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推车伸缩杆的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57126 阅读:2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手推车伸缩杆的控制装置,其是在大手把的内部两侧各设置纵向凸柱,而大手把的两侧各穿设有下、中管,在大手把内的两侧分别组有连动块,连动块的外侧形成弧形面与凸粒、内侧后方形成可容纳圈状弹簧的弹簧槽,圈状弹簧纵向凸柱相抵,介于两连动块之间设置一具矩形块的旋控制钮,通过拨动旋钮后推顶连动块位移,让凸粒穿入中管内侧的侧孔中,而控制中管伸缩与定位,又配合连动块弧形面贴合中管,使管体的结合更为稳固。(*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手推车伸缩杆的控制装置。手推车的设计是供使用者拖曳及推动行李之用,故伸缩杆的长度最好能够符合不同使用者的身高、手长及习惯的需求,但事实上受限于生产成本及结构设计上的限制,传统的一般手推车无法符合使用者调整伸缩杆长度的需求。因此本专利技术人曾创作出一种改良过的手推车伸缩杆关节如台湾新型专利第二四八一四一号″行李车伸缩杆关节新结构″,如图5所示,该结构主要是在行李车伸缩杆的下管顶端固定设置有一大手把40,而在大手把40两端分别设置有穿设伸缩杆80的贯孔41,大手把40两端分别设置有一通入贯孔41中的缺口42,而在该大手把40缺口42中分别组装一具有偏心孔71的偏心环70,在该偏心环70侧设置有可供拨转偏心环70的拨片72,且该偏心环70的外围一侧贴靠於大手把40的固定板侧;藉此,可令该偏心孔71与大手把40两端的贯孔41相对正,而该伸缩杆80穿设在大手把40两端的贯孔41中,并穿过偏心环70的偏心孔71,且可在其中作长度伸缩调整,又当以拨片72拨转偏心环70时,即使得偏心环70的外围一侧推挤大手把40的固定板侧,令偏心环70的偏心孔71与大手把40的贯孔41相错开,而可卡合伸缩杆80,此一设计确实能够提供使用者适当调整长度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倘使用者未能将其偏心环70拨转至定位,或是承载的行李重量过重,即会使得伸缩杆80再次伸长至最长的长度,而失去其调整长度的作用,其显然还有加以改良的必要。虽然在较新颖的设计中,亦曾见有在中管上设置多组供凸粒卡掣的侧孔的结构,但本专利技术人在实际制造中又发现一般手推车伸缩管架在使用时,因伸缩结构仅以凸粒卡掣故架体松弛,上、下管结合不够稳固,因而上述结构并无法同时达到定位良好及上、下管结合稳固性得到加强的目的,故仍存在有待进一步改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人即是针对上述传统手推车伸缩杆关节控制装置的缺点而深入构思,并积极研究改进之道,经长期的努力、试验而开发、设计出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手推车伸缩杆的控制装置,其是在大手把的内部两侧各设置纵向凸柱,大手把的两侧各设有下、中管,在大手把内的两侧分别设有连动块,该连动块的外侧形成弧形面与凸粒,连动块内侧后方形成可容纳圈状弹簧的弹簧槽,圈状弹簧与纵向凸柱相扣,介于两连动块之间设置一后方具矩形块的旋转控制钮,通过拨动旋钮后推顶连动块与否,达到推抵连动块位移,而让凸粒穿入中管内侧的侧孔中,而可控制中管伸缩与定位,并可配合中管上设置的多组侧孔,来提供调整不同长度的目的,又配合连动块弧形面贴合中管的作用,可使管体的结合更为稳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手推车伸缩杆的控制装置,是在手推车伸缩杆的下管顶端固设一大手把,在该大手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供伸缩杆的中管穿设的上贯孔,在中管内侧设有供固定的侧孔,该大手把,是具有一顶板、底板及背板等,其特征在于介于大手把的顶板、底板及背板间所形成的空间内部两侧,并介于顶板及底板之间的两侧适当位置分别各形成一纵向凸柱,两连动块,是分别位于顶板、底板与背板之间的两侧位置,而连动块的外侧面形成弧形面,弧形面的内部中央形成一凸粒,在连动块的内侧后方形成一弹簧槽,该弹簧槽的内部可供横向容置一圈状弹簧,而圈状弹簧恰可与纵向凸柱相互靠抵,一旋转控制钮,其前端为一旋钮,朝后形成一矩形块,该矩形块是可由前至后穿设圆孔并介于两连动块之间,由此,可通过矩形块连动连动块,而使连动块外侧的凸粒与中管内侧的侧孔相互卡掣,以使中管定位。前述的手推车伸缩杆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旋钮的上方设有一挡杆。前述的手推车伸缩杆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矩形块的上下两边缘是略呈弧形。由于本专利技术具有特殊的设计,故在使用实施上至少具有如后的优点(1)·本专利技术可通过拨动旋钮181后以矩形块182推顶连动块16与否,利用凸粒162卡掣中管30内侧的侧孔31与否,以达到控制中管30在下管20中的伸缩及定位,本专利技术是以极为简单的结构而达到控制手推车的中管30在下管20内部伸缩与确实定位的功效。(2)·本专利技术利用上述的装置使得手推车的下、中管在定位时一方面由凸粒卡掣定位,同时因矩形块弧形面向两侧推顶中管与下管间壁错开夹紧,致使管架体的结合更为稳固。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附图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剖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剖面动作图。图5是一种传统结构的基本结构元件分解示意图。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手推车伸缩杆的控制装置(如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主要是设置在手推车伸缩杆的下管20上端与中管30下端位置,而可由本专利技术以控制中管30是否在下管20中保持定位状态,或可自由作伸缩,本专利技术的大手把10是固定设置在两伸缩杆的下管20顶端之间,在该大手把1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供伸缩杆的中管30穿设的上贯孔11;该大手把10,是具有一顶板12、底板13及背板14等,在背板14上形成一孔141,在孔141后方是设置一C型扣环142;介于大手把10的顶板12、底板13及背板14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内部两侧,并介于顶板12及底板13之间的两侧适当位置分别各形成一纵向凸柱15;各有一连动块16,是分别位于顶板12、底板13与背板14之间的两侧位置,而连动块16的外侧面形成弧形面161,弧形面161的内部中央形成一凸粒162,在连动块16的内侧后方形成一弹簧槽163,该弹簧槽163的内部可供横向容置一圈状弹簧164,而圈状弹簧164恰可与纵向凸柱15相互靠抵(如图3中所示);在大手把10的正面外部设有一固定片17,该固定片17的中央形成一圆孔171;一旋转控制钮18其前端为一旋钮181,朝后为一矩形块182,又在该旋钮181的末端上方朝后形成一挡杆183,该挡杆183是可靠置在固定片17凸出部的顶面处,而矩形块182末端形成一小圆柱184,该矩形块182及小圆柱184是可由前至后穿设圆孔171、两连动块16之间及背板14的孔141,而通过C型扣环142扣住小圆柱184处定位。上述结构组合后而使用时(如图1、4中所示),因在中管30的内侧形成侧孔31,当中管30在下管20内部朝上拉至定位时,使用者以顺时针方向旋转旋钮181后,以使旋钮181上方的挡杆183靠抵在固定片17凸出部上,此时矩形块182亦同时转动,通过矩形块182的作用而使连动块16朝向两侧推动,以使连动块16外侧的弧形面161与中管30的侧壁面相互靠抵,并使弧形面161中朝两侧凸伸的凸粒162嵌卡进入中管30内侧的侧孔31中(如图4中所示),可提供中管30优异的卡合定位效果,以防止中管30产生不当的高度下降,此时圈状弹簧164因受到纵向凸柱15的挤压而呈压缩状态,当旋钮181再度回拨后,而使矩形块182呈回复直立状时(如图3所示),此时圈状弹簧164即会藉由其弹力而伸张呈图3所示的状态,并使连动块16退回图3的位置,即可使中管30在下管20内部自由拉动,为使上述操作顺利,矩形块上、下边缘处是呈微弧状,以避免矩形块在操作时直角边缘不利于旋转。权利要求1·一种手推车伸缩杆的控制装置,是在手推车伸缩杆的下管顶端固设一大手把,在该大手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供伸缩杆的中管穿设的上贯孔,在中管内侧设有供固定的侧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手推车伸缩杆的控制装置,是在手推车伸缩杆的下管顶端固设一大手把,在该大手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供伸缩杆的中管穿设的上贯孔,在中管内侧设有供固定的侧孔,该大手把,是具有一顶板、底板及背板,其特征在于:介于大手把的顶板、底板及背板间所形成的空间内部两侧,并介于顶板及底板之间的两侧分别各形成一纵向凸柱,两连动块,是分别位于顶板、底板与背板之间的两侧位置,而连动块的外侧面形成弧形面,弧形面的内部中央形成一凸粒,在连动块的内侧后方形成一弹簧槽,该弹簧槽的内部横向容置一圈状弹簧,而圈状弹簧与纵向凸柱相互靠抵,一旋转控制钮,其前端为一旋钮,后部形成一矩形块,该矩形块是由前至后穿设圆孔并介于两连动块之间,连动块外侧的凸粒与中管内侧的侧孔相互卡掣定位中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推车伸缩杆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旋钮的上方设有一挡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锦章
申请(专利权)人:芝企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