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牵引装置以及车辆牵引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87711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6 2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牵引装置以及车辆牵引方法,其中,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牵引装置具备前叉臂、后叉臂、前叉臂轴、后叉臂轴、牵引机构、控制单元、驱动单元以及牵引通道,所述前叉臂和所述后叉臂分别连接在所述前叉臂轴和所述后叉臂轴上,并且能够在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下分别绕所述前叉臂轴和后叉臂轴作水平旋转,所述前叉臂轴和所述后叉臂轴以前后排列的方式与所述牵引机构连接,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牵引机构使其在所述牵引通道中运行,所述前叉臂轴和所述后叉臂轴的轴向均垂直于所述牵引机构的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牵引装置以及车辆牵引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牵引装置以及车辆牵引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带转动叉臂的车辆牵引装置及其牵引方法。
技术介绍
车辆牵引装置有很多用途,比如在洗车领域、汽车维修领域及安全检查领域,都需要牵引装置固定被牵引车辆的前轮和/或后轮,带动被牵引车辆前进通过通道。通常的牵引装置的推动件有推辊、链条、板链等多种方式。由于这类牵引装置及推动件需要依一个方向循环地转动以推动被牵引车辆,如图1所示的以推辊为推动件的牵引装置,因此,这类牵引装置都设置成单向循环的类似于闭环传送带的模式,这使得推动件的回程必须通过地下部分回到牵引起点(在图1中虚线以下部分代表地下部分)。这样就必须进行大量土建工程形成大的地下空间,给生产制造和实际使用带来很大成本压力,并缺乏牵引装置拆卸、组装的灵活性和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牵引装置以及车辆牵引方法,能够减少土建量,增加牵引车辆的效率,并且使得安装和运行更加灵活。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前叉臂、后叉臂、前叉臂轴、后叉臂轴、牵引机构、控制单元、驱动单元以及牵引通道,所述前叉臂和所述后叉臂分别连接在所述前叉臂轴和所述后叉臂轴上,并且能够在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下分别绕所述前叉臂轴和后叉臂轴作水平旋转,所述前叉臂轴和所述后叉臂轴以前后排列的方式与所述牵引机构连接,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牵引机构使其在所述牵引通道中运行,所述前叉臂轴和所述后叉臂轴的轴向均垂直于所述牵引机构的表面。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牵引装置中,所述牵引机构是牵引车,具有两个所述前叉臂轴,两个所述前叉臂轴左右对称分布在所述牵引车上,具有两个所述后叉臂轴,两个所述后叉臂轴左右对称分布在所述牵引车上,所述前叉臂为两个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前叉臂轴上并且左右对称分布的叉臂,所述后叉臂为两个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后叉臂轴上并且左右对称分布的叉臂。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牵引装置中,所述牵引通道的底部低于旁边的地面,所述前叉臂和所述后叉臂的下表面略高于旁边的地面,所述牵引通道的宽度小于被牵引的车辆的两前轮之间的距离。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牵引装置中,还具备设置在所述牵引通道两侧的轨道,所述牵引机构设置在所述轨道的两个平行的轨上。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牵引装置中,还具备设置在所述牵引通道两侧的轨道,所述牵引机构设置在所述轨道的两个平行的轨上。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牵引装置中,所述牵引机构为两个,两个所述牵引机构对称地设置在所述轨道的两个平行的轨上,每个所述牵引机构均连接一个所述前叉臂轴和一个所述后叉臂轴,两个所述前叉臂轴以所述牵引通道的中轴线对称布置,两个所述后叉臂轴以所述牵引通道的中轴线对称布置,每个所述前叉臂轴连接有一个所述前叉臂,每个所述后叉臂轴连接有一个所述后叉臂,并且,两个所述前叉臂对称布置,两个所述后叉臂对称布置。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牵引装置中,所述轨道的两个轨分别设置在所述牵引通道两侧的内侧。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牵引装置中,还具备门架,所述门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牵引通道两侧的两个所述牵引机构。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牵引装置中,在所述前叉臂以及所述后叉臂的靠近车辆前轮的一侧形成有坡度,由此,使得所述前叉臂和所述后叉臂在靠紧车辆前轮时与车辆前轮有最大的结合面。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牵引装置中,还具备分别设置在所述前叉臂和所述后叉臂上的前传感器和后传感器,所述前传感器和所述后传感器分别用于识别所述前叉臂和所述后叉臂与车辆前轮接触。此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车辆牵引装置的车辆牵引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步骤:所述前叉臂保持打开状态,使所述前叉臂与所述牵引通道方向大致垂直,所述后叉臂保持收起状态,使所述后叉臂与所述牵引通道方向大致平行;司机驾驶车辆进入设定区域之后停车;使所述车辆牵引装置的所述前叉臂和所述后叉臂夹紧车辆的前轮;所述前叉臂和所述后叉臂将车辆的前轮举升,使车辆的前轮离开地面;所述车辆牵引装置的所述牵引机构通过所述前叉臂轴、所述后叉臂轴、所述前叉臂以及所述后叉臂牵引所述车辆通过牵引通道;在所述牵引机构牵引所述车辆的前轮经过设定区域后,将所述车辆前轮放下;所述前叉臂和后叉臂分别绕各自的所述前叉臂轴和后叉臂轴水平旋转至与所述牵引通道方向平行,然后沿牵引通道在与牵引车辆前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至设定区域起始处,牵引下一车辆。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牵引方法中,在司机驾驶车辆进入设定区域之后停车的步骤中,具体以如下方式操作:在牵引通道需要停车的地点设置一个浅V坑或者一个能够活动形成V坑的机构,司机驾驶车辆开过来进入V坑,从而完成定点停车。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牵引方法中,在司机驾驶车辆进入设定区域之后停车的步骤中,具体以如下方式操作:划定一个块区域,由牵引机构从远离所述车辆的位置向所述车辆运行过来,通过叉臂上的传感器来进行找轮,从而完成定点停车。此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车辆牵引装置的车辆牵引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步骤:所述后叉臂保持收起状态,使所述后叉臂与所述牵引通道方向大致平行;司机驾驶车辆进入设定区域;使所述前叉臂呈打开状态,使所述前叉臂与所述牵引通道方向大致垂直;车辆的两前轮抵住所述车辆牵引装置的所述前叉臂后停车;使所述车辆牵引装置的所述后叉臂绕所述后叉臂轴水平旋转,使其与车辆的前轮靠紧;所述前叉臂和所述后叉臂将车辆的前轮举升,使车辆的前轮离开地面;所述车辆牵引装置的所述牵引机构通过所述前叉臂轴、所述后叉臂轴、所述前叉臂以及所述后叉臂牵引所述车辆通过牵引通道;在所述牵引机构牵引所述车辆的前轮经过设定区域后,将所述车辆前轮放下;所述前叉臂和后叉臂分别绕各自的所述前叉臂轴和后叉臂轴水平旋转至与所述牵引通道方向平行,然后沿牵引通道反方向移动至设定区域起始处,牵引下一车辆。根据本申请专利技术,由于不需要进行大量的土建工程来形成大的地下空间,所以,不会给生产制造和实际使用带来很大成本压力,此外,由于能够灵活地进行拆卸和组装,所以,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以推辊为推动件的牵引装置的示意图。图2A、图2B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车辆牵引装置的示意图。图3A、图3B、图3C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变形例的车辆牵引装置的示意图。图4A、图4B、图4C是分别与图3A、图3B、图3C对应的前视图。图5A、图5B、图5C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车辆牵引装置的示意图。图6A、图6B、图6C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车辆牵引装置的示意图。图7是利用了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牵引装置的固定式安全检查系统的示意图。图8是利用了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牵引装置的固定式安全检查系统的分段断电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实施例1图2A和图2B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车辆牵引装置的示意图。在图2A和图2B中示出了地坑式的车辆牵引装置。如图2A和图2B所示,本实施例1的车辆牵引装置具备前叉臂1、后叉臂3、前叉臂轴2、后叉臂轴4、牵引机构5、控制单元、驱动单元以及牵引通道7。具体地说,前叉臂1和后叉臂3分别连接在前叉臂轴2和后叉臂轴4上,并且,前叉臂1和后叉臂3能够在控制单元(在图中未示出)的控制下分别绕前叉臂轴2和后叉臂轴4作水平旋转。此外,在图2A中示出的是等待状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牵引装置以及车辆牵引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前叉臂、后叉臂、前叉臂轴、后叉臂轴、牵引机构、控制单元、驱动单元以及牵引通道,所述前叉臂和所述后叉臂分别连接在所述前叉臂轴和所述后叉臂轴上,并且能够在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下分别绕所述前叉臂轴和后叉臂轴作水平旋转,所述前叉臂轴和所述后叉臂轴以前后排列的方式与所述牵引机构连接,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牵引机构使其在所述牵引通道中运行,所述前叉臂轴和所述后叉臂轴的轴向均垂直于所述牵引机构的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前叉臂、后叉臂、前叉臂轴、后叉臂轴、牵引机构、控制单元、驱动单元以及牵引通道,所述前叉臂和所述后叉臂分别连接在所述前叉臂轴和所述后叉臂轴上,并且能够在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下分别绕所述前叉臂轴和后叉臂轴作水平旋转,所述前叉臂轴和所述后叉臂轴以前后排列的方式与所述牵引机构连接,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牵引机构使其在所述牵引通道中运行,所述前叉臂轴和所述后叉臂轴的轴向均垂直于所述牵引机构的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机构是牵引车,具有两个所述前叉臂轴,两个所述前叉臂轴左右对称分布在所述牵引车上,具有两个所述后叉臂轴,两个所述后叉臂轴左右对称分布在所述牵引车上,所述前叉臂为两个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前叉臂轴上并且左右对称分布的叉臂,所述后叉臂为两个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后叉臂轴上并且左右对称分布的叉臂。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通道的底部低于旁边的地面,所述前叉臂和所述后叉臂的下表面略高于旁边的地面,所述牵引通道的宽度小于被牵引的车辆的两前轮之间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设置在所述牵引通道两侧的轨道,所述牵引机构设置在所述轨道的两个平行的轨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设置在所述牵引通道两侧的轨道,所述牵引机构设置在所述轨道的两个平行的轨上。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机构为两个,两个所述牵引机构对称地设置在所述轨道的两个平行的轨上,每个所述牵引机构均连接一个所述前叉臂轴和一个所述后叉臂轴,两个所述前叉臂轴以所述牵引通道的中轴线对称布置,两个所述后叉臂轴以所述牵引通道的中轴线对称布置,每个所述前叉臂轴连接有一个所述前叉臂,每个所述后叉臂轴连接有一个所述后叉臂,并且,两个所述前叉臂对称布置,两个所述后叉臂对称布置。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的两个轨分别设置在所述牵引通道两侧的内侧。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门架,所述门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牵引通道两侧的两个所述牵引机构。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叉臂以及所述后叉臂的靠近车辆前轮的一侧形成有坡度,由此,使得所述前叉臂和所述后叉臂在靠紧车辆前轮时与车辆前轮有最大的结合面。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强强孙尚民梁晋宁梁志忠何远喻卫丰唐盛傅冰谭海田
申请(专利权)人: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