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52769 阅读:3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具有:一密接式车钩;一钩尾框,与车体相连接;一过渡块,该过渡块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密接式车钩和钩尾框可转动地相连接,且该过渡块与密接式车钩的连接轴和与钩尾框的连接轴为正交设置;一摆块式复原装置,能摆动地与固定在车体上的冲击座相连接;该密接式车钩设置在该摆块式复原装置上,并在垂向能够上下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两车钩连接部分采用连接凸部及连接凹部这种子弹头式的车钩钩头连接方式,大大减小了纵向间隙,减少了纵向冲动;摆块式复原装置在垂向采用复原弹簧,横向利用摆块的摆角提供位移,在减小纵向冲动的同时,保证了车辆的正常行驶;能够直接装用于现有车体,大大节约改造成本,改造过程简单易行。(*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一种车辆缓冲装置,尤其是一种应用于铁道车辆的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客车用车钩缓冲装置主要由车钩(15号车钩)、钩尾框、缓冲器、前从板、后从板以及复原装置等组成。如图1A所示,装置以及与车体的连接部件主要包括车钩10、冲击座及复原装置11、牵引梁12、前从板座13、后从板座14、缓冲器15及钩尾框16,该装置采用车钩10通过钩尾扁销与缓冲器15相连,缓冲器15在一定预压力下装入与前后从板座一起装入钩尾框,安装到车体后,在去除预压力后,缓冲器要复原,因此将通过前后从板直接撑在前后从板座之间。上述公知的车钩10的尾部呈球形,前从板131为具有一定厚度的长方形板加呈凹球状结构件,与车钧10相配合。后从板141与前从板131的形状不同,为具有一定厚度的长方形板。前、后从板131、141安装在钩尾框16之内,在车体底架的牵引梁上通过铆钉安装了前后从板座13、14,缓冲器15将前、后从板131、141撑在前、后从板座13、14之间。车钧10通过钩尾销(扁销)与钩尾框16连接。除了复原装置之外,其余部件组成一个整体安装于车体底架牵引梁内。在两车钩连挂后,如图1B所示,在拉伸状态时,由于车钧10连接面轮廓的限制,连挂车钩中心线方向存在纵向间隙,因此造成了车辆运行过程中的纵向冲动比较大。如图2所示,在车体端部的中央位置设置了冲击座111(为铁路定型设计结构),冲击座111通过铆钉固定于车体。所述复原装置112为摆块式结构,包括与上述冲击座111相连接的两摆块吊113,摆块吊113的下部连接摆块114,通常所述摆块114采用铸造结构,上述车钩10设置在所述冲击座111及复原装置112之间,所述复原装置112上面托住车钩10,可以随车钩10在水平面及垂直面内摆动,提供垂直及水平方向的复原力。冲击座的作用是当缓冲器行程达到压并状态时,通过该复原装置12将纵向力直接通过冲击座传给车体。鉴于以上分析,并如图1B、图1C所示,公知的车钩缓冲装置由于在纵向的间隙较大,会引起较严重的纵向冲动,因此大大影响了旅客的乘坐舒适性。本设计人根据多年从事本领域工作的经验和知识,为克服公知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经过艰苦的研发,终于开发出本技术的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以克服上述公知技术存在原纵向冲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连接两辆车,传递车钩力,缓冲车辆与车辆之间的冲击的缓冲装置,尤其是一种能够克服公知技术存在的缺陷,能够减小纵向间隙,减少纵向冲动,使车辆顺利地通过其运行的水平曲线以及竖曲线的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为此,本技术的一种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其中,具有一密接式车钩;一钩尾框,与车体相连接;一过渡块,该过渡块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密接式车钩和钩尾框可转动地相连接,且该过渡块与密接式车钩的连接轴和与钩尾框的连接轴为正交设置;一摆块式复原装置,能摆动地与固定在车体上的冲击座相连接;所述密接式车钩设置在所述摆块式复原装置上,并在垂向能够上下移动。如上所述的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其中,所述过渡块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轴线相互正交的贯通孔。如上所述的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其中,所述过渡块与密接式车钩尾部相互嵌合,以水平或垂直连接轴相连接。如上所述的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其中,所述过渡块与钩尾框的前部相互嵌合,以垂直或水平连接轴相连。如上所述的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其中,所述摆块式复原装置具有一摆块及一对摆块吊,所述一对摆块吊与所述冲击座相连接,所述摆块吊挂设置在所述摆块吊上。如上所述的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其中,所述摆块具有一上部开口的容置腔,其内设有至少一个沿垂向设置的弹簧,所述容置腔上盖合一可上、下移位的弹簧盒。如上所述的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其中,所述容置腔的底部及弹簧盒的下部至少一侧设有导向杆,所述弹簧穿套在该导向杆上。如上所述的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其中,所述弹簧盒与弹簧之间设有调整垫片。如上所述的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其中,所述摆块式复原装置的后部设有一后托板,该后托板与车体牵引梁固定连接,所述摆块的后部与所述后托板相连接。如上所述的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其中,所述车钩前端具有突出的连接凸部,以及凹陷的连接凹部,且该连接凸部及连接凹部均设有贯通的通孔;所述连接凸部与连接凹部之间具有一摆动设置的钩舌,所述钩舌与一解钩杆相连接;一解钩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解钩杆,另一端与所述密接式车钩钩体相连接。本技术的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的特点及优点是1、由于两车钩连接部分采用连接凸部及连接凹部这种子弹头式的车钩钩头连接方式,因此大大减小了纵向间隙,减少了纵向冲动。2、本技术的摆块式复原装置在垂向采用复原弹簧,横向利用摆块的摆角提供位移。在通过水平或竖曲线时,由于前后车辆处于曲线上,两辆车的转向架分别相对于曲线摆动不同的角度,车体相对于转向架也要转不同的角度,但是两连挂车钩为刚性连接,之间无相对运动,因此通过密接式车钩与钧尾框之间设置的相当于十字头转换结构的过渡块,及两个分别为水平、垂直设置的连接轴,使车体与车钩之间具有一定转角,满足了车体相对于转向架的摆角,在减小纵向冲动的同时,能够保证车辆的正常行驶。3、本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能够直接装用于现有车体,无需改造车体底架,因此可以大大节约改造成本,且改造过程简单易行。附图说明图1A是表示公知的客车车钩缓冲装置示意图;图1B是表示公知的车钩缓冲装置处于拉伸状态时的示意图;图1C是表示公知的车钩缓冲装置处于压缩状态时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公知的客车车钩冲击座及复原装置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主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俯视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中车钩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锁闭状态时车钩的俯视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中车钩解钧状态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的过渡块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的摆块式复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的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的摆块式复原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的两密接式车钩连挂后处于锁闭位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的具体实施例,由此对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和技术特征有更加清楚和准确的理解。如图3、4所示,本技术提出的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具有一密接式车钩2,一钩尾框3,该钩尾框3通过前后从板与车体(未示出)相连接(连接方式与公知的客车车钩缓冲装置的连接方式相同),一过渡块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密接式车钩2和钩尾框3可转动地相连接,且该过渡块4与密接式车钩2的连接轴21和与钩尾框3的连接轴31为正交设置。一摆块式复原装置5能摆动地与固定在车体上的冲击座(未示出)相连接(连接方式与公知的客车车钩缓冲装置的复原装置的连接方式相同),所述密接式车钩2放置在所述摆块式复原装置5上,并在垂向能够上下移动。请配合参见图5、图8,所述过渡块4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轴线相互正交的贯通孔41、42。所述过渡块4与密接式车钩2的尾部相互嵌合,以水平或垂直连接轴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此处为水平轴连接轴21。所述过渡块4与钩尾框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一密接式车钩;    一钩尾框,与车体相连接;    一过渡块,该过渡块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密接式车钩和钩尾框可转动地相连接,且该过渡块与密接式车钩的连接轴和与钩尾框的连接轴为正交设置;    一摆块式复原装置,能摆动地与固定在车体上的冲击座相连接;所述密接式车钩设置在所述摆块式复原装置上,并在垂向能够上下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悦明徐倩
申请(专利权)人: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