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口区咸淡水比例测量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688737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7 22: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口区咸淡水比例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河口区实际岸线及地形情况,建立高度拟合岸线的无结构网格,垂向采用Sigma网格坐标;基于该网格建立河口三维水动力-盐度数学模型并进行率定验证、排频、选取典型年,进而进行盐度计算得出每个网格点的咸淡水比例,将每个网格点的咸淡水比例进行差值计算得到河口区咸淡水比例的等值线图。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数学模型,根据设定的设置网格点采集数据进行计算,可以得到每个点的咸淡水比例,并绘制了河口区咸淡水比例图,实现了对河口区各点的咸淡水比例的准确测量,并能快速准确地查询,全面反映河口区域不同水域的咸淡水比例情况。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利工程领域,尤其是一种河口区咸淡水比例测量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利工程领域,尤其是。
技术介绍
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及长江、黄河及珠江江等多个河口区,潮涨潮落为河口区 带来了丰富的咸淡水资源。河口区往往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咸淡水资源利用量大。 咸淡水影响的河口区沿岸分布有众多类型取水户,包括对取水盐度无要求的电厂 直排冷却水;对取水盐度有要求(含氯度须小于250mg/L)利用大小潮、涨落潮盐度差异"偷 淡"的水厂,工业企业取用水户,以及对水质有要求,但采用海水淡化设备利用咸淡水的取 水户(如珠江河口部分印染厂、造纸厂等等)。其中河口电厂是取用咸淡水的"大户",如珠 江河口沿岸分布有众多电厂,电厂的直排冷却水基本上都是取用珠江河口的咸淡水,特别 是采用直流冷却的电厂,通过利用咸淡水资源对发电机组的凝汽器进行冷却,与二次循环 冷却机组相比,能充分利用潮汐作用带来的咸淡水,具有耗水量极少(在冷却过程中基本 不发生水量损耗,几乎全部直接回归河道中)、对水质要求不高等特点。尽管其排水会对河 道产生一定的温升影响,但由于其还具有能耗低、耗用淡水资源少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具有 节能和节约淡水资源的优点。这些电厂循环冷却水的取水量巨大,一台采用直流冷却方式 的百万千瓦级机组每年取用咸淡水约6亿m 3;因此,一个大型电厂年取用咸淡水少则十几 亿m3,多则二、三十亿m3。 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不断深化,咸淡水作为国家鼓励的非常规水资源, 如何计入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咸淡水区域如何开展水功能区及其纳污总量控制管理,如何 开展入河排污口管理,均直接关系到水资源"三条红线"控制及其考核管理,尤其是取水许 可管理、取用水量指标统计、水资源费征收、入河排污口和水功能区管理等诸多水资源管理 问题。在河口区咸淡水资料利用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测量咸淡水的比例问题,这也是咸 淡水资源管理中的难点问题。目前的咸淡水比例测量的一般方法是根据水文站长序列盐度 监测资料就是统计测量,该方法虽简单,但存在受水文站点布设制约,不能全面反映河口区 不能水域的咸淡水比例,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目前国内外对咸淡水比例测量方法主要基于水文站实测盐度资料的统计,通过实 测资料的统计来确定珠江三角洲网河区的咸淡水比例方法简单,但由于实测资料分布不 均、时间序列也不一致,也没有典型的代表性,此外资料的收集也面临一定的现实困难。因 而仅依靠统计资料得到的咸淡水比例能够满足一定的需要,却不全面,水文站盐度资料的 统计仅能代表点的信息,无法全面反映河口区域不同水域的咸淡水比例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取样数据精确测量河口 区咸淡水比例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以下步骤: A、根据河口区实际岸线及地形情况,建立高度拟合岸线的无结构网格,垂向采用 Sigma网格坐标; B、根据实测的河道地形数据,将河道地形数据插值到无结构网格点,建立数字地 形高程,在上述无结构网格的网格点对应的位置设置传感器,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发送 至服务器; C、利用网格点数据、数字地形高程、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及边界文件建立河口三 维水动力-盐度数学模型并进行率定验证; D、将三维水动力模型的上边界年平均流量进行排频,选取典型年; E、对选取的典型年进行一年365天逐时的盐度计算; F、根据上述步骤计算而得的盐度值计算每个网格点的咸淡水比例; G、根据每个网格点的咸淡水比例进行差值计算得到河口区咸淡水比例的等值线 图。 进一步,所述步骤A中无结构网格的网格尺度不小于50m。 进一步,所述步骤A中垂向采用Sigma网格坐标,垂向分层为10层。 进一步,所述步骤A中的垂向分层的10层均分当地水深。 进一步,所述步骤B中采集到的数据包括有盐度值、水位及水流流速。 进一步,所述步骤D具体为:将三维水动力模型的上边界年平均流量进行排频, 选取上游90 %保证率来水年对应的年份和50%保证率来水年对应的年份作为合适的典型 年。 进一步,所述步骤E中:对选取的典型年进行一年365天逐时的盐度计算,其中三 维水动力模型的计算边界条件包括外海及上游,外海边界采用潮汐调和常数,上游边界采 用流量边界。 进一步,所述步骤F中咸淡水比例根据一年中盐度超标小时数计算。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利用数学模型,根据设定的设置网格点采集数据进 行计算,可以得到每个点的咸淡水比例,并绘制了河口区咸淡水比例图,实现了对河口区各 点的咸淡水比例的准确测量,并能快速准确地查询,全面反映河口区域不同水域的咸淡水 比例情况。【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方法中计算模型网格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珠江河口一主要网格点流速验证结果; 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珠江河口一主要网格点盐度验证结果; 图5为年均流量保证率90%水文条件下的咸淡水小时数比例等值线图; 图6为年均流量保证率50%水文条件下的咸淡水小时数比例等值线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5/CN104750912.html" title="一种河口区咸淡水比例测量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河口区咸淡水比例测量方法</a>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河口区咸淡水比例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根据河口区实际岸线及地形情况,建立高度拟合岸线的无结构网格点,垂向采用Sigma网格坐标;B、根据实测的河道地形数据,将河道地形数据插值到无结构网格点,建立数字地形高程,在上述无结构网格的网格点对应的位置设置传感器,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发送至服务器;C、利用网格点数据、数字地形高程、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及边界文件建立河口三维水动力‑盐度数学模型并进行率定验证;D、将三维水动力模型的上边界年平均流量进行排频,选取典型年;E、对选取的典型年进行一年365天逐时的盐度计算;F、根据上述步骤计算而得的盐度值计算每个网格点的咸淡水比例;G、根据每个网格点的咸淡水比例进行差值计算得到河口区咸淡水比例的等值线图。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本胜谭超邱静黄广灵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