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容积叶泵或马达,主要是对流体的进出口和叶片、转子运行的滑动密封设计。
技术介绍
目前,容积叶泵或马达具有单轴运转、波动小和稳定的特点,得到广泛应用,但现有的叶泵或马达对流体力的利用不合理,流量较小,叶片和转子相对于泵体的密封性能不好,一般采用较大的力增强轴向和径向的密封,会使效率损失和叶片磨损加快而受到一定的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技术问题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流体由叶泵内弧面两侧进出的结构,提高流体力的利用,且以较小的力就能使叶片、转子和泵体形成很好的密封效果。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流体由叶泵内弧面两侧进出的结构,当叶泵或马达是液体流体变量泵时需要泵体加入充泄液装置,在叶片的径向端部加入叶端转体与泵内弧面形成配合滑动密封,在叶片、转子加入弹簧以较小的轴向力与轴向固定的端盖内侧配合滑动密封。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是能合理利用泵或马达的力来提高效率,增加其在较低压大流量的应用,泵内可以以较小的径向和轴向力达到很好的密封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单作用四叶泵或马达的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两侧进出口的容积叶泵和泵内配合密封设计,其特征在于,变量泵或马达是将泵调至可调的最小流量,任何的相邻两个泵叶片对称距离转子轴心最短的泵内弧面形成两叶片间最小容积时,两叶片与泵内弧面形成接触密封的泵内弧面段(2)弧长为R2,R2的两端是进出口;将泵或马达调至最大流量,任何的相邻两个泵叶片对称距离转子轴心最大的泵内弧面形成两叶片间最大容积时,两叶片与泵内弧面形成的接触密封泵内弧面段(1)弧长为R1,R1的两端开口或在泵内弧面开槽接通到R2两端的进出口,泵的叶片数大于8叶时可以在R1、R2的中间设计加入过渡弧面段R7;用转子轴作为变量调节时进出口向外固定连接,用活动泵体作为变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侧进出口的容积叶泵和泵内配合密封设计,其特征在于,变量泵或马达是将泵调至可调的最小流量,任何的相邻两个泵叶片对称距离转子轴心最短的泵内弧面形成两叶片间最小容积时,两叶片与泵内弧面形成接触密封的泵内弧面段(2)弧长为R2,R2的两端是进出口;将泵或马达调至最大流量,任何的相邻两个泵叶片对称距离转子轴心最大的泵内弧面形成两叶片间最大容积时,两叶片与泵内弧面形成的接触密封泵内弧面段(1)弧长为R1,R1的两端开口或在泵内弧面开槽接通到R2两端的进出口,泵的叶片数大于8叶时可以在R1、R2的中间设计加入过渡弧面段R7;用转子轴作为变量调节时进出口向外固定连接,用活动泵体作为变量调节时,用伸缩接口(10)、端面滑动接口(11)或软管将R2两端的进出口与外面的固定泵体管道连接。
2.根据权利1要求的一种两侧进出口的容积叶泵和泵内配合密封设计,其特征在于,当泵或马达运转泵内产生的正负压有影响时,可在R1和或R2开泄压孔(3),单向泵的泄压孔(3)接通泄压器(03),其高低压端分别与进出口的高低压端连接;双向泵的泄压孔(3)接通换向器(01)再连接到方向相反的泄压器(02)、(03),换向器(01)两端根据(02、03)对应连接两侧进出口,泄压器高低压端也分别与进出口的高低压端对应连接,使R1或R2内流体压力高于进出口的高压时流向高压端,流体压力低于进出口的低压时由低压端流向泵内。
3..一种两侧进出口的容积叶泵和泵内配合密封设计,其特征在于,定量泵或马达是任何的相邻两个泵叶片对称距离转子轴心最短的泵内弧面形成两叶片间最小容积时,两叶片与泵内弧面形成的接触密封泵内弧面段(2)弧长为R2,R2的两端是进出口,任何的相邻两个泵叶片对称距离转子轴心最大的泵内弧面形成两叶片间最大容积时,两叶片与泵内弧面形成的接触密封泵内弧面段(1)弧长为R1,R1的两端开口或在泵内弧面开槽接通到R2两端的进出口,泵内为截面椭圆的双作用泵或马达以两段R1的中心线和两段R2的中心线成十字为界,将泵体或内环分为四个角度段,每个角度段内进出口相连接再与对角的角度段内进出口相连接成为两个总的进出口,泵的叶片数大于8叶时可在R1、R2的中间可以设计加入过渡弧面段R7。
4.一种两侧进出口的容积叶泵和泵内配合密封设计,其特征在于,泵叶靠近泵内弧面的端部为凹、凸的圆形与叶端转体的凹、凸的圆形对应结合,叶端转体可以在最大转动角度B轴向转动,叶片与叶端转体的相配合圆之间相互密封轴向转动和径向稳定连接,叶端转体与泵内弧面的配合面是...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