲是对应于槽型导轨7,槽型滑动座4的两端分别通过销轴各枢设滚轮9、11,滚轮9、11与滚道5、导轨立面14构成滚动副。为了有效地防止自行车的后轮滚脱出停车槽腔3,因此在停车槽腔3的尾端有一防滑板2封挡,其高度较为浅辟。前、后挡架16、1既可构成为栅格状,也可以封闭状,考虑到节约材料因素,择取栅格状为宜,前、后挡架16、1用焊接的方式分别焊固在停车导轨15的前、后端。一对槽型滑动座4一般也采用槽钢,其槽口向下,滚轮9、11设在槽口中。为了防止相邻的槽型滑动座4之间的碰撞,在每块槽型滑动座4的两端增设有缓冲块10。缓冲块10的材料可以是橡胶,也可以是尼龙或其它类似的具有一定弹性的柔软体的缓冲块。本技术为了防止自行车的龙头之间相互产生碰撞或阻碍,因此在安装停车导轨15,其前、后方向的安装位置应该相互错开,使各根停车导轨15并不处于平齐划一的状态,这样可利于容停更多的自行车。在图2中示意了自行车的停车状态,申请人依据图1并结合图2叙述本技术的具体使用过程。当要将自行车停放到停车架内时,只要将自行车沿停车导轨15的停车槽腔3推进,使自行车的前、后轮恰好容入在了前、后挡架16、1上,并由前、后挡架16、1施以挡护而不致倾倒,同时自行车后轮的后端部由防滑板2加以抵挡而不致于向后退离停车槽腔3。在停车和取车时,车主可以依需曳移停车导轨15来满足保持车与车之间的距离,以利其停放或取走车辆。由上可见,本技术自行车停车架不仅可使一辆辆自行车实现规范、有序停放,而且相邻停车导轨15之间的间距可根据车辆的大小自由调节,具有占用面积小,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停车架,它包括一对用于与地坪相固的彼此相隔一定间距且相互呈平行设置的横梁(6)及间布于横梁(6)上的具停车槽腔(3)且二端分别延设有用于容入自行车前、后轮的前、后挡架(16)、(1)的停车导轨(1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对横梁(6)上各叠固有一槽型导轨(7),该槽型导轨(7)分别具滚道(5)及导轨立面(14);所述的各停车导轨(15)之两端并对应于横梁(6)部位处连接有一槽型滑动座(4),槽型滑动座(4)之两端分别枢设有一对滚轮(9)、(11),滚轮(9)、(11)分别与所述滚道(5)、导轨立面(14)滚动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汇,
申请(专利权)人:民夏铝业常熟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