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76232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0 09: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其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并抑制结露水的飞散。翅片(50)具有:多个套环部(58),它们沿长度方向排列且被多个导热管(6)在厚度方向上贯通;以及多个缝(51~55),它们在沿长度方向排列的套环部(58)之间从上风侧向下风侧排列配置。最靠第1方向上的第1侧的第1缝(51)与位于最接近该第1缝(51)的位置的最接近的套环部(58)之间的距离(L1)大于第2缝(52)与最接近的套环部(58)之间的距离(L2),第2缝(52)是最接近第1缝(51)的位于第1方向的与第1侧相反一侧的第2侧的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以往已提出了通过在热交换器的翅片表面设置缝,从而实现导热面积的提升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06085号公报)所述的热交换器中,提出了设计切起缝的形式,以能够有效减少通过的空气气流在导热管的下风侧的死流域的技术。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0608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欲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I所述的热交换器中,关于抑制在用作蒸发器的情况下产生的结露水的飞散未做任何研宄。例如,在垂直于翅片的长度方向和板厚方向两者的方向的端部(例如,下风侧端部和/或重力方向下方侧端部),如果在翅片表面产生的结露水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而保持于缝与导热管之间,则在结露水进一步汇集的情况下水滴可能会长大。若水滴这样长大,则不久后该水滴就可能从翅片飞散。本技术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本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并抑制结露水的飞散的热交换器。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第I方面的热交换器具有多个导热管和多个翅片。翅片具有多个套环部和多个缝。多个套环部沿翅片的长度方向排列,且被多个导热管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多个缝在沿翅片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套环部之间从上风侧向下风侧排列配置。在将垂直于翅片的长度方向和翅片的板厚方向两者的方向作为第I方向的情况下,第I缝与套环部中的位于最接近第I缝的位置的最接近套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第2缝与最接近套环部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第I缝是多个缝中的最靠第I方向上的第I侧的缝,所述第2缝是多个缝中的在第I方向上的与第I侧相反一侧的第2侧最接近第I缝的缝。另外,关于第I缝与最接近套环部之间的距离的关系,只要在热交换器的翅片的至少一部分采用这种关系就能够在该部分获得效果,因而不必在热交换器的翅片的整体都采用这种关系,然而优选在热交换器的翅片的整体都采用这种关系。在该热交换器中,在翅片上设有多个缝,因而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此外,位于最靠第I方向上的第I侧的第I缝与最接近套环部之间相距较远,因此能够抑制结露水保持于第I缝与最接近套环部之间并长大的情况,能够减少结露水向第I方向上的第I侧的飞散。第2方面的热交换器在第I方面的热交换器的基础上,第I侧是下风侧,第2侧是上风侧。在翅片表面产生的结露水由于空气流动而容易集中于翅片的下风侧。而且,如果结露水保持于翅片的下风侧,则结露水可能长大并在不久后从翅片朝下风侧飞散。相对于此,在该热交换器中,最靠下风侧的第I缝与最接近套环部之间相离较远,因而能够抑制结露水保持于位于翅片的下风侧的第I缝与最接近套环部之间并长大的情况,能够减少结露水向下风侧的飞散。第3方面的热交换器在第I或第2方面的热交换器的基础上,该热交换器具有翅片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在20度以上且50度以下的部分。在该热交换器中,热交换器倾斜配置,从而使得保持于最接近套环部的结露水被保持成因自重而向下方下垂,但即使是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较大地确保与第I缝之间的距离,因而能够防止结露水保持于第I缝与最接近套环部之间。第4方面的热交换器在第I至第3方面中的任意一项的热交换器的基础上,第I缝的最接近套环部侧的端部位于最接近套环部的中心的铅直方向下方。在该热交换器中,保持于最接近套环部的结露水因自重而成为朝配置于最近处的第I缝的端部下垂的形态,但即使是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较大地确保与第I缝之间的距离,因而能够防止结露水保持于第I缝与最接近套环部之间。第5方面的热交换器在第2方面的热交换器的基础上,多个缝是从翅片表面切开并立起而构成的。在热交换器中,在设置了多个切开并立起而构成的缝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热交换性能。其中,在缝被切开并立起的情况下,空气流以避开该切开并立起的部分的方式流动,因而通过缝与套环部之间的空气流会增大。对此,在该热交换器中,最靠下风侧的第I缝与最接近套环部之间配置成相离较远,因而能够防止通过该部分的风速过于上升,能够抑制结露水的飞散。技术的效果第I方面的热交换器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并减少结露水的飞散。第2方面的热交换器能够减少结露水向下风侧的飞散。第3方面的热交换器能够防止结露水保持于第I缝与最接近套环部之间。第4方面的热交换器能够防止结露水保持于第I缝与最接近套环部之间。第5方面的热交换器能够抑制风速局部过高而导致的结露水的飞散。【附图说明】图1是具有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空气调和装置的概要结构图。图2是具有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室内机的剖视图。图3是翅片的缝的配置说明图。图4是翅片的缝的形状说明图。图5是其他实施方式A的室内机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其他实施方式A的室内机的剖视图。标号说明I空气调和装置5翅片组6导热管41室内热交换器(热交换器)41a正面侧室内热交换器41b背面侧室内热交换器50 翅片51 第 I 缝(缝)52 第 2 缝(缝)53?55第3?第5缝(缝)58套环部80室内热交换器(热交换器)81上部热交换器82下部热交换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说明】具有本技术的热交换器的空气调和装置的实施方式。另夕卜,本技术的热交换器的具体结构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够在不脱离技术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I)空气调和装置I的概要结构图1示出了表示空气调和装置I的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回路图。空气调和装置I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作为热源侧装置的室外机2和作为使用侧装置的室内机4,空气调和装置I进行配置有使用侧装置的空间的空气调和。该空气调和装置I具有制冷剂回路10、各种传感器和控制部70。制冷剂回路10具有压缩机21、四路切换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膨胀阀24、储液器25、室外风扇26、室内热交换器41和室内风扇42等,这些部分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10。另外,压缩机21、四路切换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膨胀阀24、储液器25和室外风扇26收容于室外机2内。此外,室内热交换器41和室内风扇42收容于室内机4内。四路切换阀22能够切换制冷运转循环和制暖运转循环。在图1中,实线表示进行制冷运转时的连接状态,虚线表示进行制暖运转时的连接状态。在制暖运转时,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冷却器工作,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加热器工作。在制冷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冷却器工作,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加热器工作。另外,在室内机4内设有室内温度传感器43。该室内温度传感器43配置于室内空气的吸入口侧,检测由室内机4从室内取入、并通过室内热交换器41之前的温度(S卩,室内温度)。控制部70通过使用通信线70a连接如下部件而构成:对配置于室外机2内的设备进行控制的室外控制部72、对配置于室内机4内的设备进行控制的室内控制部74、受理来自用户的各种设定输入和进行各种显示输出的控制器71、以及各种传感器。该控制部70进行以空气调和装置I为对象的各种控制。(2)室内机4的配置结构图2表示室内机4的剖视图。另外,在没有特别指出的情况下,以下,以图2中的左侧作为正面侧,以右侧作为背面侧,以上侧作为顶面侧,以纸面近前侧作为右侧,以纸面进深侧作为左侧来进行说明。 室内机4构成为具有壳体4a、室内热交换器41、室内风扇42、水平挡板17当前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41、80),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导热管(6);以及多个翅片(50),其具有:多个套环部(58),它们沿翅片(50)的长度方向排列且被多个所述导热管在厚度方向上贯通;以及多个缝(51~55),它们在沿所述翅片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套环部之间从上风侧向下风侧排列配置,在将垂直于所述翅片(50)的长度方向和所述翅片(50)的板厚方向两者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的情况下,第1缝(51)与所述套环部中的位于最接近所述第1缝的位置的最接近套环部之间的距离(L1)大于第2缝(52)与所述最接近套环部之间的距离(L2),其中所述第1缝(51)是多个所述缝中的最靠所述第1方向上的第1侧的缝,所述第2缝(52)是多个所述缝中的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与第1侧相反一侧的第2侧最接近所述第1缝的缝。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野宽之佐藤健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