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端子拉脱力检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634565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24 07: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端子拉脱力检测方法,所述方法首先针对端子与导线的具体情况,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寻找端子拉脱力与压接高度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端子拉脱力的具体要求确定压接高度的取值范围,最后通过对端子压接高度的监控,实现对端子拉脱力的控制。本发明专利技术根据端子拉脱力与压接高度之间的关系确定最佳压接高度值,通过对端子压接高度的监控实现对拉脱力的控制,使检测方式从破坏性测试改为非破坏性测试,并将首、中、末件检验方式改为首、末件检验方式,从而降低了检验频次和检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导线连接
,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线束端子拉脱力的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端子是汽车线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在导线与导线、导线与用电器之间,起到 传递电流、信号的作用。端子与导线之间一般采用压接方式连接。压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 响着连接的可靠性,而拉脱力则是衡量压接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目前,线束生产企业一般 采用首、中、末件检验方式来对端子拉脱力进行监控。这种检验方式需采集大量样本进行拉 脱力测试,不仅工作量大,而且直接检测拉脱力为破坏性测试,大大提高了检测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以减少拉脱力的检测工作 量,降低检测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所述方法首先针对端子与导线的具体情况,采用回归分析 方法寻找端子拉脱力与压接高度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端子拉脱力的具体要求确定压接高 度的取值范围,最后通过对端子压接高度的监控,实现对端子拉脱力的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寻找端子拉脱力与压接高度之间的关系的具体 步骤如下: a. 数据收集 选择不同批次的导线和端子,调试模具,在拉脱力满足要求的前提下,连续压接2N个 端子,测量并记录压接高度值后,取N个端子进行拉力测试,记录拉脱力值,测量并记录另 外N个端子的电压降及剖面; 按照设定的间隔改变压接高度值,重复进行上述测试M次,记录测试结果; b. 确定拉脱力Y与压接高度X的函数关系 根据测试数据绘制拉脱力与压接高度的散点图,根据散点图绘制拟合曲线,得到拉脱 力Y与压接高度X的函数关系; C.计算压接高度的取值范围 给定拉脱力的取值范围,根据拉脱力Y与压接高度X的函数关系计算出压接高度的取 值范围; d.端子拉脱力的检测 对端子的压接高度进行检测,若压接高度位于计算的取值范围内,则判断端子的拉脱 力位于给定的取值范围内,拉脱力合格,否则判断拉脱力不合格。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端子的压接质量,根据拉脱力Y与压接高度X的函数关系计算 出端子压接高度的取值范围后,还应根据电压降和端子剖面对压接高度的限制条件对压接 高度的取值范围进行修正,具体方法为: 在同一张图上分别标注合格的端子拉脱力、端子电压降和端子剖面所对应的压接高度 区间,然后找出三个区间的公共部分,得到修正后的端子压接高度的最佳取值范围。 进一步的,所述端子压接高度为线芯压接部的高度。 进一步的,生产过程中对端子压接高度的检测采用首、末件检验方式。 进一步的,根据散点图绘制的拟合曲线为二次函数曲线。 进一步的,数据收集过程中,重复进行M次测试时压接高度值的设定间隔为 0. 08mnu toon]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端子拉脱力检测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本专利技术根据端子拉脱力与压接高度之间的关系确定最佳压接高度值,通过对端子压 接高度的监控实现对拉脱力的控制,使检测方式从破坏性测试改为非破坏性测试,并将首、 中、末件检验方式改为首、末件检验方式,从而降低了检验频次和检验成本。【附图说明】 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 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端子压接前的状态。 图2为端子压接后的状态。 图3为A-A剖面图。 图4为分析影响端子拉脱力因素的流程图。 图5为端子压接质量C&E矩阵。 图6为U 口高度正态分布直方图。 图7为U 口宽度正态分布直方图。 图8为拉脱力主效应图。 图9为拉脱力交互作用图。 图10为压接高度值交互作用图。 图11为拉脱力的帕累托图。 图12为压接高度的帕累托图。 图13为拉脱力与压接高度值的散点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端子头部,2、线芯压接部,3、线芯,4、线皮压接部,5、线皮,H、压接高度。【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 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为了说明本方法的合理性,首先通过C&E、DOE方法,识别影响拉脱力大小的变差 源。对一般变差源,通过对供应商、原材料、设备等方面的管控,使其在规定的条件下受控, 从而消除对拉脱力的影响。对于主要变差源,则需通过SPC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深 入研宄,寻找拉脱力与压接高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从而确定最佳压接高度值。 现以FDHF-8E端子压接20mm2导线为例,对拉脱力与压接高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 宄,建立两者之间的数学模型,确定最优的压接高度值(参看图4 )。 1)利用C&E矩阵,识别影响压接质量变差源,见图5。 首先,依据QC/T 29106《汽车电压电线束技术条件》识别端子压接质量的相关特 性:拉脱力、电压降、剖面压缩比。然后从原材料与压接设备两方面识别影响压接特性的因 子。原材料方面包括:导线规格、端子材质、端子U 口尺寸、端子料厚;压接设备方面包括: 压接机吨位、压接模具刀片宽度、调模形成,即压接高度。 根据C&E矩阵原理,识别各特性之间以及各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度,对各影响因 子对不同特性的影响程度进行评分。计算各影响因子的分值总和。根据得分高低,判定压接 高度与剖面压缩比、拉脱力、电压降为强相关关系,调模行程(即压接高度)为主要变差源。 其余影响因子为一般变差源。 2)对一般变差源,通过过程控制,消除对拉脱力的影响。 a. U □尺寸:从两个批次的端子FDHF-8E抽样63个,测量U □的高度和宽度,并 应用minitab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两个尺寸的CPK和PPK值,建立U 口高度和U 口宽 度尺寸的正态分布直方图,见图6、图7。 可见,U 口高度尺寸的CPK为2. 91,PPK为2. 79,过程有能力,且过程保证能力较 高,过程稳定受控。U 口宽度过程能力对拉脱力无影响,故不进行研宄。U 口宽度尺寸的CPK 为L 97, PPK为L 94,过程有能力,但产生偏倚,需进行持续监控。但因 U 口宽度过程能力对 拉脱力测量无影响,与拉脱力为弱相关,故不对其进行研宄。 b.对于端子材质,从两个批次中抽取样件,并将样件委托第三方进行化学成分、硬 度测试。结果见表1、表2。 经过试验,两个批次端子的化学成分和硬度都满足标准要求,端子材质受控。端子 材质与拉脱力为弱相关关系,故不进行研宄。 表 1 表2【主权项】1. ,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首先针对端子与导线的具体情况, 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寻找端子拉脱力与压接高度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端子拉脱力的具体要 求确定压接高度的取值范围,最后通过对端子压接高度的监控,实现对端子拉脱力的控制。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拉脱力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回归分析方法 寻找端子拉脱力与压接高度之间的关系的具体步骤如下: a. 数据收集 选择不同批次的导线和端子,调试模具,在拉脱力满足要求的前提下,连续压接2N个 端子,测量并记录压接高度值后,取N个端子进行拉力测试,记录拉脱力值,测量并记录另 外N个端子的电压降及剖面; 按照设定的间隔改变压接高度值,重复进行上述测试M次,记录测试结果; b. 确定拉脱力Y与压接高度X的函数关系 根据测试数据绘制拉脱力与压接高度的散点图,根据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端子拉脱力检测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端子拉脱力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首先针对端子与导线的具体情况,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寻找端子拉脱力与压接高度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端子拉脱力的具体要求确定压接高度的取值范围,最后通过对端子压接高度的监控,实现对端子拉脱力的控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朋高虹李艳邸士强刘青华王国辉陈振宇李强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