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手推车的前轮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7120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折叠式手推车的前轮座,尤指一种兼具刹车、限制车轮行进方向及承载篮框功能的前轮座,其主要是于一体成型的枢块上枢设一轮座,其中枢块一侧穿设有一可上下调整位移的限止块,可限制轮座不作转向;又轮座枢设有一刹车片,其可在扳起时抵掣车轮轮面形成刹车,并可在车轮逆转时自动释放;再者,该枢块内侧形成有一延伸部,可同时承载支承篮框。(*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折叠式手推车的前轮座。如图6所示,是一种折叠式的手推车,即一般俗称的菜篮车。其篮框90后侧下端枢设有后轮91,呈倒U字形状的把手92上端枢设于篮框90侧端,其两臂底端连接有一枢杆93,枢杆93两端于把手92两臂内侧分设有一前轮94,再把手92两臂下端连接有一底杆95,该底杆95位于枢杆93上端。又如图7所示,当手推车将篮框90张开时,其前侧底端恰好跨架于把手92下端的底杆95上,而以底杆95承受篮框90的重量,并经把手92推移,使前、后轮94、91同时在地面滑行,而移动该手推车。但前述构造明显存在下列缺点(一)转向不便由前述构造可明显看出,手推车上的前轮94是采用固定的方式安装在把手92两臂下端,与所有车辆相同,当手推车需要转向时,须藉前轮改变角度来实现。而前述手推车上的前轮94既属固定式,则表示其基本上不具备转向的功能。当使用者要使手推车转向时,仅能通过把手92来驾驭,即以前轮94为支点,将后轮91上拉而使车头转向欲行进的方向或以后轮91为支轮下压,而提起前轮94转至欲行进方向,然这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上仍令使用者明显地感到转向维艰,使用时十分不便。(二)停止时无法确实静止由于前述手推车的前、后轮94、91均无刹车措施,当手推车停止时,并无法确保其完全静止,此种状况在地面具有斜度时,其现象将更为明显。(三)承载能力不足如前所述,当张开手推车的篮框90时,其前侧底端是跨架于把手92下端的底杆95上,即当篮框90装满物品时,其大部份重量将集中落在底杆95上,然底杆95仅单纯套接在把手92下端,其是否具有足够的刚度以有效承受篮框90的压力而不产生明显的变形,显然不无疑问。由此可见,前述手推车亦存在承载能力不足的疑虑。(四)车轮容易受杂物缠绕形成障碍由于篮框90底部是呈栅状镂空,当其内放置物品,物品上用以固定的绳索或塑料袋容易由篮框90底部掉出,而极可能卷入前、后轮94、91的轮轴,造成移动时的羁绊。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兼具刹车、转向、承载篮框功能及避免轮轴因卷入杂物而受阻的前轮座。本专利技术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轮座,也可按需限制轮座不作转向,以便进行较长距离的直线推行。本专利技术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轮座,可有效地支承篮框。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折叠式手推车的前轮座,它主要是由一枢块与一轮座组成,其中该枢块向内侧延伸而形成一延伸部,供手推车篮框跨架,该延伸部底面形成有垂直方向的固定孔,其间设有一固定栓,用以与轮座结合,而外侧端则形成有一垂直方向的穿槽,穿槽内穿设有一限止块,该限止块下端对应于轮座的枢架侧壁,可控制其是否自由转向;该轮座是于一倒U字形枢架下端的两侧壁间枢设有一车轮,又两侧壁于外侧端枢设有一刹车片,该刹车片内侧端的相对两边形成有两分别对应于车轮轮面及枢架前端面的抵掣斜面。在上述折叠式手推车的前轮座中,枢块可由塑料材料一体成型构成,其后侧可形成一凸部,凸部内侧端形成有一套孔,其上端则形成有一套筒。而该枢块外侧壁可形成有一与穿槽外侧槽壁相通的缺口,又限止块外侧上端形成有一对应于前述缺口的挡块,再其内侧上端并形成有一凸粒。该刹车片可略呈一斜板形状。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的积极效果非常明显。本专利技术利用特殊的枢块构造与轮座枢接后,可提供折叠式手推车一可转向的前轮构造,当手推车有转向必要时,可通过该前轮进行,在推行时十分便利。又本专利技术于枢块上设有限止块,可供使用者控制前轮是否转向,在应用上十分灵活便利。再者,本专利技术于轮座上设有刹车片,当手推车停止行进时,可使用刹车片使手推车处于静止状态,且同时提供一种便利简单的刹车解除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附图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外观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局部剖视的动作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实施时的外观图。图6是现有手推车收折时的外观图。图7是现有手推车张开后的外观图。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枢块10是由塑料材料一体成型构成,其后侧形成有一凸部11,凸部11内侧端形成有一套孔12,其上端则形成有一套筒13,其中,套孔12用于与手推车的篮框结合。又套筒13与凸部11具有一适当的斜度,其中套筒13是供与手推车的推杆插套固接。枢块10本体向内侧延伸而形成延伸部14,该延伸部14底面形成有垂直方向的固定孔15,请配合参阅图2所示,该固定孔15内孔壁于适当高度处环设有一凸环150,且该固定孔15的轴线与套筒13的轴线相隔一适当距离,亦即二者不位于同一线上。又如图1所示,该枢块10外侧端形成有一垂直方向的穿槽16,该穿槽16内穿设有一限止块17,且枢块10外侧壁还形成有一与穿槽16外侧槽壁相通的缺口160。限止块17主要是呈一薄块状,其厚度略小于穿槽16槽宽,可活套于穿槽16内,并得以上下位移;限止块17外侧上端形成有一挡块170,当限止块17于穿槽16内下插到底时,其挡块170恰对应于缺口160内。又请参阅图2所示,该限止块17外侧底端形成有一内斜状的凸缘171,当限止块17下端以挤入方式插过穿槽16时,该凸缘171将略受挤压,待通过穿槽16后,即恢复原状,此时通过该凸缘171的挡止,可使限止块17上拉时无法完全脱出。该限止块17内侧上端适当处还形成有一凸粒172,在限止块17完全下压时,凸粒172将抵掣穿槽16的内侧槽壁,使限止块17暂时固定于该位置,且此时限止块17下端突出枢块10底部一适当长度,并挡止于轮座30的枢架31侧壁,而使该轮座30无法自由转向。当将限止块17上拉使其下端脱离枢架31侧壁时,即可使该轮座30恢复自由转向。由此可见,本专利技术可利用该限止块17配合轮座30的结构,供使用者选择控制该轮座30是否转向,以配合使用者作转向或直行选择时使用。再请参阅图1所示,该枢块10是通过一固定栓20来固定轮座30。该轮座30于一倒U字形枢架31下端的两侧壁间枢设一车轮32,又在两侧壁外侧端处穿设一枢杆33。枢杆33上枢设有一刹车片34,该刹车片34略呈一斜板形状,其内侧端相对两边形成有两抵掣斜面340和341,其中一抵掣斜面340可对应抵掣于车轮32轮面,利用二者间的摩擦形成刹车状态。此外在刹车片34外侧端延伸出一适当长度至枢架31外,供使用者踩踏控制。再者,该固定栓20是由内向外自枢架31的顶面穿出,固定栓20与枢架31间设有一轴承25,使该轮座30与枢块10结合后得以自由转向。固定栓20上端外径等同于枢块10上固定孔15的内孔径,其上并形成有一环槽21,该环槽21是对应于固定孔15内的凸环150。固定栓20顶端周缘处还形成有倒角22,可便于压入固定孔15内(请参阅图2所示)。当固定栓20上端通过固定孔15内的凸环150时将暂时受阻,然因枢块10是由塑料材料构成,其本身具备微量的压缩弹性,故当固定栓20强力向固定孔15内推进时,其内部的凸环150将受固定栓20的圆柱面推挤而内缩,待固定栓20上的环槽21通过并对正于凸环1 50时,固定栓20上端柱面施予凸环150的推挤压力将解除,此时凸环150将恢复原状并对应卡止于固定栓20的环槽21内,而固定栓20即由该卡止关系使轮座30与枢块10完成结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式手推车的前轮座,其特征在于:它主要是由一枢块与一轮座组成,其中: 该枢块向内侧延伸而形成一供手推车篮框跨架的延伸部,该延伸部底面形成有垂直方向的固定孔,其间设有一用以与轮座结合的固定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锦章
申请(专利权)人:芝企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