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多级升降防洪墙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多级升降防洪墙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250660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级升降防洪墙系统及方法,包括多级升降装置、固定装置以及连接控制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多级升降装置、固定装置、连接止水装置和浮动装置的有效结合,在保留原防洪堤防的基础上,通过多级升降装置,自动根据实时洪水位对防洪墙进行升降,提高防洪水位,增强防洪能力。通过多级升降装置、固定装置、连接止水装置和浮动装置的有效结合,可在不影响堤顶交通,不加高、培厚堤防,不破坏河道水景观及亲水性的前提下,实现对区域防洪能力的提升,具有易实施、适用性广、实用性强等特点,可不新增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利用防浪墙、堤顶道路等已有设施进行升级改造,节约了征拆投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防洪墙,尤其涉及一种多级升降防洪墙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1、洪涝灾害和风暴潮长期以来都是威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随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区域防洪标准也在逐步提高,重要城市愈发淹不起、淹不得。而与之对应的是,一方面防洪能力和标准仍待提高,但城区尤其是核心区域建设用地已消耗殆尽,无法继续加高、培厚堤防,“人水争地”矛盾突出;另一方面由于局部短历时强降雨频发,极端气候下的防洪形势愈发严峻。目前,防洪尤其是城市防洪主要依靠堤防工程,即通过加高或培厚堤防,使其顶高程高于对应频率的设计洪水位,以此将洪水约束在河道内。城镇尤其是城区多建于河道两岸并沿河发展,其堤防工程一般建于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经过长期的运行及区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部分堤防的防洪能力和防洪标准已无法满足极端气候下的防洪要求。但加高、培厚、改建堤防一方面新增建设用地往往难以解决;另一方面为防御“小概率”洪(潮)水,而一味加高堤防,长期影响人民亲水需求的方式不尽可取;而采用临时防洪挡板等形式又费时费力且面对突发情况难以快速反应。为此,提出一种无需新增用地(或仅需增少量占地)、投资低、易实施、适用性广、实用性强且能在不影响交通及河道亲水性的前提下,显著改善区域防洪能力的多级升降防洪墙系统及工作原理意义重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多级升降防洪墙系统及方法。

2、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级升降防洪墙系统,包括多级升降装置、固定装置以及连接控制装置,

4、所述多级升降装置包括一级升降装置、二级升降装置以及三级升降装置,所述一级升降装置包括板身,上部止回装置、止水阀、下部止回装置,所述上部止回装置位于所述板身上部内侧,所述止水阀位于上部止回装置顶部,所述下部止回装置位于板身外侧,所述板身两端设有止水滑条,所述止水滑条包括止水条和滑块;

5、其中,通过所述固定装置安装和固定多级升降装置和连接控制装置;

6、所述连接控制装置包括一级止水滑槽、二级止水滑槽、三级止水滑槽、风力系统、照明系统、太阳能系统、监测系统、隔板、中控与动力系统,其中,所述一级止水滑槽、二级止水滑槽、三级止水滑槽分布在连接控制装置的外部两面;

7、所述风力系统、照明系统、太阳能系统、监测系统位于连接控制装置顶部,为中控与动力系统提供能源或数据;

8、所述隔板位于连接控制装置的顶部,所述中控与动力系统位于隔板上,所述中控与动力系统包括电机、控制中心、电源、主动齿轮;

9、所述控制中心接收由风力系统、太阳能系统、监测系统提供的电能和反馈的信号,所述电源可在控制中心的控制下,为照明系统监测系统和电机提供能源。

10、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控制装置还包括从动轮系统,所述从动轮系统包括固定轴、从动齿轮、收线器、绳索,所述固定轴位于连接控制装置内部,所述从动齿轮固结与转轴中部,所述收线器位于固定轴两端,所述绳索一端连接收线器,另一端沿一级止水滑槽连接一级升降装置,所述收线器包括壳体、旋转弹簧。

11、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控制装置还包括定滑轮系统,所述定滑轮系统包括转轴、定滑轮,绳索,所述绳索一端绕过定滑轮沿一级止水滑槽连接一级升降装置,另一端与辅助动力系统连接,所述辅助动力系统包括支架、转轴、壳体、旋转弹簧和手柄,且所述辅助动力系统=的旋转弹簧=与绳索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一级升降装置、二级升降装置的板身为s型,且所述上部止回装置位于板身内侧,下部止回装置位于板身外侧,其中,在所述多级升降装置上升时,其下部止回装置与相邻升降装置的上部止回装置紧密连接并形成止水结构。

13、进一步的,所述多级升降装置的一级升降装置、二级升降装置、三级升降装置可通过止水滑条分别在一级止水滑槽、二级止水滑槽、三级止水滑槽内滑动,所述一级止水滑槽、二级止水滑槽、三级止水滑槽的滑槽高度分别与一级升降装置、二级升降装置、三级升降装置对应且依次降低。

14、进一步的,所述定滑轮系统对称固定在止水装置的内侧顶部。

15、进一步的,所述监测系统位于河道临水侧,并实时监测河道水位。

16、进一步的,所述收线器可在从动齿轮的带动下转动进而控制绳索的伸缩。

17、进一步的,所述主动齿轮、从动齿轮为斜齿轮,且从动齿轮可在控制中心的控制和主动齿轮、电机的带动下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18、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多级升降防洪墙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任一项所述的多级升降防洪墙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19、步骤1:当监测系统监测到水位低于多级升降装置底部时,多级升降装置无需承担防洪作用,装置不运作;

20、步骤2:当监测系统监测到水位上升至第一预设位置时,中控与动力系统开始运作,控制中心向电机发送信号,电机开始转动,并通过主动齿轮带动从动系统运动,收线器开始收缩绳索,一级升降装置开始上升,通过控制中心控制电机转速与时长,可进一步控制一级升降装置上升高度至第一预设位置;

21、步骤3:若水位持续上升至第二预设位置,当至固定装置顶部附件时,此时一级升降装置下部止回装置将与二级升降装置的上部止回装置紧密连接并形成止水结构,并带动二级升降装置开始上升。

22、步骤4:当水位逐渐上升至第三预设位置时,多级升降装置经过预设阶段时,至此多级升降装置全部展开,并结合固定装置和连接控制装置共同组成封闭的防洪体系,将河水约束在河道内;

23、步骤5:当监测系统监测到水位下降时,控制中心向电机发送信号,电机开始反向转动,并通过主动齿轮带动从动系统运动,收线器开始放出绳索,一级升降装置开始随之下降,并恢复至步骤1中初始状态。

24、本专利技术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25、本专利技术一方面通过多级升降装置、固定装置、连接止水装置和浮动装置的有效结合,在保留原防洪堤防的基础上,通过多级升降装置,自动根据实时洪水位对防洪墙进行升降,进一步提高防洪水位,增强防洪能力。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多级升降装置、固定装置、连接止水装置和浮动装置的有效结合,可在不影响堤顶交通,不加高、培厚堤防,不破坏河道水景观及亲水性的前提下,实现对区域防洪能力的提升,具有易实施、适用性广、实用性强等特点。本专利技术最后通过多级升降装置、固定装置、连接止水装置和浮动装置的有效结合,可不新增建设用地(或仅需少量占地)的前提下,利用防浪墙、堤顶道路等已有设施进行升级改造,解决了“人水征地”矛盾,节约了征拆投资。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级升降防洪墙系统,包括多级升降装置、固定装置以及连接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升降防洪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控制装置还包括从动轮系统,所述从动轮系统包括固定轴、从动齿轮、收线器、绳索,所述固定轴位于连接控制装置内部,所述从动齿轮固结与转轴中部,所述收线器位于固定轴两端,所述绳索一端连接收线器,另一端沿一级止水滑槽连接一级升降装置,所述收线器包括壳体、旋转弹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升降防洪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控制装置还包括定滑轮系统,所述定滑轮系统包括转轴、定滑轮,绳索,所述绳索一端绕过定滑轮沿一级止水滑槽连接一级升降装置,另一端与辅助动力系统连接,所述辅助动力系统包括支架、转轴、壳体、旋转弹簧和手柄,且所述辅助动力系统=的旋转弹簧=与绳索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升降防洪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升降装置、二级升降装置的板身为S型,且所述上部止回装置位于板身内侧,下部止回装置位于板身外侧,其中,在所述多级升降装置上升时,其下部止回装置与相邻升降装置的上部止回装置紧密连接并形成止水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升降防洪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升降装置的一级升降装置、二级升降装置、三级升降装置可通过止水滑条分别在一级止水滑槽、二级止水滑槽、三级止水滑槽内滑动,所述一级止水滑槽、二级止水滑槽、三级止水滑槽的滑槽高度分别与一级升降装置、二级升降装置、三级升降装置对应且依次降低。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级升降防洪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滑轮系统对称固定在止水装置的内侧顶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升降防洪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系统位于河道临水侧,并实时监测河道水位。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级升降防洪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线器可在从动齿轮的带动下转动进而控制绳索的伸缩。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级升降防洪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轮、从动齿轮为斜齿轮,且从动齿轮可在控制中心的控制和主动齿轮、电机的带动下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10.一种多级升降防洪墙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多级升降防洪墙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级升降防洪墙系统,包括多级升降装置、固定装置以及连接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升降防洪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控制装置还包括从动轮系统,所述从动轮系统包括固定轴、从动齿轮、收线器、绳索,所述固定轴位于连接控制装置内部,所述从动齿轮固结与转轴中部,所述收线器位于固定轴两端,所述绳索一端连接收线器,另一端沿一级止水滑槽连接一级升降装置,所述收线器包括壳体、旋转弹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升降防洪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控制装置还包括定滑轮系统,所述定滑轮系统包括转轴、定滑轮,绳索,所述绳索一端绕过定滑轮沿一级止水滑槽连接一级升降装置,另一端与辅助动力系统连接,所述辅助动力系统包括支架、转轴、壳体、旋转弹簧和手柄,且所述辅助动力系统=的旋转弹簧=与绳索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升降防洪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升降装置、二级升降装置的板身为s型,且所述上部止回装置位于板身内侧,下部止回装置位于板身外侧,其中,在所述多级升降装置上升时,其下部止回装置与相邻升降装置的上部止回装置紧密连接并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达黄本胜洪昌红胡涛王珍雷洪成杨凤娟黄广灵陈晖张之琳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